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清楚蒙召的牧師,無論是跟人交談還是上臺講道,開始的時候都是心中滿了愛和憐憫,態度也是積極主動的。(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牧師可以變成「木師」,「木師」也可以變回牧師。

有一位弟兄,是教堂附近醫院的醫生。有次週五晚上聚會,我們請他來向弟兄姊妹分享。

 

他講了他在一天中經歷的三件事,其中第二件,讓我印象深刻。

 

這一天,他坐急診。因為該院是有名的醫院,來求醫的人特多。整個上午,他對每個病人都是笑臉相迎,仔細詢問病情,很用心地去關切他們。

 

強求造成的對立與緊張

臨近12點鐘的時候,來了一位病人。交流過後,得知此人患有「失眠症」,長期以來,都是靠藥物才能入睡。

 

一般情況下,急診是不接待這類病人的,因此,這位弟兄告訴他,下午1點鐘,精神科的醫生就上班了,可否稍微等一下,或者吃個中餐再來就醫。

 

但是,這位病人執意要看急診,並且說只要給他開點安眠藥就好了。見他急切,我們的弟兄也就不再勉強,便給他下單開藥。在開藥的數量上,那位病人又自作主張,一定要開30天的量。

 

做為急診的醫生,一次最多只能開3天的量,所以,醫生弟兄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但是,那位病人卻賴在診室裡不走,軟磨硬泡,一定要讓醫生滿足他的要求。因後面還有病人在排隊等待,這位弟兄便告訴他,藥只能開這麼多,且已經開好了,請他抓緊時間去藥房取藥。

 

或許是因為沒聽清,這位病人便去取藥了。等他發現藥房給他的不是30天的藥量,而是只有6片藥時,便氣衝衝地返回急診室,對我們的醫生弟兄破口大駡,並把手中的藥扔在他的臉上。若不是旁邊有人拉著,很可能就會動手打人了。醫院保全人員迅速趕來,將這位病人帶了出去。

 

急診室恢復了平靜,工作重新開始。

 

但是,從這一刻起直至下班,這位弟兄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雖仍面帶微笑,但卻十分僵硬,毫無熱情。對坐在自己面前每一位患者,他不再有悲憫之心,也不願積極地為患者考慮問題,只是按流程詢問,做出標準的問答,或開藥方,或讓他們去做各種檢查。整個下午,他所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將一個又一個的病人打發走。

 

從表面看,他的行為完全規範,但內心其實是冷漠和麻木。患者來到他的面前,得到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指令,卻感受不到絲毫愛與溫暖、關懷與同情。若不是他敞開心懷與我們分享,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或許我們就醫時,甚至認為醫生就是這個樣子的。

 

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個下午,他就是一個機器人。

 

虛假是危險的「職業習慣」

在聽他分享的時候,我想到了克萊布博士的名作《裡外更新》。書中提到,作為屬靈的領袖,有些基督徒,包括牧師也活的表裡不一。簡單說,就是虛假。

 

例如,在講道結束後,一位老姊妹拉住牧師的手,想把最近遇到的一些困惑告訴他。於是,牧師停下腳步,把臉轉向老姊妹,身體前傾,稍微低頭,面色柔和,認真聆聽。

 

在人看來,這樣的牧師非常有愛心和耐心,也十分謙卑。的確,牧師在聽弟兄姊妹的傾訴時,理當有這樣的樣式。但是,若這位牧師的一舉一動,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像,讓從身旁經過的弟兄姊妹誇他是一個好牧師,那他所表現出來的不過是一種「職業習慣」,與愛和謙卑無關。這樣的牧師,外表謙和,內心卻是機械、麻木,應該被稱為「木師」。

 

起初蒙召的不是這樣

難道所有的牧師都這樣嗎?當然不是。我想說,絕大多數的牧師,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時刻。

 

難道牧師一開始就這樣嗎?更不是!但凡清楚蒙召的牧師,無論是跟人交談還是上臺講道,開始的時候都是心中滿了愛和憐憫,態度也是積極主動的。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內心漸涼,成為「木師」呢?或者說,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昨天還心裡火熱,甘心助人,今天就心裡冷漠,行禮如儀呢?

 

因為一個病人的無理取鬧,我們的弟兄說自己瞬間封閉己心,變了個人。類似的經歷,牧者們一點都不陌生。

 

主耶穌說:「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馬太福音24:12)

 

有的牧師,愛神愛人,忠心服事,卻受人排擠,不被重用;有的牧師,熱情如火,積極服事,卻被諷獨斷專權,貪圖名利;有的牧師,樂於助人,甘心服事,自己遭難時,卻無人問津。

 

這樣的事不用經歷太多,哪怕是一兩次,也會令不少牧師心灰意冷,滿滿地就學會了裝模作樣,應付了事。當然,也有的牧師是因為服事日久,生活順利,才漸漸失去了起初的愛心。無論如何,這樣的牧師就都變成了「木師」。

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光景,就不會有改變的需求,也就不會有改變。(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謹記保守自己的心

「木師」的狀態無論是持續維持,還是偶爾出現,對自己,對服事都是有害無益的。

 

《箴言》作者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使徒保羅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13:1~3)

 

改變來自勇於探視自己的內心

既然有害無益,那我該如何改變呢?

 

克萊布提醒我們,若不勇於探視自己的內心,就不會有真正的改變。因為不探視自己的內心,我們甚至自己把自己都給蒙蔽了。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光景,就不會有改變的需求,也就不會有改變。

 

我們的醫生弟兄,聖靈在他的心裡,讓他能作出反省,檢視內心。在發現自己變得像個機器人後,他開始在神面前省察,並求主使他改變。

 

首先,他用聖經的話對照自己,發現自私和專顧自己的人不是只有那位病人,自己也是這樣的人。當認識到自己也不完全,跟別人一樣時,他就不再滿腹委屈,也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完全無辜的受害者了。

 

其次,他想到了後來那些坐在他面前的患者。他們並沒有辱駡他,也沒有傷害他,因此,他不該以那種麻木的狀態來面對他們。對這些病人來說,他們正處在最需要人安慰和關懷的時候,而醫生就該負起這個責任。

 

最後,這位弟兄想到了耶穌。縱然遭人譏誚、辱駡,甚至要把他置於死地,但耶穌仍然是以愛來面對那些傷害祂的人。

 

經過這樣的反省之後,在主耶穌的恩典之中,這位弟兄心中很快就恢復了愛和憐憫,以積極地態度去面對每一位來就醫的病人。

 

從「木師」變回「牧師」

醫生可以改變,牧師同樣可以。

 

作為基督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該無理取鬧,更不能恩將仇報,否則,會讓人心寒,讓人麻木。切切記住,牧師之所以變成「木師」,是有原因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成為這原因的肇事者。

 

作為牧師、傳道者,我們該時常探視自己的內心,不要陶醉在他人盲目地讚揚中,也不要活在自欺欺人的假像中。

 

總之,牧師可以變成「木師」,「木師」也可以變回牧師。

 

你在變嗎?你要變嗎?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