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每一種生物,都藏著精彩故事;每一個社會,都有沒說的心聲;每一顆心,都有迫切的需要,但很少人,願意在這些地方下功夫,尋找亮點,揭露美麗的光。」

這些話,出自台灣大學教授張文亮。有人稱他是「教育工程師」,環境工程是他的專業,教育是他的職業。他,熱愛大自然,享受觀看蒼蠅飛行的姿態,為著蟑螂奔跑的步伐興奮,更熱愛每株花草的氣息。但這一切,都不比擔任學生的牧羊人還重要。在每一個生命的十字路口,他手中的筆桿就像是提點心靈的杖,帶來溫暖的亮光。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張文亮教授。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張文亮教授。 (照片提供/張文亮)

永遠守護大樹下 透著咖啡香的生命對話

春日正午的台大校園鐘聲才剛響起,急忙覓食的大學生早從教室蜂擁而出。一片喧鬧中,張文亮一如往常拿著咖啡和麵包,氣定神閒的來到「小小福」合作社前坐下,一邊享受老榕樹的綠蔭,一邊欣賞白千層樹上忙碌的松鼠。

這位開課經常爆滿的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總會告訴學生自己又叫「河馬教授」,小小福前每逢上課日的午休,則是「河馬教授咖啡時間」。被他教過的學生都知道,他從不管學生課堂上或倒、或趴,卻總會撥出時間和學生說話,甚至設立學生專屬時間,讓課堂上來不及說,或私密、未解的疑難雜症,有機會抒發。

自從2008年獲選為台大優良導師,近年又成為台大新生專題的授課老師後,新鮮人到大四老鳥中,沒被他教過的學生,八成也聽過他的名字。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績優」老師不僅曾是課堂上的逃兵,還曾公然對老師「動手動腳」,慘遭退學。

從問題孩子到優良導師

張文亮教授熱愛動、植物,特別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因為他在每一種受造物中,都看見神莫大的榮耀。

張文亮教授熱愛動、植物,特別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因為他在每一種受造物中,都看見神莫大的榮耀。 (照片提供/張文亮)

從小被視為「問題孩子」的張文亮,小學時曾燒光考卷、捉弄老師,升上中學後還被學校以「毆打老師」為由開除。直到大學重考,「勉強」考上中原大學後,才終於遇到信仰、求學、教職之路上關鍵的啟發者。

毛松霖,當時國科會科學教育組組長,因緣際會認識張文亮,看見璞石中暗藏的光芒。大學連續4年,他犧牲自己的寒暑假與張文亮共處,甚至規畫每周一次的「冰果室時間」、「草地時間」帶他查經,兩人天南地北的談天。這段經歷翻轉了張文亮的人生,使他在信仰中找到自我、在專業中找到熱情、在人生中找到方向,包括他後來立志成為老師,也與毛松霖脫不了關係。

然而,真正激發張文亮立志成為「校園牧人」的,卻是他擔任教職後,一段喪子的痛苦經歷。他也曾埋怨上帝,但某天讀到一段經文,卻帶給他難以言喻的感動。

「你且觀看河馬,我造你也造他…他在神所造的物中為首,創造他的給他刀劍。…河水氾濫,他不發戰,就是約但河的水漲到他口邊,也是安然。」─約伯記40章15~23節

彷彿上帝也要他觀看河馬,看見他受造領受的豐盛和保守…這對熱愛觀察動物的他來說,這無疑是上帝最「貼心」的安慰。想到過去的經歷,現在看著每一屆初來乍到「新生」,張文亮總是堅定的認為「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事」。

「雖然我的孩子走了,但很多孩子,不管是不是基督徒、是任何學校的學生,在人生路上或社會價值觀、制度、天生環境的淘選中,沒有被『留下來』。所以最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認識神、認識更好的自己,讓他們知道,生命的存在有很多意義和價值。」

傾聽蠓蟲與駱駝 得著失落的生命

「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馬太福音23章24節

升學體制下的老師有時就像瞎眼人領路,透過考試、分數「濾出蠓蟲、吞下駱駝」,但我們都忘了,神造萬物都有美意,為要彰顯祂的榮耀。

「我在台大得那麼多獎,但誰知道我當年在彰中的時候打老師?」他認為,人類往往根據考試區分人的價值和用途,但耶穌並不是。當初他到迦百農,就是為了呼召那些「加分也進不了台大」的漁夫,所以不管是草莓族、啃老族、同性戀、憂鬱症,還是任何一般人覺得「怪里怪氣」的人,只要上帝帶領都能顯出榮耀,而張文亮自己就是最佳例證。

他曾向學生自嘲,老師就是「老是撞牆的大師」,因此他最喜歡和年輕人分享「撞牆人生」的心得。「什麼是永遠的價值?要怎麼面對自己、面對失敗?」在傾聽蠓蟲、陪伴駱駝時,人生無數的「撞牆疑問」,在師生之間激發一段段精彩的對話。除了課堂上聊,爬山、喝咖啡時也聊天,聊到最後張文亮還開起「生命教育課」,成為台大的熱門課程,每學期常有超過千人選課。

我,只是非常喜歡和學生聊天

張文亮和妻子的合照。

張文亮和妻子的合照。 (照片提供/張文亮)

有人好奇,身為一位如此關心學生的教授,張文亮如何拿捏寬容和律法之間的平衡點?張文亮教授斬釘截鐵的回答:「我,從來沒有達到平衡過。」

初為人師時,他也曾因為太在乎學生而受傷或失望,但後來才明白,一位好老師,可以在乎學生,卻又不受學生影響,因為為生命負責的是上帝,不是他,正如耶穌從沒有要基督徒審判罪惡,只吩咐門徒「作鹽作光」。而鹽,不為消毒而是防腐;光,為的是照亮黑暗,帶來盼望。

張文亮就只是一位非常喜歡和學生聊天的老師,一如他熱愛觀察蟑螂、蝴蝶、蒼蠅或蠓蟲,熱愛看見他們身上所能彰顯上帝的榮耀。

除了撥出時間與學生對話,從不用電腦寫作的張文亮至今依然為了年輕人,每天花1.5小時親手筆耕,著作無數。大自科學、信仰、政治,小至室友、社團、翹課,他都以信仰為念,在字裡行間傳遞作光作鹽之道。雖然在大學教職中面對行政、考評、家庭、健康、人脈,甚至知名度各方面的挑戰和壓力,但學生一直是首位。

他,活出福音,但從不強調「傳福音」,因為教育不是傳福音的手段,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雖然一路上總有疑問、矛盾,但失了上帝,就失了解答。

張文亮任職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已20餘年。

張文亮任職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已20餘年。 (照片提供/張文亮)

「二十年來我在專業,與愛你們的事上,深深的委身。對你們而言,我是路邊的一盞燈,你們是剛好經過的行人,我就為你們照亮前面的一點路;你們累的時候,可以靠著燈柱休息,而後往前走。不過,若有一天,你們聽說,我這根燈柱漸老舊,在傾倒。你們要記得,千萬不用回顧,不用回頭來扶持。因為你們已經成為新的燈柱,照亮週圍的人。

當我站在這裡,似乎已經遠遠地看到,未來的台灣有更多柱子矗立起來,而台灣的前途,將是一片明亮。」─ 張文亮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