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我們時常聽到:「我結了婚就不能做什麼….」「有了小孩就不能做什麼…」這樣的言論圍繞著,很多人害怕進入親密關係或者是婚姻裡,其中一個佔比很高的原因是:害怕失去自己。

對於「失去自我」的迷思

因為我們時常聽到:「我結了婚就不能做什麼….」「有了小孩就不能做什麼…」這樣的言論圍繞著。然而,鮮少有人提到我們增強了的能力、出乎意料之外的滿足、從未享受過的完全被愛的安全感⋯等等。

 

但這不是今天重點,我想談的是:「失去」與「自我」,其實是兩件事。

 

的確,進入親密關係(愛情、婚姻、親子)後,因著生活裡有了其他的生命加入,所有的決定都不再是一個人的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已成為日常。當考量的因素變多,不再能只在乎自己,也要配合對方時,我們固然會有「無法做自己」、「失去自我」的感覺出現。

 

但,雖然感覺很真實,但它未必是事實。事實是:活在群體,本來就不只有我們。

 

仔細思考,就算不是孩子、不是另一半,我們在其他關係裡其實也一直都在溝通、合作,也需要互相配合:

 

 

好比:與同事一起執行主管交辦的決策目標,即便認為老闆超不合理;

 

好比: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因應病毒擴散而改變的生活方式,就算再怎麼麻煩;

 

又好比:去到餐廳想吃的賣完了,不也就只能摸摸鼻子選別樣嗎?

 

 

但難道,完成了慣老闆的交付任務,那個成就不是自己的嗎?不能出國而改成的國內旅遊、勤洗手消毒雖麻煩,但健康與開心的不也是自己嗎?就算吃不到原本想吃的,但也沒有人架著脖子要我們選擇吃其他的東西啊~

 

說到底,我們還是自己,沒有不一樣。只是因著周遭環境的差異,我們用了神賜我們的智慧與能力,做出了適宜的反應與決定,讓生活更順暢、生命更豐盛成長而已。

 

我們,並沒有「失去自我」。

 

當然有人會說:「我以前可以睡到自然醒」、「常常跟朋友出門」、「錢都花自己身上」、「想跟誰去到幾點都不用報備」…等等。

 

是啊!這些都是事實,但這些是隨著生命的成長,而產生出新的生活模式啊!

 

就像我20歲的時候每週三五六日都泡在夜店,現在想起還是會覺得當時很好玩,但我已經不想再過一樣的生活了啊!

 

就像小孩每天要睡12-15小時才夠,隨時可以一秒快充,然後玩到最後一刻;但老人家一天睡5-8小時就夠,想睡還睡不著,也不再可能讓自己玩太累了。

 

若要說失去,充其量,我們失去的不過是曾經的生活方式,那些用再多歲月也喚不回的青春回憶。

 

我們,並沒有「失去自我」,反而,發現了更多面向的自己,創造了生命裡更多的可能!

 

真正的「失去自我」是:

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愛與被愛的勇氣,

失去了承擔責任的決心,失去了相信自己的力量,

失去了對神的依靠與盼望。

 

疲憊的時候,很容易只想到負面的解讀,是因為開心順遂時,我們都在享受當下。

 

當再回首,無論順利與否,都會變成令人難忘的品嚐滋味。否則,就不會有每一代的老人都愛憶當年了~祝福你們,在每個不同階段裡,都看見不同的自己,並愛上。

 

(文章授權/Q LAM)

author

Q LAM

國語非常好的香港人。曾任電視節目主持人、ERP 系統助理顧問、活動企劃、公關公司經理,現任QLAM 福音飾品設計師,並著有GIFT、LIFE…等書。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