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延玲珍表示,「子女往往會複製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以致相同的問題代代相傳。」(圖/shutterstock)

3月初女星大S(徐熙媛)在離婚106天之後,與20年前交往過的韓國藝人「酷龍」具俊曄再婚,過程十分戲劇化,震撼兩岸三地與韓國。

 

每一個人的婚姻觀不同,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延玲珍指出,影響婚姻觀的一大因素,是子女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以致相同的問題代代相傳。

 

她就其婚姻家庭輔導專業,分享原生家庭對於「婚姻觀」與「自我觀」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自我覺察,重塑健康的「婚姻觀」與「自我觀」,離開「情感阻隔」(emotional disengage)「情感糾結」(emotional mesh)兩種極端,讓原生家庭的傷害止步,不再代代相傳,開創美好的婚姻家庭關係。

父母婚姻與家庭排行,影響子女婚姻觀

原生家庭的影響至少溯及三代,大小S曾在節目中分享她們的原生家庭:奶奶生了7個女兒,直到大小S的父親出生,徐家才有了男孩,自是備受寵愛。

 

大小S的母親連生3女,受傳統重男輕女文化影響,小S出生後,小名被取為「婷婷」,意味「停止再生女兒」。而母親也在婚姻中承受許多壓力,甚至遭到暴力,大姊個性較柔弱,故次女大S在母親受委屈時,挺身護母,而么妹小S則順從大S。徐母與先生分居後,獨自扶養3個女兒成人,母女4人關係緊密。

 

延玲珍指出,家中排行有其功能性,老大若較退縮,老二會取代其角色。從小習慣快速出面保護媽媽,讓大S學會迅速決定,性格果決自主,無論結婚或離婚都迅速決定;對照之下,小S做決定時顯得較遲疑,偏向息事寧人。儘管媒體多次爆料先生的花邊新聞,外界預測小S會比大S先離婚,但她卻選擇忍耐並保住婚姻。

  • news-details
  • 女星大小S雖在同一個家庭長大,因排行與個性因素,成長後面對婚姻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圖/左:大S臉書;右:小S臉書

  • news-details
  • 延玲珍指出:「家中排行有其功能性,老大若沒有發揮功能,老二會取代其角色功能。」(圖/延玲珍 提供)

婚姻中的兩種極端:情感阻隔與情感糾結

功能不彰的原生家庭可能導致子女產生『情感阻隔』(emotional disengage)和『情感糾結』(emotional mesh)兩種極端的婚姻觀,使其無法成熟面對婚姻。」延玲珍以家族治療先驅莫瑞.包恩(Murray Bowen)提出的「家族系統治療理論」(Family Systems Therapy Theory,後改為「包恩理論」Bowen Theory)的「自我分化理論」,分析「情感阻隔」和「情感糾結」兩種極端特質的人,面對情感與婚姻的態度與行動模式,並提出改善之道。

 

情感阻隔

「情感阻隔」的人,多半具有快刀斬亂麻、較自我中心的個性,在婚姻或感情中,一看苗頭不對,一點狀況便視為結束的契機,立刻決定分手。

 

「情感阻隔」者則在依附關係上較屬於逃避型,於婚姻中往往認為自己沒問題,問題都在別人身上,不想太多涉入別人的情緒和問題,較不會以情感面對,習於用理性迅速決定。他們的情緒被壓抑,對於一般人而言須審慎評估的終身大事,反而會採取令外人費解的「閃婚/閃離」模式。看似容易被愛情沖昏頭而秒下決定,實則具理性的自我觀和婚姻觀。處理人際關係上,理性重於情感,不會太用情感看待婚姻。

 

延玲珍表示,「情感阻隔」之人處事果決,情緒卻未必平靜,內在仍有焦慮,只是被壓抑。他們要看清自己是否有假面貌,先承認自己情感上有不健康的態度與想法,需面對人際關係中的自我中心、與他人疏離的問題。

 

由於「情感阻隔」者兒時常被迫學習做大人,長大後處理事情往往未顧及他人,在僵化思想中採取行動,心中缺乏真正的喜樂。

 

在健康的親密關係中,夫妻能夠敞開分享心情感受、互相親近時,兩人是自由的,都不會感到壓力(有窒息感或失去自己);然而「情感阻隔」者並不習慣這樣的相處模式,在親密關係中不太想正面面對問題、承認自己的脆弱,很難在婚姻中有真正的親密關係。

