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主任牧師--王武聰牧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適逢農曆七月,台灣基督教聯盟(台基盟)線上會議室今(9月3日),由台中市教會發展策略聯盟(台中策盟)邀請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王武聰牧師,分享「祭祖與紀祖」主題。王牧師提醒,先仔細分析「祭祀」習俗背後的意義,就能進一步用讓眾人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釋基督信仰並領人歸主。

「不知死,焉知生」

王武聰牧師首先提到,若避談「死亡」,怎知死後往那裏去?對死後去所毫無把握之下,面對生命終局便容易充滿恐懼害怕;當我們不知「死」是怎麼一回事,「生」就被恐懼所挾制。

 

就基督教信仰而言,「死」是「回家」,回到創造宇宙天地的主宰者--天上阿爸父的家。因此面對死亡不是恐懼害怕,反倒對生命的終局充滿盼望,如傳道書7:2教導,「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沒有人對這個世界擁有「所有權」,都只是暫時的「使用權」而已;因此,生前很努力去賺得這世界,然而卻是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了,亦對永生毫無把握(馬太福音16:26、哥林多後書4:16-18)。

 

我們期盼死後到哪裡去?「往生」意為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應充滿盼望;但若不知去何處,便充滿害怕。常聽到的說法有:陰間、極樂世界、墓園和上天堂等;其中「天堂」明確寫在聖經中,即回到阿爸父的家,且這條路必須通過耶穌基督。

 

傳統祭祖的用意

王物聰牧師鼓勵,先深入了解傳統「祭祖」背後的來由和原因。他歸納祭祖的四種性質:

1.生命性

傳統認為祭祖有「延續祖先生命」、薪火相傳的象徵,可達成與先祖生命的連結。這部分值得肯定,因聖經中有許多族譜,特別在《歷代志》記載得非常詳細,也代表神記得每一個名字,包括你我;且這份歷世歷代生命的連結,不只連回到始祖亞當夏娃,更歸於生命的源頭上帝

 

2.文化性

祭祖也是傳統儒家孝道、慎終追遠的表達,是歷世歷代已累積具穩固根基的文化。

 

3.家族性

祭祖亦含有非常濃厚的家庭觀念,也是凝聚家庭力量,團結宗親的表現。

 

以上三點,王牧師給予肯定,然而第4點則需進一步探討:

4.宗教性

若人是因為害怕影響家道繁榮、家庭平安...等恐懼因素而祭拜,則會有幾個盲點:陽世的人應如何供奉、滿足無數的歷代祖先?祭拜的頻率和供品,怎樣才算足夠?祖先需要吃嗎?若僅為表達對祖先的紀念和敬意,就有許多方式可取代,例如許多歐美國家的人會獻花。此外,在輪迴的觀念中,若祖先已到了別處,則已失去祭拜對象,未來團聚的期盼亦消逝。

 

台灣民俗的祭祖與基督教聖餐的關聯

為什麼祭祖會以「擺一桌山珍海味」表達?王武聰牧師分析:

1.祭祖的原意,應是藉著「聚餐」,讓家人團聚在一起追思紀念祖先的方式

2.聖經中藉著「聚餐」,來表達感恩紀念的儀式有:

(1)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

上帝親自吩咐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前一晚要團聚,並準備三樣代表特殊意義的食物:羔羊、無酵餅和苦菜,且吩咐世世代代都要遵守。這是典型以「聚餐」表達對神的感恩,和紀念祖先曾在埃及受苦的儀式。

 

(2)耶穌於最後晚餐留下的聖餐

耶穌藉著「聚餐」這個最簡單、通俗又有意義的方式,教導門徒紀念祂。

 

3.美國人每逢感恩節,家家戶戶會準備類似第一批來到美國的祖先,受印地安人幫助、度過寒冬所吃的食物。王牧師回憶,早期台灣也有許多人,會交代子孫告別式後要辦桌請客,也是透過「用餐」表達感謝之意。

左上:台基盟牛弘主任開場;右上:王武聰牧師分享信息;左下:杜明達牧師引言;右下:林進泰牧師做最後結尾。(圖/台基盟提供、線上會議室影音截圖)

人對死後的期盼

我們會希望死後能不愁吃穿、有人引路和全家團聚,而基督教信仰滿足這三樣期盼:

 

1.耶穌預備「往生」的住處

耶穌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1-2)」

 

2.耶穌引領「往生」的道路

耶穌承諾會來接我們,約翰福音14:3a說,「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

 

3.耶穌應許「往生」的團圓

耶穌說:「我在那裏,叫你們也在那裏。(耶翰福音14:3b)」因此將來我們能有團聚的盼望。

 

