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你的好,不見得是我的好」即使是出於善意,但在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之下,我們以為的好,真的會不一樣…

小時候,我最討厭聽到我媽說這句話:「我都是為你好!」因為通常說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是伴隨我不開心的經驗:可能哭泣,可能生氣。然後媽媽就用這句話想要為整個事件畫下句點,當下即使我有再多的情緒與委屈也必須打斷結束,其實心裡有時會浮現OS「你可不可以不要為我好!因為一點都不好」。

 

長大後當老師,初期面對孩子時,偶爾不小心我也會吐出這句話來。當耳朵聽到這句話時,突然有種被我媽上身的恐懼感,我怎麼會說出我小時候最討厭的話?但是我當下真的是覺得我是為了孩子好啊。

 

面對孩子的情緒,一邊覺得委屈,被孩子誤解,一邊同情起當年我媽媽也是這樣被我誤解。或許是因為我真的長大了吧,我終於明白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我們以為的好,真的會不一樣。

 

對於小時候的我,可以開心多玩五分鐘,就是好;但對於媽媽而言,可以多練五分鐘的琴,才是好。所以「你的好,不見得是我的好」,後來我決定把「我的好」標準收起來,不套用在孩子的身上。

 

誰說一定要很會讀書才叫好呢?

 

如果一項才藝的精通,或是與同儕美好的關係,那也美好,只在於我要從哪個出發點來思考...。也就是說,沒有一種「絕對標準的好」。

 

孩子能有「多好」,就看家長、老師多會「看人」了。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家長是否能獨具「慧眼」,看見孩子潛在的英雄、千里馬才華了。

 

有些家長或許擔心:孩子還小哪裡知道那麼多?孩子又不懂事,怎麼知道那個才是好?所以出於善意的把他們以為的好,套在孩子身上。但事實是孩子沒有辦法像機器人,植入程式晶片後,就能照著運作。而他們生長的環境也總非一成不變,現在所謂的標準答案可能不適用於未來...

 

就像以前父母親對於「師」字輩職業的崇敬,但現在有許多的職業正在被時代汰換。也就是我們現在以為的好,對他們未來可能不見得是好...。再加上每個孩子天生的才華能力也不同,若是硬套入固定模版,一定會有許多適應不良的狀況產生。

 

而美好的世界也不會只充滿著一種職業、一種標準,單一的美,所以「我的好,不見得是你的好」。既然關於「好」充滿著各樣的可能,所以當我們在硬套上「我們的好」模板時,可能也斷送了另外可能的美好。何不讓自己的心更寬廣些,有更多不同面向的呈現?讓「好」「更好」呢?

 

所以幫助孩子能夠有「追求美好的能力」與「看見美好的眼光」吧...

 

追求美好的能力,訓練孩子可以具備各樣不同的專業;看見美好的眼光,訓練孩子可以開創更多美好的可能。

 

不管時代怎麼變,我可以欣賞各樣不同的美好。同樣的,我可以決定活出我的美好。

author

梁蓓禎

梁蓓禎,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現擔任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