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你是否覺得你的孩子不夠勇敢、或總是畏畏縮縮呢?還是另一個極端,是不能「被指正」?靜下來想想,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或許也是為了自我保護!內心世界已經充滿太多負面的控訴,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麻煩製造者」…

以前在國中教書時會碰到某種孩子,脾氣暴怒、跟老師嗆聲、不服輸,通常遇到這類的孩子,我都會在「下課時」花時間好好的軟化他的心。

 

也發現其實多數這樣的孩子,雖然在課堂上的那股狠勁,但是下課後,當老師的語氣溫和且堅定,孩子多半能比較冷靜下來!再加上「愛」的語言,通常多能讓小刺蝟變成小貓咪,在下一節上課時,反而成為小幫手。(不過現在好像不太能下課管教學生)

 

在處理這類的孩子時,我通常會告訴孩子我眼中的他(雖然需要蓋著眼睛說的)我會讓他知道,其實他是可以比現在的狀況更好的,以及我對他的期待,他可以成為我的幫助!

 

很奇妙,孩子那股狠勁就不見了!靜下來想想,孩子這樣的反應,有時或許也是為了自我保護!可能內心世界已經充滿太多負面的控訴,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麻煩製造者」。

 

當有狀況發生時,或是又被老師點名時,不太會想到其他方式,只會直接聯想「我又被否定了、我又要被羞辱了」,當然會用些看似強悍無禮的行為來保護自己內心。

 

所以當有狀況時,讓孩子知道我並沒有要否定你,我看見的是你的美好,而不是你的問題...

 

孩子不需要去捍衛自己的小自尊,自然也就不會粗暴以待!同樣的狀況,在小學生身上也看到類似的,只是孩子或許身材、力氣還不到國中的樣式,所以選擇另一個保護自己小自尊的方式—通常都會用「安靜」、「不敢表達」呈現。

 

就像是這幾次提到的孩子,平時就已經是螞蟻音量,當一有狀況發生時,更是無聲到一個極限,根本就像是躲進了內心的山洞中拒絕溝通,所以如果老師在山洞外大喊,我想畫面應該就是他在山洞中,再繼續拿著棉被罩著頭不敢聽、不敢回應吧!

 

但在我們讓他知道我們愛他、喜歡他之後,看著他說話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敢表達。在後面幾次的相處,即使有狀況,仍然選擇用「愛」的語言來陪伴他成長,發現他後來有狀況時可以不跑回山洞了,更可以好好的面對學習改變。

 

記得有次吃飯時,他反而成為了為同學發聲的主角,幫同學跟老師尋求協助。雖然生活中還有很多的進步的空間,但看見他的主動性、勇敢、以及表達自我。我相信他內心的小自尊不再那麼容易受傷敏感,而是逐漸成長茁壯中。

 

當他越來越看見自己的價值,他也發現其實自己也是可以照顧關懷到身旁的人!也有能力為別人發聲!

 

當孩子保持著健康成長的狀態,那麼長成大樹是遲早的事!既然我們都期待孩子的未來,能成為無所畏懼的勇者,能勇於接受挑戰,勇於面對各樣的狀況不被打倒,為什麼現在要埋下孩子膽怯的種子呢?

 

何不用愛的語言、積極的鼓勵,讓孩子們越來越活出該有的自信與美好,對於任何的狀況,都能從容以對!當孩子的價值被確立後,隨著越長越大,越能勇敢的面對各樣的狀況。

 

用愛為成長中的孩子打氣吧!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author

梁蓓禎

梁蓓禎,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現擔任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