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張柏霖表示,受洗後要有使命感、為上帝而活,不能只想要祝福,卻不背起十架跟隨神,神最終要審判這樣的人。(圖/截自新酒浸信會 YouTube、freepik)

日前,新酒浸信會邀請「愛加倍教會」主任牧師張柏霖,以主題「111的屬靈意義」分享信息。事實上,聖經中有許多和「1」相關的故事,背後都有屬靈涵意。有天,耶穌將會再來,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過程,透過「1」,我們要用全新角度看事情,不但要與神同復活、同藏在基督裡,將來還要和耶穌同顯現在榮耀裡!

聖經中的三個「正月初一」

聖經中有三個關於「正月初一」的記載:1) 上帝用洪水審判世人,洪水退的那日2) 上帝要摩西設立會幕的那日3) 希西家王開始潔淨聖殿的日子

 

張柏霖表示,透過這三段經節,得見神循序漸進教導人與祂「對齊」。立起會幕,代表開始學習事奉上帝;清潔聖殿污穢之物,使我們除去生命攔阻,更多親近神。這也回應到信息主題「111」,分別代表:一同復活(追求的開始)、一同藏在神裡面(追求的繼續)、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追求的目的)。

 

歌羅西書3:1-4「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

 

1.一同復活

首先,張柏霖牧師問眾人:受洗是為自己,還是為神?受洗若是為了自己,那麼受洗完就結束了,但若是為了神,則旅程才正要開始。

 

與耶穌同復活,代表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活,因此須把所有觀念,調整轉向上帝,此後不再尋求自己的開心,而要時常問:什麼才是神的心意?

 

自我感覺並非不重要,只是自以為的方法,常沒有帶我們通往平安,而是死亡之路,如箴言14:12所言:「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於此同時,張柏霖提醒以下兩種人,小心自己正步上「以為正」的路:1)常看新聞,卻很少看聖經2)常只看人外表,不看內在的人

 

要與神同復活,不只是口頭宣告,更要以行動實踐,學習做神兒女、做僕人。前者指我們與神的關係,後者是對人、對事物的態度及反應。

 

「關係對了,反應就對了,」當我們實踐神的誡命,就能活出神的榮美樣式,如此,人看到自己就如同看到耶穌,喜愛與我們相處。

 

有次,張柏霖牧師為家庭關係禱告時,神告訴他,要從整理家裡做起,於是開始為兩個兒子折被子;過了一段時日,他發現兒子開始會主動折被子,雖不是折得很整齊,但自己透過此小小舉動,改變家庭氛圍。

 

聖誕節時,他收到大兒子的訊息,表示感謝他和媽媽,營造溫馨家庭,這就是「做僕人」帶出的果效。看似很小的舉動,卻傳達出父親的關愛。因此,張柏霖建議所有父親,開始為孩子「折被子」,為親子關係增溫。

  • news-details
  • 張柏霖牧師提醒,不要只看新聞,卻很少讀經,也不要只看人的外表,而不在乎內在。(圖/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若是離開耶穌這位大牧人,我們的重擔將隨之增長。(圖/shutterstock

2.一同藏在神裡面

曾有新聞報導,國外有隻羊走失6年,因沒有牧人理毛,當牠被發現時,身上的羊毛重達60磅(約27公斤),為一般羊的6倍。

 

由此可見,離開羊圈、牧人,使這隻羊身上背負沉重的「包袱」。張柏霖表示,每周主日聚會,就是讓神話語「清理」我們的想法、擔憂;若沒有「藏」在耶穌裡,心中的包袱將越發沉重。

 

「不要把時間花錯地方,不要把盼望花錯對象,」他提醒,不要把時間花在多餘的憂慮,要記得,唯一的盼望在乎神。

  • news-details
  • 一個人得著救恩後,最重要的是,能否保守自己的心,持守到最後。(圖/shutterstock

3.一同顯現在榮耀裡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因此,當耶穌基督顯現時,我們可以同享祂的榮耀。張柏霖牧師說,基督徒常在唱詩、敬拜時,經歷神的同在,感覺很棒,相信當祂再來一定會更棒,但我們是否能持守到「最後」呢?

 

2010年,智利發生嚴重礦災,33名礦工共受困69天(8月5日-10月13日),隨著天數增加,大家越發不抱盼望,沒想到,他們卻在最後奇蹟生還,一個也不少!

 

脫困過程中,基督徒工頭領班是關鍵人物,他不僅擔負分配糧食、聯絡地面、勘查情況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常為眼前景況禱告,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可見,持續藏在神裡面、抱持積極想法,最終一定會經歷上帝顯現和介入

 

最後,張柏霖牧師以羅馬書8:18經文共勉:「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基督徒得救是在乎盼望,不要隨便跟隨世界,或憑自己感覺,鼓勵每個人,新的一年,透過「111」再次對齊神,一同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直待那日,一同顯現在神的榮耀裡!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