快訊
news-details
養成新習慣是個充滿挑戰的過程,而若一旦養成新的通用準則習慣,它們就不會佔用「時間」和「心理空間」。(圖 / shutterstock)

你可知,生命中那些不假思索而一再重複做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習慣」,其實對個人生命有非常大的影響。

 

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改變這些習慣,使自己可「養成新的習慣」呢?

《與神同行的8個微習慣:從混亂焦慮到身心安頓,徹底美好生活的祕密》一書由「啟示出版社」出版,作者賈斯汀‧厄利(Justin Whitmel Earley)分析,通用準則由八種習慣組成,四種屬於「每日習慣,四種屬於「每週習慣」,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也可對應為四種「愛神的習慣」與四種「愛鄰舍的習慣」。

 

「準則」是什麼?

準則」意指,你為了要在「愛神」和「愛鄰舍」上有所成長,而全力實行的一套習慣。

 

如同「通用準則」這名稱所顯示的,這套準則是要建立「集體共同的行為」,而非「個人的節奏」,因此,理想做法是與其他人一起操練

 

「改變」(即使只是個人改變)總是發生在一個「群體」裡面,在群體裡,大家互相打氣、分享所學東西、督促彼此持續朝目標邁進。

 

據研究顯示,要把新行為轉變成為習慣,至少需要兩至三星期。為能將「習慣的節奏」化為你的一部分,進而取代個人一直沒察覺到、也從來不知道的習慣,那麼,與其他人一起全力操練通用準則「一個月」,是最有效的做法。

 

若你尚未準備好用「一個月」時間來操練,不妨試行「一個星期」。當然,能操練通用準則實行「一季」更是很棒方法,這可使人以「新習慣」來迎接每年「新一季」的開始。

 

通用準則」是另一種不同生活方式。這套準則旨在精簡「你的習慣,而得以作更少的事,以致有餘裕做更多有意義之事

 

養成新習慣是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若一旦養成了新的通用準則習慣,它們就不會佔用「時間」和「心理空間」。它們在幕後運作,其目的是釋放你的時間,創造有意義的空間給人際關係、把精力導向做好工作,以及幫助你把注意力專注在神身上。

 

這不是限制,而是釋放,因你受造本是為此。

 

對應四個「愛神」的習慣

你受造是為了「愛神」和「被神所愛」,只有在「神之愛」的光照下,才會認清自己究竟是誰、察覺到該如何去感受、發現該怎麼生活度日

 

因此,以下四個通用準則的習慣,旨在打開你的眼睛,來認識神的本質與屬性、接受神自由給予的愛、回報神的凝視。

 

愛神習慣一》安息日好好休息每週習慣)

每個星期守安息日的習慣,教導人們,是神維持世界的運作,而非我們。擁抱自身的有限是一種反世俗文化的行為,我們停下日常工作,讓自己休息一天。

 

安息日有助於你改變對一週生活的看法、對工作的看法、對時間大致的看法。

 

守安息日是一種福音實踐,因它提醒我們,這世界的運作不是取決我們能完成什麼,而是因為神已經為我們完成了什麼

 

愛神習慣二》禁食(或禁某樣事物)二十四小時(每週習慣)

人不斷尋求,用食物和其他慰藉來填補空虛。透過吃喝來療癒空虛,卻忽視了「個人靈魂」和「鄰舍需要」。

 

禁食」是一種限制自己身體的生活方式,「定期禁食顯明了我們究竟是誰禁食提醒你我,這世界有多麼破碎,進而吸引我們的目光,去看耶穌在如何救贖萬事萬物。

 

愛神習慣三》早上、中午、睡前屈膝禱告(每日習慣)

世界是由「話語」組成。即使是簡潔、重複性的話語都帶有能力。有規律、細心安排的禱告,是靈性養成的核心習慣之一,也是建立習慣棚架的開始。

 

透過「禱告的話語」來架構一天,就是以愛來架構這一天。這也會促使你架構和思考你一天的生活。

 

愛神習慣四》滑手機前先讀經(每日習慣)

拒絕查看手機,除非先讀一段聖經,此能以「我是誰、我現在變成誰?」這個更好的問題,來取代「我今天要做什麼?

 

身為基督徒,若離開了耶穌,將找不到穩定身份認同。而每天浸泡在聖經裡,來抵制電子郵件所引發的焦躁不安、新聞引發的憤怒、社群媒體引發的妒忌,這反而可幫助人每天以我們「真實的身份」(神的兒女)來塑造自己

 

這項習慣的目的,是促使你每天讀聖經,先被聖經「神的話語」來塑造。幾乎同等重要的是,這樣做,有助你在早上遠離手機,尤其是當剛醒來的第一時間。

 

對應四個「愛鄰舍」的習慣

當我們想到更好的習慣時,所關心的,經常是「個人自我完善」,而這完全偏離了通用準則的目的。

 

愛鄰舍的習慣,意謂著,我們要與其他人一起操練或實行,也是為了他們的緣故而實行。

 

以下四種習慣,意指要花時間與他人相處,共度一個有意義時刻。

 

愛鄰舍習慣一》與其他人共進一餐(每日習慣)

受造要吃,因此餐桌必須是日常生活重心。在家中,這可能是作為家庭聚餐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職場或團隊,則是建立常態性午餐時刻。

 

養成每天與人共進一餐的習慣,迫使我們重新定位行事曆、食物,還有以「彼此為中心」的空間。越以餐桌為日常生活重心,越會吸引鄰舍加入福音社群。

 

愛鄰舍習慣二》與朋友談心一小時(每週習慣)

為了彼此而受造,在缺乏禁得起時間淬煉、願意坦承自身脆弱、親密人際關係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還能「愛神」和「愛鄰舍」。

 

然而,透過養成一種「面對面的對話習慣」,找到了一種體現福音的行動;換言之,我們對彼此坦誠,且仍然被彼此所愛

 

每個星期撥出一小時與朋友見面、聊天,有助於你遠離孤立、或是剛開啟一個新社群生活的階段。

 

愛鄰舍習慣三》關閉手機一小時(每日習慣)

人是為了「同在」而受造,但手機」卻經常是們缺席的原因。想要一次出現在兩個地方,結果就是兩邊都缺席。

 

關閉手機,這可能成為擁有一段安靜時光、或是與他人同在的生活節奏

 

每天關閉手機一個小時,是把我們的目光轉向彼此,不論對方是我們的孩子、同事、朋友、鄰居。「我們的注意力習慣」就是「愛的習慣」,抵制缺席,就是一種愛鄰舍的行動

 

愛鄰舍習慣四》規劃媒體信息的瀏覽時數與內容(每週習慣)

小時為單位,來限制瀏覽時數,可抵擋源源不絕的媒體信息。我們不得不規劃所看的東西。

 

通常,設定一個每週閱聽媒體信息的限制時數,往往會變成一種新的閱聽媒體方式。是為幫助你以一種不同方式來思考媒體信息,而把規劃媒體信息的瀏覽時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賈斯汀‧厄利提到,習慣」是指那些我們不假思索而一再重複在做的事情,它們毫不費力就塑造了我們——這是為什麼「習慣」如此強大的原因。

 

核心習慣」是一種「超級習慣」。它是骨牌列中第一張骨牌;藉著改變一個習慣,你就同時改變了十個其他的習慣。只要一點微小改變,一整天的生活就能被重新架構。

 

當你開始操練以上的新習慣,根據這些「通用準則」來安排自身生活,來使這些習慣成為新的生活節奏時,就能使生活煥然一新,並且找到新的希望和目標。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