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創校至今七年,濯亞國際學院創辦人周巽正(左)與李丕寧校長(右)將幫助孩子迎向新世代。(圖/記者吳旻樺)

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創校於2015年,濯亞以信仰為經,學生發展為緯,著重於全人心智教育。創辦人周巽正牧師以:「勇於做夢」、「勇於冒險」、「勇於相信」及「勇於服事」為四大基石,期望透過四個核心基石,培養孩子建立「七大素養」,不但強調心智的成長,更強調信仰靈性教育,尤其是在面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及新世代的來臨,學生從小學習認識自己、建立關係、信靠真理,以至於在未來的世代能找到自己的座標,站立的穩,不至在多元社會中迷失自己。

濯亞的課程架構具有前瞻性、實驗性及國際觀

為呼應世代的需要,濯亞國際學院以歐盟OECD幸福學的教育理念,及天國文化信仰教育,加上靈性教育為孩子生命吹氣。當孩子進來濯亞,首先產生歸屬感,其次透過老師們不斷地挖掘、探索學生的特色與專長,期待發揮上帝給每位孩子不一樣的天賦,每一個「教師即是牧者」的帶領,學生因此漸漸地認識自己是誰,及自己的命定與呼召。

 

濯亞的課程設計,除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設計,並且參考108課綱,及不同國家的課綱與課程架構,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建構出各學科的知識架構,及跨學科的應用能力。其目的是在未來世界的大量知識及資訊中,提取應學、可用,並應用於不同的情境當中,讓學生擁有學習遷移及帶得走的能力。

 

濯亞不是一所雙語學校,但一年級至六年級英語的時數與國語相同,課程內容符合美國核心課程標準,以達到與美國、加拿大同軌。自然科學則以美國NGSS及加拿大BC省的課綱為架構,融合國內108課綱自然領域內容與探究實作精神,期許學生即使不以當科學家為目標,仍然具有科學家研究與喜好探究的素養。

 

國語文教育則分為低、中、高年級不同的設計,以低年級為例:以主題式的教學,一學期約有四個主題,閱讀的文本約有20多本書,透過不同類型的文本,引導孩子歸納、探索主題的概念,進而探尋概念之間的關係,建構出學生的語文素養;社會科從學習人與人關係的公民教育出發,認識在歷史中不同年代、不同地理環境發生的事件,進行討論,以社會議題建構出對社會現象的深刻理解,期待與社會環境產生連結與共鳴,因此社會科幾乎成為濯亞最具挑戰的學科。

 

數學科則以芬蘭數學為基礎,強調「概念性的理解」與邏輯關係的推理;採螺旋式布題、圖像式的引導思考、投影幾何的應用,有趣的「益智問題」與遊戲融入教學,開放性的問題練習及情境融入豐富的國際觀,以發展學生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疫情期間,學生發起「聖誕愛心送暖活動」募集物資,寄送給需要的社福機構。(圖/濯亞國際學院)

國小部和中學部共同的特色課程包括:「體驗教育」能幫助學生培養同理心、受挫力及訓練溝通與表達等非認知能力;跨年級的晨會培育學生成為領導者,過程中學生自主提出在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透過學生的民主機制,學生自行規範生活常規。

 

除此之外,中學部的特色課程有:「研究工具與方法」及「服務學習」,前者在不同學科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透過一個問題解決的歷程,學習資料蒐集、整理、組織分析及實驗設計等研究方法,進而撰寫小論文,同時,在體驗研究的過程中,培養資訊處理、文字表達與口頭發表的統整能力。後者則培養學生透過系統思考,探索服務學習的本質,在服務人群中看見不同族群真正的需要,並透過有計畫、組織與資源整合的行動,執行有效能的服務學習。

 

濯亞在2020年,透過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核發高中部籌設許可,期待成為一所十二年一貫的未來學校。

 

李丕寧校長表示,「濯亞的學制,分為國小部以及中學部,為了讓濯亞的學生能更順利地一路銜接至升大學,我們所需要思考的,不只是提供學生升大學的學習所需,更要培養學生學習如何學習,未來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

 

未來人才的培育,是透過自主學習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發掘問題、解決問題到預見問題,是適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能力。
 

「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提到5P的概念:People、Prosperity、Planet、Peace、Partnership,為這個世代預備解決問題的各行各業領導者」。

 

李丕寧校長提到:若以「解決問題」為前提,可大致區分成三類人才;第一:看到問題,但束手無策;第二:看到問題,也有解決的方法;第三:問題還沒有出現,就能預見問題。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有層出不窮、日益複雜的「問題」需要解決,如何解決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適不適當……,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在未來世界能否發展良好的關鍵能力。

 

濯亞的人才培育計畫包括學生及教師,以兩個目標為主,一是「PCK(學科教學專業知能)」,二是「全人觀」,從童年學習經驗開始尋找,如何觀察學習態度,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彼此成就。換言之,重組學習表現知識的傳統框架,以現象學的方式認識自己,回溯自身的學習經驗,陪伴彼此,進而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並且攜手一同突破,不只學會知識與技能,更成為一個整全的人。

 

當企業大談環境、社會、治理(ESG),經營永續校園應有學校社會責任的思維,需要家長與校方互信互益。

 

由於濯亞辦學理念具有相當前瞻性與實驗性,學制與傳統體系不同,並非以會考結果決定升學去向。在這個創新體系下,能否真正實踐實驗教育精神,創辦人周巽正表示:「需要家長與學校之間有更多信任,並且給予彼此空間與時間。」

 

不論是在濯亞直升,或是轉學到其他學校,濯亞皆相當重視體制間的連結與銜接,但實驗教育的果效,需要時間來證明。校方在面試時,誠懇向家長闡釋濯亞理念,帶出實驗教育的精神,彼此需要時間合作與互信。

 

從創辦學校以來,並無財團支持,僅有負擔者的奉獻,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十分辛苦,但家長卻願意跟隨,並且透過無論在群組的溝通、親師座談中,都看見家長的跟隨與成長。

 

2021年,教育局訪視的過程中,委員好奇問詢李校長經過辦學七年後,是否仍保有辦學的熱情及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例如:面對實驗學校家長不同的期待,校長李丕寧幾乎用驕傲的口吻說:「家長是這個學校的最大資產,家長對學校的信心與支持,幾乎是用愛護的心情,不但家長愛護自己的小孩,也能疼愛學校的老師,更是為教師的家人不斷地禱告,期待學校成為溫暖的大家庭,如同前國教院已故柯華葳院長曾說:『有這麼一群家長,濯亞一定辦得好!』」。

 

濯亞國際學院兩位創辦人,周巽正牧師與廖文華牧師的夢想,就是興起教會辦學的運動,過去這幾年濯亞投入課程設計、人才培訓、組織文化形塑,希望藉由濯亞的創校經驗,幫助各教會點燃辦學的熱情,深化課程架構、優化教學關係、強化領導牧養,面對未來的社會,深耕靈性信仰教育:瞭解自己、成就他人,展現互信、互愛、互助的價值觀。

濯亞辦學理念,強調學生擁有自我探索與自主學習能力,透過社團作為探索自己傾向的途徑。(圖/記者吳旻樺)

濯亞將在111/2/12(六)舉行最終場說明會。(圖/濯亞國際學院)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