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學、哲學,再到心理學博士,張傳琳傳道用生命經歷去認識神,也用學術涵養,去培養「傳神的道」所需的解惑能力。解什麼惑?解世人對神的錯誤期待,以及對愛與痛苦的錯誤解讀。
已故周聯華牧師親自延攬,開始事奉道路
「妳會不會做事啊?」親自到學院打聽張傳琳傳道的周聯華牧師,在兩人聯繫上後,一劈頭就這樣問。
民國68年,在當時,牧養教會還沒有「團隊服事」的概念,光靠三位全時間事奉的僕人,就要撐起一間教會的所有大小事。懷恩堂,除了周聯華牧師,以及一位當時正赴美進修的郭牧師,還有張傳琳傳道一位全職同工,「所有會友大小事:不管婚喪喜慶、有家屬生病啊、感情困擾啊、升學壓力啊、親子問題啊……只要會友需要教會,就是我的服事,包山包海,什麼都得做。」
然而,3年事奉下來,她發現自己遇到一個瓶頸:「我只會說神話,不會說人話。」這是什麼意思?
從小在教會長大,除大學時期及初入職場那幾年,身邊往來相處的都是基督徒,面對未信者或是一般會友,「我講道、我教兒童主日學;也很會背聖經、會為人禱告,但是,我發現這些『神話』,不一定總是能幫助到會友,或是在傳福音上有明顯果效。事奉初期,我還像是個好學生,聖經有寫的我就會講,聖經沒寫沒教的,會的就說會,不會的,就說不會。」
周聯華牧師(右)親自延攬張傳琳傳道(左)到懷恩堂服事,兩人同工多年。(圖/張傳琳傳道 提供)
說的都是神言神語,人聽了也聽不懂?
這在張傳琳傳道心裡生發疑問,「為什麼我腦袋裡的信仰,裝不進別人的腦袋,我明明都照著聖經寫的,去教導跟傳講啊?」有此疑問的同時,周聯華牧師正好受邀參加「東海大學」學術研討會,是宗教界與哲學界的大師論壇,讓張傳琳傳道十分感興趣,她隨即向周聯華牧師央求,說自己一定要隨行,就算只是幫忙提包包都願意。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這樣:「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
初探哲學心得,張傳琳傳道心想,既然神的道是硬塞不了給人,那就需要「轉譯」媒介,而哲學思維或許就是她需要補強的,能幫助她把神的道理,從抽象的形上,轉譯至較好理解的形下。如此一來,或許可幫助人們,縮短明白神道理的過程。
左圖:1993年,張傳琳傳道與影響一生的80歲老教授Dr.McCoy合照;右圖:1988年1月,她赴美時在機場。(圖/張傳琳傳道 提供)
為使人理解神的道,遭譏諷仍堅持進修哲學學位
32歲那年,她考插大、錄取東吳哲學系,雖被同學和老師譏諷為「那個阿姨」,但是周聯華牧師全力支持她,仍讓她保有同工職分在教會事奉。只是身兼兩職,蠟燭兩頭燒,「你知道東吳每學期還要跑400公尺啊!老命都跑掉了。」
取得哲學系學位後,也確實使她獲得預期中的突破──把抽象的信仰,講到讓人聽得懂、能理解、進而接受;在意識上、或在腦子裡。
「現在很流行活到老學到老,但我那個年代,可沒什麼老人去讀大學,」張傳琳傳道自嘲說道。但是,「傳道人所傳的『道』,如果只是盡講神言神語,是不會讓人聽得『真懂』的。要使一個不信神的人去理解,或起碼,試著去思考信仰,以哲學式思維溝通有其必要性。」
事奉進入第8年後,她又發現另一問題,若遇到頭腦過得去的事,但心理上過不去,怎麼辦?信仰,從頭腦走到心裡,短短距離,但對任何一個跟隨神腳蹤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長遠的生命歷程,更何況對那麼多尚未聽過福音的人,沒有神可倚靠,如何度過心中極度作難的時刻?
