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每個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領袖,所以認真栽培孩子的專業能力。但是當專業能力訓練好之後,孩子真的就成為「領袖」帶領團隊嗎?領袖的關鍵要素,要從「團體」中學習...

每個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領袖,所以認真栽培孩子的專業能力。但是當專業能力訓練好之後,孩子真的就成為「領袖」帶領團隊嗎?還是只是孤芳自賞、高處不勝寒的心酸呢?

 

領袖存在於「團體」當中,所以當搜尋領導特質時,會跑出許多要素(如合作、溝通、表達、互動…等)。再仔細去審視這些特質,不難發現其中的關鍵要素,就是如何與「別人」相處?如果期待團隊是更團結合一,那我該如何進入別人的心中?

 

這些關鍵要素的訓練與專業能力不一樣,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評定。合作、溝通…等這些能力,實際的果效如何,回歸到團隊中的別人「真實的感受」為何。

 

好的溝通能力是對方是否能夠理解你要表達,與你互動討論。好的合作能力是對方是否願意互相扶持,發揮最大的效益...

 

重點在於「別人」

回顧孩子成長過程,我們有讓他重視到世界上除了他還有別人嗎?如果每次的競賽考試,我們只在意孩子是否拿到「第一」,我們正在讓孩子把別人排除在他的世界。為了第一,他必須要把焦點專注在自己身上,才能夠全力以赴爭取那唯一的名次。自然不能有「別人」的出現,因為越多的「別人」,同時意味越多的「敵人」。

 

孩子要如何與別人合作呢?如果我們教孩子「保護好自己,千萬別吃虧!」、先想想「我可以從中獲得什麼?」當然也沒有別人出現。因為當「別人」出現時,「分母」變多,能獲得的更少。互動過程中要如何保持不勾心鬥角的宮廷劇呢?

 

我們是否太看重結果,而忽略的中間過程的趣味?我們是否太看重自己,而忽略的世界中應該還有其他人?

 

根據Piaget理論,2-7歲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但隨著年齡增長,7-11歲時期「自我中心」會開始消失。如果身旁的大人沒有適時的介入協助孩子看見別人,可能很多孩子還是不太容易轉變過去。

 

不用擔心孩子成為「濫好人」

正因為父母在旁邊智慧的引導,孩子也才不容易掉入不會拒絕人的陷阱。他才能夠在「我」與「我們」中間中逐漸找到平衡。所以如果相信自己的孩子未來會成為很棒的領袖,除了栽培的他專業能力之外,也多花些時間讓孩子學習與他人相處吧!

 

「我可以為你做什麼嗎?」讓這句話成為美好的開始,主動地把焦點重視到身旁的人吧!讓服務成為建立關係的一道好橋樑。

 

(文章授權/梁蓓禎)

author

梁蓓禎

梁蓓禎,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現擔任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