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堂(Flow Church)是新類型的教會,牧養一群特殊的群體——因故離開教會但仍持守信仰的基督徒。流堂的事工主張:「離開教會的人,就像沒有載體的水,它沒有消失,卻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該組織目前以借用不同教會場地的方式聚會。
在流堂(Flow Church)聖餐不是「喝這杯」,是吃下整顆葡萄!流堂通過聖餐紀念耶穌死而復生,但以未壓碎的葡萄代表基督耶穌的救贖,當會眾將葡萄吃進口裡壓碎的那一瞬間,象徵心裡的苦楚和枷鎖同時釋放。為了營造早期使徒的聚會的情境,所有會眾進入聖所前,必須先洗手潔淨自己。
流堂是在去年由建道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韋安建立,為牧養離開教會、但仍持守信仰的弟兄姊妹。陳韋安曾四處演講分享信息,但有一天,他突然有了 這個念頭:講道與社會、甚至會眾生命距離很遠,這也讓陳韋安開始反思自己,究竟在建造如何的氛圍?
陳韋安的這個念頭,源於2014年的一場社會運動,當時也為教會系統投下震撼彈,原有的和諧受到挑戰。許多教會開始在這個議題上,出現分裂的意見,年輕人也因此對於傳統的思維,逐漸失去信任。講者與會眾之間距離遙遠,講道的議題與會眾生命距離遙遠,講道、課程越來越多社會的盼望卻越來越少,「比起戰爭、地震所帶來的痛苦,這更是一場內在深沉的無力感。」陳韋安看到教會與年輕世代逐漸脫節,牧者為堅持傳統形式,而拒絕了創意,「真的非常可惜!」陳韋安說。
創意情境,感受與生命連結
流堂的作法不同於時下的教會,沒有教會系統的包袱,強調創意與生活化的情境呈現,目的要讓參與的人更能感受到與自己生命的連結。陳韋安解釋,現場雖然一半以上都是離開教會的弟兄姊妹,「但這個聚會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個醫治療傷的地方。而是試圖建造一個功能更健全的家,讓這些失落的靈魂能再次親近神。」
領受聖餐前,牧師帶大家一起禱告。(照片來源/流堂)
過去流堂主要是以虛擬的方式,將信息在社群網站裡分享給弟兄姐妹,但今年八月開始,第一次嘗試性的由虛擬世界走到實體世界。先是舉辦了「回魂夜」,以喪禮的情境,形容這些來參與的弟兄姊妹,有如被呼召再次將靈魂帶回到神的國。
上週六(13日)再以「解慰」的概念,連結社會習俗及耶穌死後復活的聖餐意義。「解慰」意指喪禮之後親朋好友一起用餐,也稱為「解慰飯」。目的是讓逝者的親友們,透過這餐飯得到開解與安慰。
離開教會,因為找不到愛與歸屬感
離開教會成為信仰的漂流者,內心真實的原因,在「解慰」的這晚,透過話劇方式呈現:有人找不到歸屬感,有人感覺不到愛,有人感覺週末去教會像做第二份工作。對會眾來說,彷彿教會的功能與意義都改變了,不再是為生命帶來盼望的地方,卻是更多的理所當然與要求。
陳韋安認為,香港是個都市化的城市,應該要有更彈性的方式去帶領教會。「會眾離開教會的議題,愈來愈被關注,」「但這並非是新的現象,早從保羅的時代就已經如此。」陳韋安強調,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渴望生命改變的群體。
「改變及更新所帶來的陌生的未知感,是讓人害怕改變的其中一個原因,但卻也是年輕人身上最寶貴的特質。」陳韋安認為,面對人口老化快速,教會應該更開放,歡迎更多人進到教會來,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他人信仰的阻礙。
流堂的創辦人,建道神學院副教授陳韋安。(照片來源/流堂)
對流堂來說,人力的安排最困難。從戲劇、接待、帶敬拜每一次活動都需要很多的人手,但目前所有同工都皆來自不同教會,身分上常常很尷尬,而陳韋安的提前是,不影響原教會作息,歡迎所有弟兄姐妹投入這份事工。不過如要持續運作下去,就需有更多的人委身在流堂。
流堂的人力來自各教會,一人兼多職,如話劇工作人員同樣也詩班的成員。(照片來源/流堂)
「解慰」的結尾,所有人一同體驗早期使徒享用聖餐後結束聚會。陳韋安也坦言,未來並沒有更多的規劃與安排。流堂會怎麼走,一切看神的帶領,但不變的目標是,要為社會建立有好見證的群體。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