「我知道聖經教導我們饒恕,但我原諒不了,怎麼辦,我很痛苦;我知道他是個爛男人,但我離不開他,請幫助我;我知道我不該有這樣的情慾,這是不正常幻想,但我就是忍不住,請傳道幫助我,為我禱告,我很拉扯……」
人心痛苦無法單靠禱告解決,赴美進修攻讀心理博士
「我看見人心很多痛苦,無法用道理、用禱告,就完全解決了;人痛苦掙扎時,我也跟著痛苦掙扎。憤恨、苦毒、疑問、無能為力、絕望……種種質問、種種情緒糾纏人心,上帝讓我看見人心正在經歷這些,我好像,也看見自己也跨不過的關。
我從小只會禱告,但,禱告有讓我脾氣變好嗎?沒有,我常常還是因此痛苦。我會讀經也會教聖經,但我從小性格又自卑又驕傲,我也因此受拉扯,改善了嗎?好像也沒有……」因而,她發現,現有的服事方式、技巧、經歷與累積,碰觸不到人內心的痛苦,於是又起了進修念頭。「我的想法也很簡單,遇到不會的事,就是讀書,書讀多了,融會貫通的能力會變好;書讀多了,很多想不通的疑問,讀著讀著也就通了。」
這些自我問答,促使張傳琳傳道決定赴美進修,過程曲折,但神一一開路,關關難過,但關關都過。張傳琳傳道回憶,因為英文不夠好,托福只是試考、都拿了極低分,一時信心遭受打擊,而幾乎要放棄。她只好禱告神,為她預備一間只需申請書、但不須托福成績,就可藉推薦函入學的學校,神也信實地即時量給她,並有周聯華牧師熱心祝福,為她撰寫推薦信。
再者,赴美進修所費不貲,神恩待她在計畫出國那年,美金對台幣的匯率是1:25,再往前或往後一年,再沒見過這匯率。赴美當年,已年近40歲的她,帶著的,只有一顆想要服事「人心」的心志、稱不上流利的英文,以及在美生活第一年的花銷。其餘還有欠缺的,或甚至沒想到的,神都為她預備。
「我只預備了第一年的費用,但神養了我八年,我在美國一路讀到博士,中間沒有缺乏。」
錯誤期待神的愛,痛苦是作繭自縛
張傳琳傳道現職,除了仍在懷恩堂繼續事奉,也是「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資深教授,教授課程包含變態心理學、現實治療、團體治療、人類成長與生命週期;並從事婚姻輔導、心理諮商、個案輔導、協談關懷。這些事奉,正如她赴美前的規劃與預期,一一養成;當時自覺「還碰觸不到人心的痛苦」,現在,則能透過多年在美心理專業學術養成,助人面對與解決。
她再次提及〈約伯記〉,因為這卷書,談的是苦難中的信心與忍耐,也談了人類無解的大哉問,「慈愛的神,為何容許人世間有苦難。」張傳琳傳道分享,「認識神的人,對無解的事感到痛苦,常來自於沒有從神得到『滿意的答案』,或是,『答案不夠標準』、『不夠符合我的期待』。」
「但我卻要反問,如果神告訴人真正的因由,人就都能接受嗎?會比較不痛苦嗎?好比我自己,一進神學院就母喪,當時我也跟所有人一樣,不解的事,我一直逼問神,但神回了我什麼?說祂愛我,這什麼答案?!我當時不能接受。
但神豈沒有給我答案嗎,祂有,只是祂的答案,不是我要的,不是我要的,我就否定。類似的態度,世人都一樣。」
張傳琳傳道在教育領域也事奉多年。上圖為兒童主日學,下圖為清華義工訓練。(圖/張傳琳傳道 提供)
如果耶穌站在你面前
《無語問上帝》一書,是張傳琳傳道在美求學時,因為又一次面臨無解的痛苦,試圖從書中尋找答案的憑藉。書中提及到一位神學生,在決心事奉時,才剛進神學院,就發現妻子癌末;禍不單行,不久後,孩子也在車禍中失去四肢,而神學生自己,則是傷及顏面神經,終身斜視。
《無語問上帝》作者在訪談時,問這位神學生:如果耶穌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祂?
「我沒有問題,我只有感恩」。神學生回答道。他接著說,若非認識全能的神,靠自己,是走不過一面上神學院,一面還要照顧妻子罹癌的日子;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車禍中殘疾。「我們信神,是因為祂是真神,不是因為祂說愛我們,或是回應我的禱告。」
「因為神說祂愛世人,我們就期待祂的愛是『一百分』,少一分都不行,少一分就不是愛;我們期待的愛是『若非全有,就是全無』。信仰有太多層面,事物跟人心成形過程也很複雜,但人性面對痛苦,因為想要快速減輕疼痛,就傾向簡化跟快速。
人在神面前遭遇無解的事,都妄想從一個點,推出一個結果;再從這個結果,推了一個答案。然後,還拿這個答案跟神討價還價,說祂沒有愛,說這答案不是我要的。如此一來,作繭自縛的是誰,其實是人自己。」張傳琳傳道分享。
相關閱讀》
懷恩堂張傳琳傳道47年事奉:人生就是一卷約伯記 跟隨神是懷疑與痛苦中,仍義無反顧的路
精選要聞》
「我只是個帶位小弟…」萬力豪牧師談服事低谷:破碎不是讓你苦,而是要找到寶藏
「個人成長」與「建立教會」密切相關 郭俊豪牧師:從4方面重新認識神眼中的教會
全球代禱》美非印宗教迫害:牧師遭處決、鞭打,信徒被迫吃聖經、被潑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