基督徒生命觀

王武聰牧師每年都需參加許多場告別式,親眼看過諸多美好的見證--人們在面對死亡時因著信仰,能夠感到平安並給予子孫祝福。包括王牧師的父親,曾舉行祥和的生前告別禮拜,當中王父一一為所有與會者握手祝福;五天後待所有子孫都回國、接受祝福禱告後,王父表示看見耶穌來接他,便於20分鐘後斷氣。

 

另一位宮廟領袖因面對生命的終點而恐懼害怕、不敢閉眼,媳婦鼓起勇氣為她禱告後竟飛快入睡,並感受到耶穌握著她的手一整晚,因此十分有安全感;後來參加王牧師父親的生前告別式,深感「這是我要的!」於是受洗,信主後便對死亡坦然無懼。

 

「你對死亡的看法,決定你對生命的態度。」王武聰牧師從聖經中歸類,基督徒對死亡的態度有二:1.睡覺(帖撒羅尼迦前書4:13、詩篇17:15) 2.回家(約翰福音14:1-3)。王牧師分享陳希明師母根據明朝詩改寫的《永恆的生命》一詩:

金也空,銀也空,積財在天不落空

妻也空,子也空,永恆天家喜相逢

田也空,地也空,天國產業主人翁

名也空,利也空,榮耀冠冕父神封

 

臨終關懷

在臨終關懷上,王武聰牧師分享四大重點:

1.消除內心的恐懼。 2.點燃生命的盼望。 3.給予得救的確據。 4.饒恕傷害你的人。 5.祝福所愛的家人:可握著子孫的手一一祝福,並與人和好。 6.交待告別的方式。 7.臨終抹油的禱告。

 

其中常見的問題是:昏迷中的人可否得救?王牧師認為一定可以,因為人的意識雖會昏迷,但靈永遠清醒;人的聽力通常最後消失,所以可比照向活著的人傳講福音、做決志禱告的方式。此時昏迷者最清楚靈界爭奪戰,於此緊迫的關鍵時刻,更需要傳福音並教導他們呼求主名就必得救,使他們靈裡仍能夠呼求主的名。相信即使當人們在最後一口氣才回到父神面前,祂仍會接納;因著我們的信,神會記念,王牧師親身經歷多次類似狀況。

王武聰牧師於台中策盟分享信息。(圖/台基盟提供)

追思告別的方式

1.生前感恩告別禮拜

(1)讓即將臨終者述說感恩的事。

(2)讓即將臨終者有向親朋好友說祝福和再見的機會。

(3)讓即將臨終者見証死亡不是恐懼絕望,反而是充滿盼望。

 

2.家庭追思禮拜

(1)以家庭追思禮拜,取代民間信仰的「頭七」。

(2)在此家庭追思禮拜中,讓家人分享對故人的感恩,懷念與見証。

(3)在家庭追思禮拜中,向未信主家人分享基督信仰對死亡的態度、死後的去處,以及祭祖的問題。

 

3.入殮禮拜的祝福

以俗話「一路好走」帶入屬靈意義—死者能走得毫無牽掛。邀請親人向故人說一句感恩或生前來不及說的話;請親人為故人養育之恩和一生所領受的恩典,向上帝獻上感恩的禱告,並將故人靈魂交在上帝手中。

 

可以大家手牽手圍在棺木四周,由牧師為遺族祝福禱告;相信故人最希望子孫能彼此相愛,所以此時大家承諾會互相扶持;而如今身在好得無比的天家的死者,大多也會希望未來與眾人重聚,所以眾人能期待將來能在天家,重現這手牽手的一幕。

 

4.安息追思禮拜

(1)儘量在教堂舉行,讓人感受寧靜、莊嚴、安詳、盼望的氣氛。

(2)製作追思影片和紀念冊留給後代子孫。

 

基督徒對祖先的態度又如何?

1.生前盡孝,死後紀念

台灣俗語:「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出埃及記20:12、以弗所書6:2和箴言23:25,也都談到生前孝敬父母、使他們歡喜的重要性。

 

2.慎終追遠,認祖歸宗

基督徒不是沒有「公媽」,只是沒有「公媽牌」;「追遠」溯及生命的源頭,敬拜的是人類共同最大的祖先─天父上帝,才是真正的認祖歸宗(使徒行傳17:24-28)。

 

王牧師以「認祖歸宗,敬拜真神」作結:(一)基督信仰:孝順父母,紀念祖先,敬拜天父。 (二)基督徒的人生觀:一位40幾歲離世的女牧師,墓碑上這麼寫著:「信耶穌,活著真好,死了更棒!」

 

精選要聞》

丈夫要「怕上帝」過於「怕妻子」! 董宇光牧師:神不會跟你的配偶爭寵

奉獻作試管嬰兒12萬當建堂需要 神醫治她多年不孕症賜子、打造「恩寵花園」安慰人心

是否被「拖延症」所困! 對付拖延的5個解方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