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829年落成的美國費城「東州監獄」,由英國籍建築師John Haviland設計建造(圖/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

監獄或軍隊中禁閉室的起源與由來是甚麼?其實和基督教頗有淵源。

一切可追溯至1829年落成的美國費城「東州監獄」(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堪稱全世界第一座真正的「監獄」,也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昂貴的監獄,並成為全球300多所監獄的興建樣板。距今已超過180年歷史,在有些陰森的監獄裡,斑駁的牆壁、生鏽的鐵窗、幽暗的禁閉室,爬滿藤蔓與雜草,在1971年監獄關閉後,正式成為博物館。

東州監獄最初的設計,有在衛生安全上的考量。      (照片來源/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

原來18世紀的美國監獄都是一個大空間,不管男女老少,不論犯什麼罪,全都關在一起。但是在密閉空間下,到處都是細菌,傳染病一旦爆發如同烈火燎原,往往犯人還沒上法庭就先死在獄中,因此監獄裡充滿極度暴力與死亡恐懼。

於是,英國籍的建築師John Haviland一手設計打造的東州監獄,是全世界第一座單人囚室的監獄,將囚犯單獨隔離的制度靈感來自貴格會,用意不單是在處罰犯人,更希望幫助囚犯真實在心靈上悔過與改變。監獄裡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每個犯人都有獨立衛生設備和下水道;修建當時,連美國白宮都還沒有下水道設施,可見當時的設施可說是引領先驅。

荒廢的囚室,只有屋頂上一道狹窄的天窗透著亮光。   (照片來源/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

 

東州監獄的整體外觀有如城堡,採哥德式建築,裡面卻是一間間的禁閉室,每間禁閉室只在屋頂挖出一道狹窄的天窗,稱為「上帝之眼」,日光從天窗灑落,猶如神的眼睛從上方監視著,目的就是要讓犯人可以拿著聖經就著亮光禱告、懺悔,祈求上帝的原諒。

 

最初,在管理上相當嚴格,為了避免囚犯分心,或獲取任何監獄建築的資訊(避免越獄),甚或是和獄警交談,囚犯只要出了自己的囚室,一定要套上頭罩。

這項管理制度的支持者相信,使囚犯暴露在完全的寂靜中,才能迫使犯人靜下心來思考他們的行為和曾經犯下的罪惡,真誠的悔過(penitent),由此衍生出「penitentiary」一詞,意指悔過室、監獄,也是東州監獄(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英文名稱的由來。

為了要達到完全的寂靜,獄警需用襪子包覆鞋子,降低走路的聲音,甚至連推食物的餐車輪子都用皮革包住,不能有一絲聲響,整座監獄寂靜無聲。有囚犯表示,在禁閉室裡,只能和四面牆為伍,其他甚麼都不能做,靜到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一天被關23小時,只有1小時的放風時間,這種「心牢」,讓人簡直度秒如年,真的會把人逼瘋。

東州監獄目前已成為博物館供人參觀。      (照片來源/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

人是群居的動物,這種剝奪與人共處,與世隔絕的方式,儘管沒有身體上的嚴刑拷打,但心理上的折磨,更教人難受。曾有美國ABC NEWS的記者親身體會被關監獄48小時,第一天過去後,接下來的每分每秒幾乎不知如何度過?發呆、做運動、在禁閉室內來回踱步…都是典型的行為,不時還會聽到從其他囚室傳來瘋狂的尖叫或哀號聲。


因此有人估計,在如此的寂靜中,只要關上一周,人的智力有可能退化;被關禁閉的人出來後,暴力行為也有可能不增反減,除了達到懲罰或制裁的目的之外,其他的功用非常有限。隨著時間過去,在講求人權的現代社會,不管在監獄或軍中的禁閉室管理上,有越來越多的調整,都是希望能在懲罰制裁與教化悔過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