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外科魏晉弘醫師解釋腸道管理。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外科魏晉弘醫師解釋腸道管理。 (照片提供/馬偕紀念醫院)

嬰幼兒在接觸副食品後,常見偶發性的便秘,若便秘次數頻繁、解便困難、滲便情況嚴重,就必須進一步檢查。日前馬偕醫院診療一名5歲幼童,經常不自主滲便,經診療後發現是長期便秘,透過「腸道管理」的藥物治療及飲食行為改善症狀。

這名5歲病患在幼兒園上課時,頻繁的滲便,不但預備的褲子不夠更換,滲便引發的異味感,也造成其他同學遠離,影響人際關係。就醫後發現,滲便並非不自主腹瀉,而是長期便秘導致大腸受擠壓,將接近肛門口的糞便擠出來。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魏晉弘表示,3歲以上幼童對於排便有「感覺到、控制住且有足夠時間」的應變能力,若4歲以上還無法自主控制排便,在排除心理緊張或腸胃炎等疾病後,若仍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就需積極就醫。

可減緩2~5歲兒童便秘的食物。

可減緩2~5歲兒童便秘的食物。 (資料來源/馬偕紀念醫院;製表/記者林純如)

除了進行X光及大腸攝影、檢查脊椎是否受損或有無腫瘤,家長還需按「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記錄孩子糞便型態,了解便秘嚴重程度。

排除便秘的其它因素後,接著以「腸道管理」,調整治療方針及飲食行為,針對還不能控制排便的孩子,可進行一天一次灌腸,維持腸道24小時的乾淨;已可控制排便的孩子,則可使用瀉劑,目前醫學文獻中,沒有報告顯示使用瀉劑會產生依賴性,因此家長可放心。

營養醫學中心蔡一賢表示,兒童便秘多因攝取的精緻及加工食品,缺乏纖維及水分,或是長時間看電視、使用電腦,減少如廁時間。因此家長在進行孩子的腸道管理時,須掌握「新鮮水果、煮熟的豆類與蔬菜、全穀類、益生菌食品、足夠水分與適度運動」6大原則,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的惡性循環。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