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馬來西亞這次的選舉被認為是1957年自英國獨立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屆選舉,投票率高達80%。

馬來西亞這次的選舉被認為是1957年自英國獨立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屆選舉,投票率高達80%。 (照片來源/BBC)

今年的馬來西亞第13屆全國大選,在政治歷史上有許多特別意義。

從執政歷史來看,今年國民陣線執政聯盟(Barisan Nasional,簡稱「國陣」)當權半世紀以來,面臨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從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選舉爆發的舞弊爭議,是為民主發展成熟及社會多元性的縮影。

對基督徒而言,今年則是首次有基督徒候選人以泛馬來西亞伊斯蘭黨(Parti Islam Se Malaysia,aka. PAS)名義出戰,面對競選過程挑起的種族、宗教議題,也再次挑戰身為公民、基督徒的信心與智慧。

前所未見的險勝 執政黨歸咎「華人海嘯」

由納吉布(Najib Tun Razak)領導的國民陣線,自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以來已連續贏得12次大選。但在本次國陣與在野陣營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簡稱「民聯」)的對決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對派挑戰。

據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指出,這次大選的投票率約80%,創下歷屆大選最高投票率。執政聯盟國陣支持者除巫統300多萬黨員、政府公務員、東馬沙巴州和沙磱越州的原著民,還有分佈鄉村的馬來人;民聯支持者則為華人、城市中產階層。然而,由現任總理納吉布領導的國陣卻在最後「險勝」。

雖然選舉結果讓日漸崛起的民聯士氣大挫,卻也動搖了國聯長期執政的地位。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甚至以「華人海嘯」一詞,將險勝結果「歸咎」於大批轉投在野黨的華人選民,在當地掀起一股譴責華人的輿論壓力;而民聯領袖安華(Anwar Ibrahim)則指出,國陣疑似在選前發放身分證給外國選民,甚至出資幫助許多海外支持者返鄉投票。

民族、宗教多極化 基督徒如何智慧應對?

5月5日是馬來西亞第13屆全國大選。

5月5日是馬來西亞第13屆全國大選。 (照片來源/BBC)

有馬來西亞媒體社論指出,這次大選是國內「新的民主里程碑」,在政治格局和規則上已出現「根本上的變革」。國陣不再有三分之二多數優勢,顯示「選民的力量」,民聯在中產階級和城市菁英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形成另一股勢力,選前越喊越烈的「五月五,換政府」口號就顯示民意的轉移。

選舉結果也反映出「深重的民族多極化」。目前馬來西亞人口約為2,800萬,其中馬來人68%,華人23.7%,印度人7.1%,其他種族1.2%,以馬來穆斯林為主體、華人為次的民族結構,也使宗教、民族成為影響選情的因素。

除了「華人議題」在選後遭到執政黨抨擊,信仰立場也在競選過程引發爭論。雖然基督徒人口在馬來西亞只佔6%,但今年大選投票日的安排在主日,讓許多教會表示失望。例如東馬投票站在下午1時關閉,許多基督徒在參與主日與履行投票的公民責任間感到受壓迫,事件再次顯示政府沒有敏銳於基督徒的需要。

相對於民聯持包容態度,國陣在宗教立場上顯得更直接。今年選舉過程,國陣聯盟便曾發起一個活動,製作許多印有教堂圖片的廣告看板,上面寫著:「你難道希望自己的後代子孫在這樣的地方禱告嗎?」並在一旁加註:「請投給國陣聯盟,因為他們可以保障你的信仰、種族和國家。」

在這樣的景況中,若身為華人基督徒,面對的挑戰和衝擊相對嚴峻。因此自一年前,馬來西亞三大基督教聯合團體推動各教會為大選祈禱,過程中不宣揚特定的政治立場,只為選出廉潔的政府禱告。有當地牧師勉勵,與其選擇讓信仰妥協政治或政治服務信仰,不如用超越權力和敵我的心態,以禱告作為實際行動,為信仰與政治守望。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