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施以諾博士於2月19日在貴格會合一堂青年福音神學院中,以「耶利米該接受情緒治療嗎?談基督徒對「憂鬱」的迷思」教導如何陪伴情緒與精神疾病者。(攝影/實習記者 鄭琇容)

「聖經中喜樂是聖靈的果子,它的反義詞不是憂愁、憂傷,而是苦毒,痛苦、狠毒,不是大家所擔心的憂鬱。」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系主任、萬芳醫院精神科督導施以諾博士認為,若輔導陪伴對象有精神異常狀況,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不必要的標籤化,應當關顧其人而非只是病況。

施以諾博士說,在社會新聞報導中那些行為失控者許多都是源於內心苦毒,如同該隱謀殺亞伯,導致該隱失控情緒即為苦毒,這是現代社會人際關係衝擊中需要面對的危機。施以諾博士提出了基督徒對情緒疾病常見的迷思與陪伴輔導因應之道。

 

外向等於喜樂、屬靈? 三個常見的情緒疾病迷思

迷思一:誤把「外向」當「喜樂

喜樂可以是很淡定的踏實感與信心。外向的人不一定喜樂,把外向當作喜樂,可能忽略很多外向的人,他們的內心其實價值感很差或很焦慮。如港星張國榮自殺前幾天仍參加活動,跟人打招呼親切互動,外人看來他很好,但他內心已經不是喜樂的狀態。

 

迷思二:快樂是基督徒的「義務」?

上帝允許人表達憂鬱的情緒,也善用人憂鬱的時候做事,基督徒並非時時刻刻都要在快樂的狀態,神會運用人在某些情緒中來完成祂的旨意,比如聖經中都提到耶利米與尼希米在悲憤憂鬱中表達出愛與事奉。

 

迷思三:要謹慎使用「憂鬱的靈」字詞

憂鬱的靈等於不好的靈,高興的靈就是好的靈?要注意不將憂鬱的靈與綑綁挾制連結,產生狹隘解讀。約翰福音11:35中「耶穌哭了」、路加福音19:41- 44「耶穌就為他哀哭說」,哀哭是某種程度的憂愁難過,所以憂鬱的靈不見得是不好的靈。高興的人也不見得都是好人,以斯帖記中那個很壞的宰相哈曼常常很高興,但他不是什麼好人。

 

走過情緒風暴四大招

「憂鬱者自我價值感低落,神愛世人這句話是安慰;焦慮者覺得很多事情是否做得好、做了是否失敗,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這句經文相對有效。」施以諾博士從情緒健康層面,針對如何安慰憂鬱者與焦慮者提出這個看法,他同時反思在成功神學儀式中雖然有時不全然符合聖經真理,但其儀式卻能暫時緩解焦慮。

 

施以諾博士提出四點能幫助輔導情緒與精神疾病者的見解,他期待在教會中弟兄姐妹間能彼此支持陪伴走過情緒風暴,畢竟聖經也提醒我們「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斷。」

 

1. 不讓「屬靈」用詞變成「宗教霸凌」

「你要有信心一點!」、「要靠主喜樂一點!」對憂鬱的人是傷害,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是敏感的。我們需要給人宣洩空間,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他在詩篇宣洩說:「耶和華啊!我的敵人何其加增」,而他在神面前宣洩後一定尋求神幫助。

 

2. 生涯規劃

「人生目標若明確而知道努力價值,即便困在憂鬱中,情緒要導回正軌恢復率是較高的。」施以諾博士提醒憂鬱者否定自己人生價值,卻可以幫助憂鬱者找到神在他生命中的命定。聖靈很少會改變人的個性,只會改變人的目標跟價值觀,要看見每個人個性是神賜的禮物,外向內向都是優勢,保羅就是從迫害基督徒變成一個傳福音的急性子的人。

 

「輔」是陪伴,「導」是教導,有人願意陪伴,有人幫他人歸納整理,或是以見識給出建議,我們要以自己適合的去進行。

 

3. 善用音樂

人在情緒低潮時會把一切事情往負面解讀,有歌詞的音樂比沒有歌詞的音樂來得安全。

 

4. 療效因子

在神手中療效因子能在談話中發揮療癒效果。

 

◎ 灌輸希望-我們在言談中給人帶來希望。

 

◎ 普同感-跟陪伴對象分享自己類似沮喪悲傷低潮經歷會帶來療癒。比如說考了58分瞥到旁邊同學考57分,知道自己不是唯一這麼慘的就是一種療癒。

 

◎ 傳達資訊-直接給資訊還有明確建議。

 

◎ 利他主義-陪伴對象難過時讓他去幫助別人,當一個人自己知道對他人有幫助時能帶來療癒。

 

◎ 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視-人格發展需要去發現對方原生家庭影響。

 

◎ 發展社交技巧-發展你對待別人的方式。

 

◎ 行為模仿-動作行為模仿,比如說當你看到某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態度,會去學習。憂鬱症患者看完力克胡哲故事通常會得安慰。

 

◎ 人際學習-了解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 團體凝聚力-有歸屬感心情上就是很大的療癒,彼此理解被認可。

 

◎ 宣洩-值得注意的是,宣洩弄不好會一洩千里回不來,要疏導陪伴對象回到上帝面前,大衛詩中憂鬱量表來說是爆表的,但他的情緒停損點在於回到神面前說:「耶和華是我的幫助。」

 

◎ 存在性因子-要讓被陪伴者知道很多事還是要自己面對才能處理。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