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各種美麗教堂建築,但您見過「圓錐形」的教堂嗎?屏東縣新埤鄉有間50年前,由德國宣教士與當地居民所建的圓形小教堂,雖面積僅200多平方公尺,但小而精巧,屋頂還是六角形「大衛之星」形狀,讓我們一同來參觀!
簡約、精準、實用且穩固的教堂,體現德國建築師嚴謹的風格。(攝影/記者林子騫)
六角形屋頂。(攝影/記者林子騫)
文化大熔爐:西洋人、原住民、外省、閩南和客家人齊聚一堂
距今50多年的教堂,竟保存的如此完好。回溯至1949年,那年國民政府遷台,大批軍民與傳教士也輾轉來台;原先在福建省傳教的德國道明會德鐸會,也從1954年開始在屏東平原傳福音;現185縣道沿山公路的十多座教堂群,便是當年由西班牙、德國、菲律賓、蘇格蘭、英國等國傳教士,漂洋過海前來,所留下的歷史建物,背後都有許多故事。
1955年浙江省沿岸島嶼軍民遷居來台,被稱為「大陳義胞」,國民政府將他們安置於台灣各處、重新建立家園,位於185縣道路徑上的新埤鄉「玉環新村」,便是其中之一,這裡的大陳義胞來自玉環縣披山島。當時他們離鄉背井,生活非常困苦,這群傳教士不僅帶來心靈的慰藉,更給予醫療社福及物資協助,並協助在地農民從事生產及促成行銷通路。當地人回憶,那時傳教士就跟電影裡演的一樣,一邊傳教一邊發放美國的麵粉袋和物資。
玉環天主堂斜對面的基督教信義會教堂,當地人說以前裡面曾有個幼稚園。(攝影/記者林子騫)
在這麼窮苦的地方,如何興建教堂?1965年玉環天主堂的興建費用,是由德國道明會的貝滿神父(Elmar Bohmann, O.P.)回德國募款而來,設計者也是德國人,並由當地大陳義胞居民,與鄰近的原住民馬卡道族人合作興建。教友則涵蓋了鄰近西拉雅與排灣族聚落,以及客家、閩南人。因此有人說,教堂的建造過程,是一段集結多族群人心力的美麗故事。
教堂的建材主要取自來義溪畔的鵝卵石,也就是目前看到牆面上的石頭,都由當地居民合力一顆一顆從溪旁扛回來,至今仍十分穩固。目前教堂主要的使用負責者,是天主教來義鄉教區的申保祿福傳師,他表示有當地老人家說,小時候常與父母爬到教堂樓頂玩,至今仍記得哪幾塊石頭是他撿來的,一磚一瓦盡是情感。
六角形屋頂。(照片來源/屏東縣文化處「玉環教堂復活記」)
這間教堂除了圓錐形本體,六角星形(大衛之星)屋頂也極具特色;此外,牆上簍空的十字透入十字架光線,採光和通風也都十分良好。
最初命名為「耶穌善牧堂」,代表耶穌以同理的悲憫之心,尋找失落的人,並看顧弱小、慈愛正義、永不放棄的精神和行動。1970年代,村里的年輕人隨著都市化與工業化腳步,離鄉到城市求學謀生,加上當地糖業沒落,貝滿神父也離開台灣,所以1980至2016年,玉環教堂停止使用長達30多年。
簍空處讓光線映照出十字架亮光。(攝影/記者林子騫)
復活的天主堂 迎接新時代挑戰
2015年屏東縣政府勘查玉環教堂,2016年登錄為屏東縣歷史建築,並展開修復工作,在二十個月內修復完成。文化處前處長吳錦發表示,能這麼快速完工是個奇蹟,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攔阻。申保祿傳福師說,修復主要在清理青苔、灰塵,和更換電路與腐壞的木頭等,石頭牆壁則維持50年前狀態。教堂後方的兩幅壁畫,是修復期間由屏東藝術家繪製,巫詩瑩老師的「採石建堂圖」訴說最初的興建過程,蔡梅芳老師的「耶穌善牧圖」傳達最初建堂取名的涵義。
壁畫述說當地人為了建堂,至溪邊撿鵝卵石的記憶。(攝影/記者林子騫)
耶穌牧養小羊的壁畫,闡述耶穌善牧堂的意涵。(攝影/記者林子騫)
2017年4月份復活節後7天,玉環天主堂舉辦重新啟用典禮重,政治首長與跨宗派、族群的信徒齊聚歡慶、遊行,與居民互道「耶穌愛你」。2018年耶誕節也曾有來自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一同在此挨家挨戶徒步報佳音。目前玉環天主堂於每星期二會有一次崇拜聚會,但受限於人力和資源,相關事工只能一點一點慢慢進行。
申保祿福傳師發現,當地居民對這信仰並不陌生也不排斥,他也在服事中與居民對話後,認出是上帝的聲音提醒他:「我能為當地的老人家做什麼?」由於此處居民以老長輩居多,他們便以關懷長輩做起,未來預計於此教堂設立長輩關懷據點,讓引頸期盼孩子回家的老人家,能感受到關心和愛,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屏東185縣廊道,沿著大武山系串聯11個鄉鎮,鄰近還有許多屏東縣主力發展的景點,來一窺玉環天主堂風采之餘,還能一路玩到墾丁喔!
玉環天主堂對面的雜貨店老闆說,他9歲時曾到溪邊搬石頭,幾乎全村400多人都一起幫忙建堂。這裡的土地屬於砂石地,當年他們只能種地瓜,窮到不行。家長不會反對信主,因為傳教士善待居民,會發麵粉、麵條和衣服等給他們。他本身也是長大後離鄉背井的青年,直到退休才又回來落葉歸根。(攝影/記者林子騫)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