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只是一張照片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網路提供一個看似隱密的空間時,此時也容易被誘拐及試探而成為被害人。我們都該思考,如何避免數位性暴力的發生?若不幸發生了,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我這麼愛你,你就該傳照片給我呀!難道你是不信任我嗎?」

 

小媛是一個平凡的國中生,因為朋友的介紹下接觸了交友軟體,在網路的世界裡他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裡面的男生都說喜歡她、愛她,想和她發展關係。因此小媛漸漸沉迷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裡頭,無法自拔。有一天對方要求小媛拍攝自己身體的照片和影像,還跟她說:「這很正常,一般情侶間都會互傳這樣的照片,更何況我這麼愛你,我是不會不會傷害你的!」

 

小媛心想只是一張照片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對方是愛自己的,所以小媛願意為他做任何事。結果那一張照片卻開始在網路上流傳,好多人留言「水哦夠辣」、「求上車」、「求連結」,每個人輕易的點下轉傳、分享,造成小媛一輩子的陰影與創傷。

 

統計下的數字

根據勵友中心的統計,64位受服務者中遭受數位性暴力的女性被害者比例佔了七成,且利用「人際關係」作為誘騙手段的高達近五成。首先,加害者利用和被害人的關係,威脅或利誘被害人交出親密及裸露的照片、影片,讓被害人產生為難,或是不敢拒絕…等情緒。其次則是利用被害人的性探索或性需求,因為多數兒少比較少有機會和他人談論有關性的議題。因此,當網路提供一個看似隱密的空間時,此時也容易被誘拐及試探而成為被害人。

 

那些已經造成的傷害

在這個網路科技發達的年代,散播資訊的速度快到令人無法想像,一張照片、一段影像只要被上傳,就有可能被恣意下載、轉傳,甚至連親友都有可能看到這些影像,徹底毀掉當事人的生活。2019年底發生在南韓的「N號房網路性剝削案件」引起世界的軒然大波,人們開始意識到因為網際網路的匿名性及方便性,個人隱私正逐漸被剝削,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避免這件事的發生?若不幸發生了,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作為網路好公民,能做些什麼?

首先,做為一位網路好公民,我們要謹守「自律」的原則,教育部為此也推廣了「五不、四要」。「五不」包括不違反意願、不聽從自拍、不倉促傳訊、不轉寄私照、不取笑被害。「四要」則包括要告訴師長,要截圖存證,要記得報警,要檢舉對方(資料來源: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做為一位網路公民,很多時候一句「求上車」、「求連結」對被害者都會造成二度傷害,因此我們最要做的就是自律,少一個人轉傳,就少一分傷害。

 

身為家長,能做些什麼?

而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社群生活,可以更加靠近孩子的生活圈。平時在看見社會新聞時也可以和孩子討論相關的議題,包括傳給對方後外流的風險,甚至駭客在不知不覺間駭入手機,導致就算不外傳的裸露照片也被下載外流,因此「不拍」是最安全的做法。

 

若是平時就不避諱地和孩子談論有關網路交友的議題,教導孩子如何辨識網路上的風險,以及該守住的身體界線,這些都有助於避免數位性暴力的發生。除此之外,還需要與孩子一同演練,幫助孩子模擬可能的情境。若憾事發生,也可以冷靜處理與面對。

 

從事兒少關懷者,能做些什麼?

若是從事與兒少相關的工作者,可以觀察身邊的兒少情緒有無明顯的變化,例如容易羞愧感、自責、後悔、焦躁不安都是常見的情緒,這些情緒會伴隨著一些外顯行為的出現,例如開始有秘密、較易怒和退縮以及不斷查看手機,這些都是可以多加關注的部分。

 

此外,關懷兒少者需要擁有的意識則比家長還多,比如說用更多元、開放的角度來看待,除了禁止以外,教導他們在拍攝個人私密照時更多的保護自己。因為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向輔導老師、老師揭露受創經驗的兒少比例並不低,代表師長是有機會成為他們的求助窗口,一旦有機會介入這就是孩子求助的開始

 

越是自責越容易踏入對方的陷阱

但如果憾事還是發生了,作為當事人往往會非常自責,也怯於求助,認為是自己當初要將照片傳給對方的,才會導致後來被索求更多照片或要求復合等被控制的下場,這種認為自己「活該」的自責心態,更會阻礙當事人求助的意願。但越是自責,就越容易一步步踏入對方的陷阱,更可能因為被威脅而放任對方予取予求,所以此時更該告訴自己:「錯在對方,我並沒有錯!」並且給予自己信心。

 

只要願意求助,就能一起面對

決定求助的當下,第一步就是保留關鍵證據,盡可能的截圖、留下錄音,甚至是錄影等方式留下證據;第二步就是求助於師長、父母或是勵友中心的中山大同少年中心、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等相關單位的社工,讓專業的社工連結資源、提供協助。就算被威脅也一定要求助,因為越早求助,就越能夠有機會在iWIN平台將影片及照片下架。切勿自責,因為「你從來都不是孤單的,只要願意求助,我們就能一起面對!」

 

(文章授權/基督教勵友中心) 

author

基督教勵友中心

勵友秉持基督的愛,以社工的專業,竭力幫助弱勢、經濟困境、失學、遭受家暴、霸凌、性侵、性剝削的兒童與青少年,重新看見生命的盼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