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半工半讀?以讀書為主,還是直接投入職場呢?四個象限帶你判斷...

由勵友多年的服務數據中分析,少年的就業樣態可劃分成「四個象限」(如下圖),X軸為「能力認知」,指少年本身主觀的能力認知,是否符合工作場域的實際需求;Y軸為「行動力」,指少年是否具備動機,並願意採取就業行動或生涯探索。這兩項皆會影響個案進入職場後的狀態與社工後續的服務。

  • news-details
  • (圖/勵友中心)

舉例來說,少年認為自己可以應徵早餐店的工作,但在實際進入職場後,卻因屢次遲到被辭退;現實狀況是少年的生活作息無法調整到早上五點起床,六點準時上班。因此「就業培力員」會評估少年對自身的能力認知,其實不符合實際狀態。

 

當少年處於行動力高(採取就業行動)、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的「第二象限」時,則難以達成穩定就業三個月的目標。因此透過「職涯探索」協助少年找到能力適切的工作,可以大幅幫助少年進入職場後的穩定度。

 

「少年就業樣態」的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行動力高,能力認知符合實際

-行動力高,部分少年有經濟需求,或有較明確生涯發展的需要與方向。

-自主求職能力高。

-學習意願、動機高。

 

第二象限:行動力高,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

-行動力高,有一部分少年有「經濟需求」的急迫性;這種樣態的少年探索動機較弱,亦不清楚職涯方向。

-另一部分學生因為對於未來迷茫,也不了解自身能力,需要探索生涯方向。


第三象限:行動力低,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

-大多數沒有急迫經濟需求,行動力也很低。

-比較要花時間與同儕相處 (人際連結),不想因為工作減少與朋友互動,相對動力較低。


第四象限:行動力低,能力認知符合實際

-少年沒有想要前進或改變的意願,低動機。

-少年不了解自己

 

對應四個象限的「就業培力員的處遇目標與策略」

第一象限:行動力高,能力認知符合實際

-就業培力員主要是協助者,以追蹤職場情況為主,此象限的少年較易穩定工作。

-確認少年職涯探索的方向,給予相對的支援。

-透過生涯歷程圖,幫助少年回顧過往的求職歷程。


第二象限:行動力高,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

-透過協助撰寫履歷、職涯探索牌卡、陪同面試等,協助少年找合適的工作。

-給予更多探索機會,依照學生提出的職業,尋找合適的職人講堂。

-媒合提升能力(就業力、技能)的課程。例如:咖啡、室內裝修⋯⋯等。

-BFS(服務使用者回饋)整理經驗,協助少年嘗試不同類型工作。

-需等待時機,找到想工作的意願與動機,行動力才會跟著提升。


第三象限:行動力低,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

-協助寫履歷、進行職涯探索牌卡、釐清狀態,尋找友善店家。

-幫助少年模擬面試歷程,增進對工作的認識。

-連結探索性的活動、提升信心的課程。(ex:參訪、職人講座等等)

-於少年的就業過程中,大量討論與陪伴,提升現實耐受力。


第四象限:行動力低,能力認知符合實際

-透過會談釐清少年內在的需要與挫折。

-從少年過往的工作經驗中,共同討論如何創造成功經驗。

 

服務過程中也發現,象限間的移動,會影響青少年後續行動力與被服務的意願。通常,第三象限會往第四或第二象限移動,第二象限會往第一象限移動。在青少年行動力低時,嘗試透過少年有興趣的活動、職人講座、課程,引發其動機或提升探索意願,能促使少年逐漸提升行動力。位於第二象限的少年,則可透過嘗試各種的工作,理解自身能力,幫助往後選擇工作時,能有更適切的判斷,進而願意穩定工作、累積能力。

 

換言之,勵友中心的就業培力員會因著學生樣態於「象限」的落點,對應不同的處遇目標與服務策略。同時,就培員也會根據少年就學、非在學、半工半讀狀態下,評估少年的時間分配,也會與主責社工、家長更多討論少年的重心為何?以就學為主還是工作?再跟學生有更進一步討論,找出最適切少年的發展方向。

 

(文章授權/基督教勵友中心) 

author

基督教勵友中心

勵友秉持基督的愛,以社工的專業,竭力幫助弱勢、經濟困境、失學、遭受家暴、霸凌、性侵、性剝削的兒童與青少年,重新看見生命的盼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