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他常利用下午茶時間到學校咖啡廳與一些成功人士聊天,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主,或某領域學術權威和創造經濟奇蹟者。

如此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這些人非常幽默風趣,並把自身成功看得順理成章,這讓他反思,為何在韓國國內很多成功人士總把成功講得這麼難,後來發現,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者知難而退,普遍把創業艱辛誇大或「苦情化成功」。

因此,這位心理學學生開始對韓國成功人士心態進行研究,並於1970年完成《成功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難》的畢業論文。這份論文輾轉傳到當時韓國總統朴正熙手中並出版成書,帶動韓國經濟起飛,創造出時至今日仍為韓國人所樂道的「漢江奇蹟」,論文原作者後來也成了韓國泛亞汽車公司總裁。

這本書鼓舞許多人,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沒有必然關連,只要充滿熱情與興趣,視夢想追求「為樂」非「為苦」,長久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的時間和恩賜絕對夠用。

浸信會神學院舉辦的第七屆開拓植堂研討會「兒童事工的突破」,貴格會國光教會牧師戴坤益分享以兒童事工成功開拓教會的經驗。

浸信會神學院舉辦的第七屆開拓植堂研討會「兒童事工的突破」,貴格會國光教會牧師戴坤益分享以兒童事工成功開拓教會的經驗。 (攝影/記者吳佳玲)

浸信會神學院舉辦的第七屆開拓植堂研討會「兒童事工的突破」上,受邀主講的貴格會國光教會牧師戴坤益特別以此故事與自身經驗,激勵準備或正在開拓教會的傳道人:「真的沒有那麼難!」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聖經馬太福音19:14),這是神真正的心意。然而,今日在許多教會中,「孩子卻不見了」?!大家都以「少子化」為藉口,但事實真相與隱憂是:「若老樹長不出新芽,教會終會老化或死掉。」

戴坤益說,教會一定要看重兒童事工,因為「兒童在哪裡,父母的心也在那裡。」教會的年長者事工很重要,但以現代社會來說,對老人傳福音,並不會得著他們的孩子;若「得到小孩,就能得著一個家庭」,「少子化」是教會開拓或牧養的「優勢」,絕非「劣勢」。

從兒童開始的國光教會 戴坤益:少子化有利教會找羊

國光教會是從兒童開始的一個教會。

國光教會是從兒童開始的一個教會。 (照片提供/貴格會國光教會)

誰舉辦的兒童或青少年暑假營會,每梯次報名400~500人,甚至可用「秒殺」形容,還有遠從國外返台的父母,就算使出人情攻勢,也一定要讓孩子參加?這就是國光教會推廣兒童事工的獨到之處。

國光教會是從兒童開始的一個教會,開拓初始沒有成人會眾,靠著一群小孩也能成就大事,今年即將邁入教會成立30周年。」主任牧師戴坤益表示,最初開拓教會時,直接上街找小朋友帶進教會,並從服事照顧弱勢家庭孩子開始,幫忙洗衣服、洗頭除頭蝨、張羅用餐…等,天天對孩子講道、分享聖經故事,陪伴孩子。

那幾個小孩幾乎把教會當家,天天報到,接著好奇的父母也跟著進入教會聚會或決志受洗。這是一個重要發現,若過去如此,少子化的今日絕對更有利於教會找羊,因為父母更愛孩子,現代社會才會出現許多「孝子、孝女」(指孝順孩子的父母) ,對孩子的話為命是從,因此父母會幫孩子「找教會」或陪孩子「進教會」。

國光教會就是「以小孩帶進更多小孩,再由小孩帶入父母甚至整個家庭」的策略,逐漸穩固與壯大,更要求國小6年級生至少要讀完一遍聖經。教會的主日學老師都是由國高中、大學生帶領國小孩童,「為未來的孩子預備安全的空間」就是教會最清楚的異象與目標,讓他們進入教會可以得到歸屬、信心與成就感。

從「各式兒童才藝班」到「秒殺報名夏令營」

教會未來要有好的同工或掌職,就必須從幼苗開始做好扎根。

教會未來要有好的同工或掌職,就必須從幼苗開始做好扎根。 (照片提供/貴格會國光教會)

於是,從每周六下午的主日學開始,進一步舉辦社區「兒童才藝班」,目的並非為了賺錢,戴坤益更聲明不從中取得分文進入教會,若有收入也全數用於才藝班。為了吸引更多孩童,國光教會幾乎什麼課都開,如捏麵班、縫紉班、烹飪班…每周六上課一次,每次100元,3個月12堂課僅收學費900元,結果報名踴躍,甚至連家長都想參加。

除了兒童才藝班,接著舉辦暑假快樂兒童營,在30、40坪空間內擠上100~200位學員。隔年,開始上山辦兒童夏令營,第一年只有16人參加,卻動員40幾位同工,但從第二年開始,報名人數呈倍數成長,至今每梯次約有350人。為了張羅學童三餐,更請教會媽媽上山煮飯;營會過程中,也會帶領小孩至少要決志3次。

國光教會更從3年前開始讓國中生輪流負責主導帶領國小夏令營。學生為了辦好活動,開始有責任感、榮譽心,更要從中培養出良好人際關係,以利協調各部門或相關人員提供幫助與支持。戴坤益希望讓國光教會成為「培訓領袖」的場所,讓青年有更多服事的舞台;孩子們這麼有心,也會帶給教會成年人另類啟發,使之願意更多投入事工協助。

此外,教會也會深入社區尋找合適地點辦主日學。這些就是戴坤益口中的「行動神學院」,讓孩子自小開始接受訓練、承擔責任、從做中學,他深知教會未來要有好的同工或掌職,就必須從幼苗做好扎根。

教會開拓、兒童事工 真的沒有這麼難!

客家宣教神學院院長溫永生表示,為什麼事奉「異象」最重要,因為「異象就是看到未來的能力」,有價值的事都需要付代價;開拓教會很有價值,過程中就需要有人付代價。

又為什麼要重視兒童事工?因為成年人主觀意識強,很難進教會,但從兒童事工看到兩個未來:一、孩子長大後成為教會的青少年與同工;二、能從兒童得著背後的父母與家庭。但教會不能只作兒童事工,需要得著30至50歲具經濟能力者,這族群成年人擁有的孩子約介於小學到青少年階段,因此教會要把兒童事工做好,藉此贏得更多父母。

溫永生強調,一個健康開拓的教會,會眾分布年齡層要很均勻。一般來說,兒童主日學人數最少應是成人崇拜人數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是基本而起碼的要求,也才有利於教會長久發展。 戴坤益認為,開拓教會能不能成功,傳道人心胸大小決定教會大小,眼光也很重要。上帝不是要請一位「廟公」,而是在呼召一個像尼西米的「建造者」,事前預備好自己的「心志」,進入禾場要能精準效率的衡量、規劃能執行之事。

從開拓兒童教會起家的戴坤益說,發展兒童事工沒有那麼難,關鍵是愛心與持續關懷;開拓教會難嗎?「不難!」是「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如果蘋果電腦或微軟可以從「車庫」開始,教會開拓為什麼不能從「牛棚」開始?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