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915年8月完工,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教會周報上的照片,正是現今教會建築外觀。

1915年8月完工,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教會周報上的照片,正是現今教會建築外觀。 (照片提供/大稻埕教會)

堪稱台北市首間教會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已設立140年。該教會是由馬偕宣教士於1875年8月創立的第10間教會,時稱「大龍峒禮拜堂」。

1884年中法戰爭,清廷慘敗,民眾排外勢力高漲,起而攻擊眾教會。大稻埕教會當時受害最為慘重,一夕間成了廢墟。但馬偕堅守信仰,與時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據理力爭,獲得賠償金,得以重建4間教會。隔年7月,重建「大龍峒禮拜堂」,正式更名為「枋隙禮拜堂」,即今日迪化街大橋教會的現址。

改名後的「枋隙禮拜堂」,人數不斷復興。因此,「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長老為教會奉獻土地、為禮拜堂捐獻資金。1915年8月完工的新堂,又再次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大稻埕新堂東西合璧 逢教會大復興 古蹟建堂之路一波三折

教會建築融合東西方特色,因而吸引其他教會租借場地,舉辦佈道會。其外觀具「閩南」東方特色,骨架以西式工法打造,雄偉的哥德式外觀,也包含「牛眼窗」(編按:西式建築上,一種採光與裝飾兼具的圓形窗子)等西方特色。

然而,當時民風保守,會堂正面擁有兩扇大門的設計,為的是讓男女從不同大門出入,因此吸引當地百姓進到會堂。該教會現任主任牧師謝大衛表示,當時的大稻埕教會,不僅堪稱全台最具規模的教會,還成為東西方教會的指標。更重要的是,福音的復興,正要展翅上騰。

約1975年,老舊的會堂因人數太多,而不敷使用,教會決定擴建,「這時,卻遇到了層層的阻擋。」

當年李春生長老奉獻土地給該教會,但未辦理「土地移轉過戶」,他離世後,其子孫共同持有該筆土地,卻分散世界各地。因此教會需分頭找尋李春生的子孫,有的願意移轉登記,有的則要求教會購買。直到2004年土地問題才解決。

謝大衛提到,當教會重建時,又面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制定教會成為「古蹟」,「如此一來就無法建堂。當教會進行工程時,還遭到強制停工…」

經數次協商,最終取得政府同意建堂,但需保留教堂的「原貌」。2007年新堂正式動工,在會友們奉獻與迫切禱告下,籌得逾2億元新台幣,2009年完工,2010年獻堂。「因此,今天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外觀),跟1915年的一模一樣!」

因上帝奇妙開路,教會成為「古蹟」,政府也能「容積移轉」。如此一來,減輕教會不少負擔,進行其他事工也綽綽有餘。

上帝給大稻埕教會不只有建築還有音樂 「大稻埕學苑」社區領人歸主

大稻埕教會擁有全台第三大的管風琴,每逢主日敬拜總以該樂器為主呈現。圖為現任主任牧師謝大衛祝禱。

大稻埕教會擁有全台第三大的管風琴,每逢主日敬拜總以該樂器為主呈現。圖為現任主任牧師謝大衛祝禱。 (照片提供/大稻埕教會)

大稻埕教會數10年來不斷經歷上帝帶領,音樂更是成為特色之一,當中包含「敬拜讚美」。

全台第三大、擁有「樂器之王」之稱的管風琴,總在主日中以該樂器為主呈現敬拜。另外,和法國訂製的鐘樓,包含「報時的搖擺鐘」及「放詩歌的音樂鐘」,整點和聚會前所傳出的聲音,飄揚至方圓百里,成為當地特色。該教會被列為當地的觀光景點,不少居民因而走進教會。

2011年,教會在台北社區開創「大稻埕學苑」,不限年齡推動「活到老學到老」課程,透過插花、健身、醫學講座、法律語文等課程,以及牧師分享聖經故事,帶領不少社區學員們成為基督徒。

今年也是大稻埕教會的「宣教年」,秉持「一領一」異象,每位會友在「屬靈認領」上,需帶領1至3位非信徒的親友,透過「關懷」及「代禱」認識耶穌!

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聖經》馬太福音28章19~20節

「報時的搖擺鐘」及「放詩歌的音樂鐘」所傳出的聲音,成為當地特色。

「報時的搖擺鐘」及「放詩歌的音樂鐘」所傳出的聲音,成為當地特色。 (照片提供/大稻埕教會)

大稻埕教會小檔案】

● 設立時間:1875年8月15日
● 教會地址:台北市大同區甘州街40號【MAP】
● 教會電話:(02)2553-9741
● 主日崇拜:星期日早上09:30(台語)、11:00(華語)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