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再偉大的人物,生命中還是常有瑕疵,牛頓自不例外。凡人都是不完美,我們都需要來自神的救贖與醫治。研讀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牛頓之一生,總讓我掩卷沉思久久。卑微的我,更需要耶穌的救贖與醫治...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 「罪」(Sin)指:不足、不合乎神至高標準。

 

牛頓(Isaac Newton)在科學界可以說是曠世奇才,他的貢獻鉅偉,科學史上難有出其右者,於他面前,眾人都得俯伏稱臣,是故在科學界少有人膽敢給他負評。牛頓又相信至高神是宇宙推動力的第一因,晚年且潛學於《聖經》解經(企圖解開《舊約.但以理書》的奧秘),在宗教界他也備受敬重,對他都隱其惡而多揚其善。

 

但是略讀科學史者,會被牛頓與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因誰是微積分發明人的爭議、或他與虎克(Robert Hooke)有關光是波動還是粒子的犀利爭辯,對於牛頓的個性、人格感到困惑、以及對於他晚年的仕途或行徑頗為不解,而咸認為他是一位充滿矛盾、爭強好勝,又相當孤僻和乖張,覺得他是個心胸狹窄、喜歡記仇,經常打擊報復意見相左的人。

 

再偉大的人物,生命中還是常有瑕疵,牛頓自不例外。牛頓的個性源於他艱苦的童年,令人一掬同情之淚。

 

他的父親在牛頓出生前去世。由於早產的緣故,剛出生的牛頓十分瘦小體弱。隨後母親改嫁,牛頓只得託付給外祖母扶養,對於母親和繼父頗具敵意。上大學前,牛頓寄宿一藥劑師家,並與其繼女訂婚。之後因為牛頓專注於研究,使得未婚妻改嫁他人,牛頓心理受創,終生未娶。他曾被學校退學,只好順從母親意思,悶悶不樂的從事農作。所幸他的校長前來解圍,使他重回學校以完成學業。牛頓的學業成績十分優秀,部分原因竟是為了挑戰和報復在校霸凌者。

 

用現代心理學角度觀之,牛頓有著「負面童年經驗」(ACEs,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負面童年經驗」概念,首先由美國醫生文生•費利提(Vincent Felitti)提出,後來他與羅伯•安達(Robert Anda)進行計畫,專門研究ACEs對於國人身心健康之影響,而被美國甚至聯合國採用推廣。「負面童年經驗」指出,一個人在童年(自母胎起至18歲間)曾受到負面傷害的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人格、行為、生理、健康、甚至可縮短壽命達20%以上。為弭補負面童年經驗的傷害,他們也提出「復原力」(Resilience)來做補救與恢復。

 

牛頓的一生爭議顯然源於ACEs (負面童年經驗)卻沒有進行Resilience (復原力)的修補。這和他的宗教觀有關。他的神觀是「自然神論」――上帝創造宇宙後,就任其自行運作,如一個鐘錶匠製造了鐘錶,卻任鐘錶依其內在制約自行定時一樣(參本專欄2021-12-01期)。牛頓忽視了真神是有位格而非機械,真神與個人有種親密的關係,祂不只創造也能救贖,祂更能讓人從罪裡得醫治。

 

如果牛頓遇見真神而得修復,他的人生下半場應該會改寫,不致在科學研究上空白、而行為乖張。偉大的人物(Ace,王牌),生命中難免帶有瑕疵(ACEs)――凡人都是不完美的(罪的定義),我們都需要來自神的救贖與醫治。

 

研讀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牛頓之一生,總讓我掩卷沉思久久。卑微的我,更需要耶穌的救贖與醫治。

 

(文章授權/潘榮隆)

  • news-details
author

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