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5日上午,中華基督福音協進會於iM教會舉辦「2019秋季關鍵面對」。圖為福音協進會創新拓展處處長夏昊霝牧師。(攝影/記者林葶熙)

5日上午,中華基督福音協進會於iM教會舉辦「2019秋季關鍵面對」,上午場以「新閱讀時代的讀經計劃」為主題,邀請了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台灣讀經會執行長王茂彩、台灣大學歷史系秦曼儀教授、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柯華葳教授、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等人分享。

讀經江湖的九流十家

市面上有許多各樣讀經教材,內容配合聖經導讀、經節、牧師講解等,讓人能更進一步認識神的話語。台灣讀經會執行長王茂彩說到,不少教會在推動讀經活動時,會統一眾弟兄姊妹使用讀經教材,這能幫助大家在一件事上同心合意。綜觀市場上的讀經教材,價錢皆不昂貴,這不會成為人讀經的阻礙。各個牧者恩賜不同,若找到適合自身的讀經材料,則能幫助其帶領、牧養教會。

 

近年閱讀形式改變,不再只有紙本閱讀,愈來愈多基督徒習慣使用非閱讀性的讀經方式-看影片。王茂彩提醒,「不要以為看聖經就是讀經」,不論是藉讀經教材、看影片、聽有聲書等,這些都只是階段性的,幫助人對神產生興趣與對祂的渴望。

 

她分享,自身於美國信主,當時經常在書房裡讀經、與神有親密時刻,神藉此教導她如何度過每天的試探、體驗與神同在的時刻,這正是讀經最珍貴的收穫,而非只為達成一個目標。此外,信仰是全面性的,讀經、禱告、團契等皆非常重要。

 

「越是不愛讀經的人,越是要把真理給他們」不論是何種模式,學習聖經都是美好的,只要活出真理和領受,這就是神所喜悅的。人太過軟弱,或許現在生命剛強,但你永遠不知接下來的生命光景將如何,然而在讀經時與神親近,將是顯現祂大能的時刻。

 

今日讀經的挑戰與現實

學校常給標準答案,(使人)閱讀過程也只問標準答案、不質疑。那讀經也只要標準答案?教會是否也朝這方向走?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柯華葳教授向大家提問。

 

個人所吸取的知識並非全由學校所教,有部分為自學而得。她強調,閱讀是自學的手段,因此自學是需要思考的。現今讀經挑戰:(1)許多人認為聖經非常「神聖」、文字不易懂而退卻。(2)沒有功能上的需求 (3)家中沒有共讀習慣。這些原因致使讀經淪為形式和儀式。

 

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做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唯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希伯來書5:12-14

 

這段經歷描述了讀經的過程:吃奶的嬰孩、心竅練習、吃乾糧的成人。在台灣,文盲人口已大幅降低,但現在則有一群「識字文盲」。這群人只懂得滑手機、不經思考轉傳,而現在需要引回這群人,認識聖經字句的意義。她提醒,要學會掌握神的話語,因在許多觀點與立場上辨別好壞,真正認識神,生命才能結果子。

 

上午場以「新閱讀時代的讀經計劃」為主題,邀請了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左上)、台灣讀經會執行長王茂彩、台灣大學歷史系秦曼儀教授(右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柯華葳教授(右上)、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左下)等人分享。(攝影/記者林葶熙)

從西方閱讀史看當代聖經

台大歷史系秦曼儀老師以近代早期法國新教徒聖書閱讀經歷為例,分享西方閱讀的演進。她說到,早先人們使用卷軸書,其後基督徒以翻頁書取代,以此和當時的異教徒作區別。此外,讀者可以清晰瀏覽,字詞之間有間隔。隨著古騰堡印刷出現,複製聖經的速度更加快速,大幅提升能閱讀的人口,這打破了當時的性別秩序,女性也開始能閱讀。

 

當時教會因擔心閱讀所帶來的風險,開始有禁止翻譯聖經的命令、列出禁書目錄等。神學家伊拉斯謨在1516年出版《希臘語聖經新約主解》,對當時的宗教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馬丁路德受此環境影響,1517年所發起宗教改革,為基督信仰帶來巨大影響。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教會因閱讀形式改變而開始管理:建立印刷書的秩序、興辦窮人學校等。反觀現今,她鼓勵大家思考,「基督徒是否以讀經帶出新的閱讀經驗,為社會示範兼具包容與開創力的閱讀素養?」

 

在台灣閱讀歷史與西方閱讀史有巨大差異,而「包容度」是這當中值得思考的部分,或許這能使我們再拉回起初讀經的熱情。

 

閱讀前線:社群閱讀新模式

臉書百萬人氣粉專「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分享,當他找到人生活在世上最大的價值—成為別人的需要,便開始思考該如何實踐,後來領受以「閱讀」影響人、進而影響一個家,於是決定採用網路媒體推廣閱讀。

 

最近一次閱讀調查顯示,成人平均7年買一本書,這也是為何現代人沒有閱讀習慣,教會也難以推廣讀經。進一步思考:若閱讀對人際關係、經濟無太大影響,那為何人需要閱讀?

 

若有人能教導該如何使用書、知識,則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因此,鄭俊德從此角度去思索,試著將閱讀與各樣活動連結、辦線上讀書會。他說到,經營閱讀社群中,他從做中學、以知識傳遞知識,無論做什麼事要回到本質、帶出其核心,才能帶來影響,閱讀亦是如此。

 

實踐神學脈絡下 對讀經傳統的解構

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說到,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教會,許多時候強調讀經的系統性造就。因此,教會在推動讀經時會思考系統性,並對此做風險管理,這些都是受到中產階級的邏輯、理性、效率等想法所影響。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屬於中產階級,而每位屬中產階級的人,其閱讀方式也不同。在華人社會下,習慣理性地完成工作,卻少有深入反思:「為什麼要這樣做?」

 

讀經媒介也影響人如何領受神的話語,許多時候認為媒介只是工具,但其本身也傳達著信息。任一媒介出現,會面臨其中強化、取代、恢復、極致等過程,同時也會取代人的習慣。以讀經來看,這「強化」了人與神的關係,而在印刷術的出現後,「取代」中世紀的群體朗誦,變為個人式的讀經。

 

媒介也恢復了一些其他層面,如:中世紀多以圖畫、雕刻傳達神話語,少有人閱讀保羅書信,因其強調邏輯文字的架構,難以用藝術呈現。當印刷術推展到一個「極限」時,使人脫離群體性,變得更加獨立,但也使人缺乏群體性構思能力。

 

「當談及閱讀時,我們要問為何要閱讀聖經?」他說到,閱讀聖經不只是知性的實作,更是遇見那位向我們揭露自己的基督,也改變人的視野。當從神的自我揭露方式看自己時,不是否定自身原本的觀點,而是被挑戰與更新,經歷視域融合。

 

因此,讀經不只是侷限在傳統中的牧者教導,也要在群體中(教會),從他人視角中認識真理,並不躲在聖經論述之後,向神敞開自身生命,同時體驗知識與經歷。

 

精選要聞》

脫離「黑暗權勢八大行業」 潘劉玉霞牧師:重修倒塌帳幕、建立屬靈的「心」聖殿

先天性脊柱裂無法正常行走 她挨過百次刀仍剛強站立:苦難是神與你同在

曾經「懷疑」信仰?沒關係,你不是一個人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