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繼上一篇談到專心,收到許多家長的迴響,突然想到另外一個類似的狀態,跟大家分享...

有次有個媽媽突然來找我,直接問我說:「我的孩子是不是很造成你們的困擾?」我還沒搞清楚狀況,正在仔細搜尋我的記憶庫,有沒有碰到比較調皮的孩子?媽媽接著說:「我的孩子有過動,我下次不要把他帶來了!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弟弟就好好的,但是哥哥就是這樣過動坐不住!一直造成別人的困擾,干擾你們的活動...」

 

後來媽媽反問我一句「我應該要怎麼辦?」就在我回答前,媽媽又搶先說:「怎麼會這樣,厚~我下次不要把他帶來了!」然後媽媽就轉身去追著弟弟了。

 

「過動」好像是目前孩子很容易被下的評斷,雖然不能說「過動」有被濫用的趨勢,但老實說,我在教學現場處理孩子狀況時,的確會有些孩子會用「我媽說我有過動」來當作衝動的藉口!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會有過動、衝動、不專心的症狀。而注意力不足,在學習上就會有難以專注的狀況出現。甚至會有打斷老師、脾氣衝動...等的狀況。在整個鑑定,都需要由專業的醫師來進行,並且有些孩子可能會透過藥物來改善一些癥狀。甚至近年來,這樣的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當然可能因為我們的環境也在改變、甚至飲食習慣、或是後天的壓力,都增加了ADHD的機率

 

不過在還沒經由醫師鑑定時,爸爸媽媽也不適合先定義孩子,因為很多時候當這個標籤一旦貼上,消極的孩子就開始把所有的不順遂歸因到「過動」。因為我是過動,所以我不專心;因為我是過動,所以我脾氣暴躁...爸爸媽媽不斷浮現「你就是過動」就算只是比較「好動」的孩子,到最後可能真的會覺得「我就是過動」!

 

其實有時孩子「過動」可能有一些原因,最常見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孩子精力旺盛,有充足的體力需要去宣泄!但是一進到教室時,被規定坐在位置上,甚至不能跟旁邊的同學交流、只能「安靜」的坐著。下課10分鐘的時間運動量不足以宣洩他的活力,所以上課當然就開始坐不住,像有蟲在身上爬!這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小一的孩子,在讀幼兒園時,相對活動的課程非常的多,孩子比較長的時間在「動態學習」的情境中,一旦進入了小一,開始「必須」坐在椅子上安靜地盯著黑板,安分地聽著老師的講解,所以孩子不見得是「過動」可能只是還不知如何靜下來,如何調整生理的機能。

 

我記得有個國一的孩子,一開學時在班上真的就是坐不住,前一刻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我轉身過去寫黑板再轉回來,他就已經在後走廊了!我問他為什麼要移動?他當下有點愣住,回答我他想丟垃圾!很多次上課的時候,他就像和任課老師玩「123木頭人的遊戲」,前一刻在位置上,下一刻就不見!但感覺孩子也沒有辦法管理自己(雖然已經國一),面對孩子的狀況,老師也很頭痛(也懷疑是否是ADHD...)

 

後來我與媽媽溝通了解,孩子小學時是田徑隊,每天運動量很大,但上了國中每天都「坐在教室」,他也教訓孩子要乖乖坐好,但就是沒有效果。後來我跟孩子協調,每天上第一堂課前,先去樓下操場跑兩圈再上來上課!孩子真的照做,雖然第一堂課喘吁吁,但上課可以「坐在」位置上,也比較沒那麼浮躁!甚至我為孩子製造「跑腿機會」。讓他每節課成為老師的小幫手,下課時去協助老師拿教具。每節課都有「運動」到,讓他上課浮躁的機率降低,也讓他的狀況被老師、同學理解。孩子後來也有不錯的學習表現!也有研究指出運動可以幫助過動兒提升專注力。透過這孩子的經驗,我也感受到宣洩體力的重要。也鼓勵有比較坐不住的孩子,爸爸媽媽真的可以提供一些運動的時間與機會,讓他們可以好好的放電!

 

另外一個孩子容易分心有可能是太聰明或是沒有聽懂老師的指示,比較聰明的孩子,對於老師安排的進度,可能一下就完成,所以在剩下的時間當中,不知如何安排,自然就會開始「動來動去」~~相對的,對於沒有理解老師指示的孩子,可能一開始就沒有跟上老師的步調。所以在課程運作中,當然容易就飛了出去,因為不知道可以如何參與其中!自然有會呈現動來動去,或是人在心不在的狀態!所以像這樣是學習內容的狀況,其實可能老師或是家長可以微調處理,就可以有些改善。給孩子更貼近的學習狀況的任務功課,或許就可以降低孩子的「不專心」狀態!

 

我也碰過很愛問問題、很常打斷老師的孩子!並非是因為好奇學習而問問題!而是想要搶先、吸引注意力...等因素提問。

 

所以問的問題有時常常讓別人摸不著頭緒。甚至提問的內容,是老師剛講過的內容...而且不只打斷老師,也會打斷正在講話的同學...導致與同學相處也出了些狀況。後來我跟孩子討論,要講話時必須要等別人安靜。另外,每次都只能問一個問題,所以要仔細思考使用那一個寶貴的機會。如果還有問題,必須要等老師問沒有人有問題,才可以提問。另外,也發現孩子問問題時,眼神都會飄向旁邊的大人。所以也與孩子的家長溝通,希望讓孩子可以感覺得到足夠的注意力與關愛,而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吸引注意力。當家長跟老師一起合作,發現孩子打斷別人的狀況也越來越減輕。

 

孩子有些症狀出現時,當然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只是不見得每個有狀況的孩子都是過動!孩子需要被了解真正的原因,然後身旁的大人才能給出適當、適時的幫助。

 

先了解孩子真實的狀況,才能有效幫助孩子成長。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