 

建議有「情感阻隔」狀況的人,嘗試跳脫自己的思維,多為別人想一點;在另一方面,也需要同理自己,與自己對話,並了解別人的感受,一片一片拆除內心的牆,從而體會與人相聯的美好關係,無須害怕自己被人情緒綁架/勒索。

 

情感糾結

相對於「情感阻隔」的另一個極端是「情感糾結」。「情感糾結」者在不健康的關係中糾結,明知道有問題卻不想處理,極度渴望被愛、與對方親密,希望伴侶視她為重要的,即使只留住婚姻空殼都好。

 

他們沒有順利脫離與父母的臍帶,未完成「自我分化」(self differentiation),在性格上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爭吵時總是讓步,在關係中習慣犧牲自我,以取悅他人。

 

延玲珍分享,「情感糾結」者需要學習長大成熟,更多面對自己內在的糾結和軟弱,慢慢抽絲剝繭,看見自己與父母有不健康的依附關係,察覺、承認內在有個「不健康的我」,以致不敢作大人,承擔責任。他們需要學習「願意做決定」,在親密關係中自由與人連結,而非扭曲自己去討好別人。

 

在真理中看自己與別人合乎中道,停止原生家庭傷害代代相傳

健康的婚姻如同創世記2:24所言,「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

根據「包恩理論」,延玲珍提出:「如果從小無法了解自己,長大後面對親密關係,又未能面對自己,會出現『自我分化』不成功的問題,易融入『家庭支配性情緒』。

 

「自我分化」不成功的人,對於事情的問題無法有清楚正確的立場,容易產生情緒化反應,出現兩種極端反應—若非取捨就是切割的「偏執反應」,或為愛痴狂、在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中焦慮恐慌的「高焦慮反應」。不健康的婚姻常在兩種極端中擺盪,而且會將不健康的家庭依附關係代代相傳


過猶不及都有害親密關係經營,我們如何幫助自己更健康,讓原生家庭的傷痛不代傳?就是要從兩種極端走向中庸,去尋找幸福。

 

婚姻家庭是最好察覺自己的環境,能讓人清楚看見「自我觀」有哪些需要調整之處,求上帝幫助我們時常省察自己內在健康與否,「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12:3)並且「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就能活得更健康喜樂,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 news-details
  • 婚姻家庭是最好察覺自己的環境,能讓人清楚看見「自我觀」有哪些需要調整之處。(圖/shutterstock)

只要願意面對、接受引導,婚姻家庭多有轉機

延玲珍輔導很多對夫妻,看過「情感阻隔」和「情感糾結」兩種極端的婚姻。處於兩種極端的夫妻容易分房、分居,甚至離婚。

 

她表示,自己能理解夫妻中有與原生家庭分化不成功的情形,落入「一個人逃,另一個人追」的狀況,最後帶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尋求協助,想著「婚姻難題若仍無解就離婚」。

 

據她的輔導經驗,只要夫妻至少一人願意敞開,並接受至少半年的引導協談(可一個人先來,再帶其配偶來),大多數的婚姻關係都有可挽回的餘地。

 

只要婚姻中有一個人先覺察,在輔導過程中成長,使之能夠帶動另一半,共同面對膠著的關係;兩人若都願意從極端走向中庸,就是好轉的契機。

 

她也提到:「當受導夫妻的關係進入較穩定健康的狀況,我會請他們先恢復同房,爾後大約有八九成的夫妻關係能恢復。

 

真正健康的親密關係,也要如羅馬書所言『合乎中道』,既親密又獨立,能分清楚自我和伴侶,可分享合一,也可個體化。這意味我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即使沒有對方的陪伴,也不會有被拋棄感。情感理智上,能自在調配,而不是一直緊抓對方或立刻選擇放棄。」延玲珍分享。

 

在婚姻中,夫妻先調整好關係,建立安全感,就能夠對彼此多一些包容,想法和決定不致流於僵化,學習聖經中二人成為一體的關係,進入婚姻中「既親密與獨立」的中庸之道。

  • news-details
  • 延玲珍表示:「真正健康的親密關係,也要如羅馬書所言『合乎中道』,既親密又獨立,能分清楚自我和伴侶,可分享合一,也可個體化。」(圖/延玲珍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