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最近有個女孩突然的走心,一個人在教室哭了許久,起先問他也說不出口,所以我先用「是非題」方式問他,但他除了搖頭外,只能一直抽搐哭泣。眼看問不出什麼原因,我只能告訴她…

眼看問不出什麼原因,只能告訴孩子:「我很關心你,很想了解你這麼傷心的原因,但是你一直哭,我真的不知道可以如何是好,還是你先調整一下情緒,幾分鐘後再告訴我?」

 

孩子邊哭邊點頭,我就先離開讓他稍微「冷靜」一下,後來幾分鐘後,我再進去,看著他沒有剛剛那麼激動,但淚水還是不斷的流下,我先問他:「現在可以告訴我了嗎?」

 

他先是點了頭、停了一下,邊哭邊說,就在淚水與抽搐中大致敘述了整個事情。我一邊聽一邊幫他整理他的情緒,其實整個事件如果簡化是「人際關係」的問題;但同時卻也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孩子的反應有種「我什麼都不要了...」把自己關閉進自己的小房間...孩子覺得無法融入同學的話題中,沒有與同學相同的話題,追的星也不一樣,想要硬加入話題,但又覺得生硬...

 

又很在意自己沒有辦法在話題的討論中,選擇去找其他人,又覺得對方很難聊,就覺得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屬的小圈圈,唯獨他無法融入(加入)別人的小圈圈...

 

所以就在某根稻草落下的同時,他就「走心」了。後來我讓孩子聽聽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整個事件。首先,肯定孩子為了「交朋友」跨出去的努力;其實整個事件同學是有留意到的,也有察覺他的不對勁,但是同學每次詢問,他總是回答「沒有啊」「沒怎樣」,老實說,連我都感受到這孩子應該快要「爆發」了,更何況是長時間跟他相處的同學?

 

也因為同學的關心、詢問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他們的這個年紀,能夠接受幾次「被拒絕」呢?當然會想「每次問的答案都一樣」「明明有你都說沒有」,那乾脆不要問好了!

 

甚至看到這孩子狀況不佳時,還是保持安全距離,以免波及...但其實同學是很想關心這孩子的...連帶提到就像一開始當我想了解、關心他時,他也是一直哭,沒有想要表達;換作是孩子,應該不多人有這麼多的耐心可以「等」,當然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

 

希望孩子有聽懂我的意思,很多的時候「感覺」沒有人關心,其實是我們走進自己的小房間,切斷了與外在的聯繫...

 

後來請他跟家長聯絡,孩子委屈的解釋後來狀況讓媽媽放心,隨即傳來媽媽要出差的消息,會幾天不見孩子,當下看著孩子失望的表情,也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女時期。

 

特別是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陪伴」是一個很重要的需求。成長的過程中,爸媽雖然有在身旁,但「真實的陪伴」時間比較少。爸媽很認真地照顧我的生活,管教我,但是對於「高品質」的陪伴真的偏少。

 

印象中小學低年級時,我們家每週都會去電影院一次,買著鹹酥雞配著電影,甚至是週末一家三口,騎著兩台摩托車,從鄉下騎到都市,吃頓飯,再騎回家,這美好的記憶導致我現在很愛看電影,對於電影配上鹹酥雞,有種幸福的感覺;對於騎上摩托車,有種放鬆的感受...

 

隨著我越長越大,爸媽在身旁的時刻除了是生活起居之外,就是關心功課完成狀態。對於「高品質」陪伴,感受真的越來越少,當然就開始往同儕端去獲取想要的「陪伴」;而這就也影響了我對「安全感」的認知—「陪伴」是需要我去爭取的,我的表現越好,爸媽就會有越多「陪伴」我的時間。(因為減少了『管教』我的時間)、我越讓同學喜歡,就能有越多的陪伴,所以想盡辦法融入同學的話題中。

 

這不就是現在這孩子口中的「偽粉」嗎?想到自己以前也是為了想要得到同學的關注,也會有些誇張的反應、行為獲取注意,這不就跟這孩子現在某些「誇張的情緒反應」雷同嗎?甚至是「強顏歡笑」只是希望有朋友陪伴,而不敢真實表露自己的喜好,跟現在這孩子真的是「翻版」,原來我們都「太害怕孤單」了!因為我們太想要有人陪的那份安全感...

 

原來安全感的缺乏,會讓這孩子「古怪」、心情起伏陰晴不定,前一刻還跟同學說說笑笑,下一刻就安靜(原來是為了「想要融入而努力融入」),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怕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緒,會讓周圍的人不喜歡、覺得麻煩,所以選擇不表達,假裝沒事,甚至是感覺快要受傷之前,先選擇躲起來;久而久之習慣進入自己的小房間,

那份孤獨更是籠罩著自己內心真實的小世界...

 

原來,孩子想要的是那份安全感。很開心一開始我的選擇是把時間留給他,讓他調整好慢慢地說出,很開心讓他感受到「陪伴」。關於「該怎麼做」對孩子早有一套方法,所以我選擇肯定他的努力,也讓他明白其實身旁許多的人都在「陪伴」他,他並不是孤單的!

 

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越來越健康,「內心小劇場」上演的時刻,就會減少一些,也透過這次事情,再次提醒自己「安全感」的重要。孩子成長需要陪伴,當孩子越長越大,不見得會需要量多;但會需要「高品質」的陪伴。

 

從小的時候,就珍惜每次與孩子一起的時光,有時一場電影或是一個散步的時間,就可以成為孩子成長很棒的養分。因為孩子有時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法,而是這句「我會陪著你」。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