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我們都期待親密關係的美好,這幾天看見這樣的事發生(張彥文情殺案),這不是偶發事件,以我的經驗來看,恐怕這樣的案例在短期內會越來越多。」-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

「親密關係暴力」真的並非偶發,而是存在社會中的一大隱憂,為回應現今世代關係教育的需要,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於9月25、26日舉辦第二屆「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國際論壇」,此次特別邀請到香港、日本、印度、巴勒斯坦、肯亞、烏干達…等世界各國女青年會代表,集合2百多位國內家暴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期望以家庭為中心,結合本土經驗與國際視野,為台灣的關係教育找到「出路」。

「家」中的恐怖情人 「冰山」是存在的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日前舉辦第二屆「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國際論壇」,集合2百多位國內家暴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期望為台灣的關係教育找到「出路」。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日前舉辦第二屆「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國際論壇」,集合2百多位國內家暴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期望為台灣的關係教育找到「出路」。 (攝影/記者張嘉慧)

如果是交往中的男女碰上「恐怖情人」,基於未婚,還較容易談分手,但若是發生在「家庭」中間呢?要分開談何容易?

王浩威舉例,1993年發生的鄧如雯殺夫案,引起社會很大的震驚,這位「加害者」,是極嚴重的長期家暴「受害者」,但因為求助無門,以致犯下殺夫案,而且「她殺了人,反而說覺得自己自由了。」此案件引起草根、學術界從漠視,轉而開始呼籲「家庭暴力」的問題。1995年起,時任法官的高鳳仙(基督徒)提出草案,成為家暴法通過的主要推手,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實行家暴法的國家。

事實上,「家庭暴力的防治運動,我們已經走了21年(自1993年算起)。」過程中也發現「受害人的輔導都來不及了,怎麼做加害人?」王浩威提出,「如果要實行家暴法,事實上需要做許多的配套措施,包含社會結構的考量。」

因此重點更當省思,整個社會是否有夠好的「環境」與「秩序」,讓這些危險壞男人不再做恐怖情人,否則只是將其貼上標籤。「浮上檯面的恐怖情人只是冰山一角,雖然一角被懲罰了,但冰山還是存在的。」

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提出的資料指出,全國家暴中心統計,從2008~2014年至今,台灣家暴案件以結婚、離婚、同居到親子與老人服務等各種關係中,平均每年約增加1萬5千位受暴人口,家暴案件每年攀升10%,顯示親密關係暴力是容易被忽略、且隱藏在周遭的社會問題。

這項社會問題,教會也不應忽視!

近期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的啟示 重新省思「關係教育」重要性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 (攝影/記者張嘉慧)

近期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讓不少人不禁問,台灣社會生病了嗎?但,這些案例,也再一次促使大家省思,我們到底忽略了甚麼?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楊蓓指出,家暴法設立以來,只能針對受暴者與施暴者分別進行輔導,卻忽略「關係重建」的重要,包括夫妻需要在日常生活互動與家庭背景中,尋找關係的破口;此觀點也點出了台灣社會在教育中失落的一環-「關係教育」。

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2014發布的統計資料,在美國約有9%的高中學生表示,自己在過去一年間曾遭到男或女朋友的肢體暴力,更有將近25%的青少年曾經遭到約會對象的肢體或是情緒虐待。

為有效防治青少年約會暴力,美國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學校,已透過深入校園來教導青少年認識約會暴力的樣態、察覺暴力特徵,以及培養對親密關係的正向處理態度等,為青少年提供相關情感教育,這些行動和策略,都是國內發展青年族群親密暴力防治工作的重要參考。

王浩威曾經有輔導家暴夫妻失敗的案例,如今的他再回想起來,認為當時自己應更多思考,很多人還是期待「相互依賴的關係」,「我應該不是一直跟他(施暴者)討論說你要怎麼控制暴力,而是要跟他談論說,現在『家發生了危機』,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處理,讓他感覺這個家還是存在的。」

有許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換個角度來說,其實婚姻應該是「自我」的墳墓,如果雙方都願意放下一點自我,親密關係路上必有更多的甜蜜與盼望。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