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全國家長審議性平教材座談會」南區高雄場,於上(4)月29日在高雄市議會大簡報室舉行。 (攝影/記者陳衿妮)

目前「性平教育」有很多不適齡的性教育教材與活動,是否涉及鼓勵學生現階段發生性探索、性行為?或是在鼓勵學生只要使用保險套就可以發生性行為?若校園發生16歲以下學生,青少女懷孕或墮胎等問題時,會被認定為「性別平等」的性侵害事件,而誰該為此負責與接受處罰?

「全國家長審議性平教材座談會」預計有南區、東區、中區、北區四場,南區高雄場,於上(4)月29日在高雄市議會大簡報室舉行。主講者晏涵文教授表示,「性平教育」該從「教育角度」來思考,不能以「意識形態」來探討!他期待當社會對立嚴重的時候,自己仍堅守站立在教育學術專業的角度上,協助更多人知道實際的教育現況。

 

【點我觀看「全國家長審議性平教材座談會 - 4/29高雄場」直播影片】

  • news-details
  • 晏涵文教授從教育角度來分析性平教育。 (攝影/記者陳衿妮)

晏涵文教授從教育角度來分析性平教育

多元性別(sex/gender diversity;性/性別的多樣化)

生理性別》男性、女性

心理性別》跨性別(男變女、女變男)

社會性別》陽剛陰柔、剛柔並濟

               性別人格特質(Sissy、Tomboy)

性取向》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

 

晏涵文提出,「多元性別」不應該變成「複合名詞」,應該是「性或性別多樣化」、「多元的性別」,是形容詞不是「複合名詞」。而性別平等教育竟然以「複合名詞」去定位「多元性別」。

  • news-details
  • 台南市與高雄市多位議員出席「全國家長審議性平教材座談會」南區高雄場。 (攝影/記者陳衿妮)

開放不代表前衛,保守不意味落伍

晏涵文強調,開放不代表前衛,保守不意味落伍,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反對兩性不平等現象繼續存在,也不認同性放縱、濫交。他期待,同性戀在更多華人社會被友善對待,但也期待同性戀朋友能夠證明給大家看,他們真的願意走向一對一的忠貞婚姻關係。

 

現在同志遊行滿地都是約砲單張,有些常跟不同人發生性行為,較困難建立穩定的關係。目前愛滋病已經少有血液傳染,約95%都是性行為傳染,其中的10%是異性戀的傳染,85%左右都是男男性行為傳染。

 

愛滋病毒男傳染給女較容易,女傳染給男較困難。世界各國的愛滋病比例男生比女生多一點,但台灣現在愛滋病比例來看,男生比例是女生約17倍左右。

 

愛滋病毒只能在「黏膜組織」上生存,肛門的體積跟陰道體積都很大,肛交的性行為容易造成黏膜破損、出血,因此男男性行為時若「無套肛交」,將成為傳染愛滋病毒的高危險行為。

 

現階段,在沒有疫苗、藥物治療之下,保險套是可以預防90%左右的愛滋病毒的唯一有效預防方式。但保險套只能預防不到七成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以台灣女性的第一大子宮頸癌,女性若太早發生性行為,容易感染HPV,然後變成子宮頸癌;經研究99.7%的子宮頸癌,都是因感染HPV所造成。

 

所以,專家均建議「不發生性行為」是防範愛滋病最有效的方法,退而求其次的是「使用保險套」,也可有效降低病毒的傳染。另外,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訂定國民發生性行為的最低年齡,沒有一個國家是例外的。

  • news-details
  • 「性平教育」該從「教育角度」來思考。 (攝影/記者陳衿妮)

各國法律有訂國民發生性行為的最低年齡

世界各國的性教育的最重要指標就是「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大概70%以上國家都規定16歲,少數國家規定17歲,有些部分國家規定15歲,最早的就是14歲。

 

晏涵文表示,以瑞典為例,他們的國民非常守法,所以在16歲之前堅持不會發生性關係。反觀台灣現況,不僅不強調「守法」,更有部分女權運動者公開表示懷疑,不明白為什麼要規定16歲才能發生性行為。

 

他認為,全世界都如此做,能讓孩子延後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絕對是好事。因為性行為的發生,會有後代繁衍的問題,讓一個人願意去生小孩與養育小孩,都是源於「愛」。因「愛」使人生更有意義,「性」提供了強烈的吸引力,「婚姻」加強了關係的穩定性致使人的世界更加美麗。

 

而任何健康的親密關係都在表達彼此的「愛」、「關懷」、「善意」,健康親密關係應是一種「長期」而「穩定」的關係。「健康教育」的「性教育」,是希望可以協助孩子,在成長的路途上學會「接納自己」、「疼愛自己」,也懂得尊重別人。兩性的關係,需建立在互信、互諒上,使「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能更加和諧。

  • news-details
  • 家長們希望教育是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而非「不適齡的教導」。 (攝影/記者陳衿妮)

全人的性/性(Sexuality)

2009年聯合國(UNESCO)《國際性教育指引》資料中提到,「全人的性」的定義中指出—「性」是人類一生的核心概念,包含「性」、「性別認同和角色」、「性取向」、「性慾望」、「性歡愉」、「親密」與「生殖」。

 

「性」通常被「經驗」並「表達」於思考、幻想、慾望、信仰、態度、價值、行為、習慣,角色和關係裡。性包括所有這些面向,但不是所有人在每一方面都經驗過或者表達過。

 

所以「全人的性」是指性受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法律的、歷史的、宗教的及心靈的元素交互影響。在英國把「性教育」稱為「性與關係教育」,但在台灣卻把「性別平等」錯誤翻譯成為僅狹義的強調「性取向」。

 

對人類而言,「性」是為了要幫助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表達和經歷他們之間「至深之愛」的媒介或途徑;親密的性關係,可激發人們內在的潛力,且具有無比的威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全然合一的境界,由此長久穩定的關係中激發出共同的創造。

  • news-details
  •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是家長惡夢的開始。 (攝影/記者陳衿妮)

「性健康促進」是性教育當前的目標

擺脫對「性」的負向(Sex-negative)觀點, 改採正向(Sex-positive)觀點,以提昇「自尊」與學習「真愛」為基礎,去尊重自己和別人 。

 

學習情感表達與溝通、做決定…等,表現性健康行為所需之生活技巧(life skill),發展及維持有意義的兩性關係及將來成為好的父母。這說明,從出生就開始教導孩子懂得「自尊」、「互尊」,「自愛」、「互愛」等觀點,才會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性平教育」在教學中,常鼓勵學生使用保險套,卻沒有先教導學生「性行為抉擇」、「判斷過程與技巧」。《中華民國刑法》第227條規定,和未滿16歲的人發生性行為者,不論其為自願或強迫,都一樣是有罪的。

 

試問,目前「性平教育」有很多不適齡的性教育教材與活動,是否涉及鼓勵學生現階段發生性探索、性行為?或是在鼓勵學生只要使用保險套就可以發生性行為?若校園發生16歲以下學生,青少女懷孕或墮胎等問題時,會被認定為「性別平等」的性侵害事件,而誰該為此負責與接受處罰?

 

晏涵文認為,學校最該教的是「性從來都不能驗證愛(Sex is never the test of love)」,先建立心理的親密關係,盡量不發生性行為。學校若能教導孩子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方向,讓他們願意為了保護自己不染性病與避免青少女懷孕,而延後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才能預備將來進入美好的親密關係。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