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舊約先知穿越時空,今天造訪我們的教會,他們會說什麼?他們會對牧者或傳教者說什麼?舊約先知書是一步步引人入勝的書籍。從以賽亞的威嚴,到耶利米的痛苦,但以理的異象,再到哈巴谷的談話,以及哈該的責備與鼓勵... 所有這些都是今天值得閱讀、學習和宣講的精彩書籍。
近兩年來,全球疫情壟罩,對多數人來說,社會與教會似乎都開創出不同面向的全新體驗。例如是居家防疫、帶口罩、社交距離、疫苗注射、線上直播、線上聚會等等。
耶利米書33:6 「看哪,我要使這城得以痊癒安舒,使城中的人得醫治,又將豐盛的平安和誠實顯明與他們。」
作者彼得米德(PETER MEAD),他是全職「動員行動(Operation Mobilisation)」同工,是一位聖經講道者,他觀察社會現狀,無論是道德墮落、精神崩潰、憂鬱自殺偏高以及事工倦怠,這些事發生的頻率似乎都在增加。然而,先知耶利米說道「醫治」,他思索,全球大環境對教會的「健康」是否已造成影響,為什麼?
「教會機構」和「信仰團體」,有否潛在幫助?
當許多人生活在對疫情病毒的恐懼中,人與人中間「彼此害怕」,互動中存在不確定的關係感,許多的事工,似乎也正處於一種不安的、分裂的世界氛圍;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正生活於潛在的環境焦慮及快速應變的科技中,若是聖經中的「先知人物」,穿越時空而來,看到今世代的教會現況,他們會說什麼?他們會對現代牧者或傳道人說些什麼?作者彼得米德提出7個觀點。
全球大環境對教會的「健康」是否已造成影響,聖經說了什麼?(圖/shuttershock)
7個思考點,信徒動動腦
1.從上帝領受啟示,然後傳講
先知們(prophets)背負著「必須傳達信息」的使命。他們從上帝那裡,持續得到訊息量,其深度、廣度皆是豐富沉重且至關重要,並且必須傳達。反觀現今的基督徒,是否只接收其中一小部分的負擔?或者通常由牧者、宣教士或傳道人接收?
也許先知們,會對我們的「傳講的頻率」感到困惑吧!因為先知是領受了就傳講,我們是否仍受限於講的次數,或在講道時缺乏信念?作者鼓勵,如果你本週就來到上帝面前,根據祂所啟示的話語,全力以赴為你的「聽眾」準備一條來自祂的信息吧。
2.你為什麼不能抓住人的注意力呢?
假設你有上帝的信息要傳達,為何不盡一切努力確保人們在聽呢?想想這些先知們,於耶路撒冷遭受毀滅的危難歲月中,耶和華並沒有忘記為自己和以色列設立先知。耶利米留守在耶路撒冷,但以理住在巴比倫的宮廷裡,以西結則在流亡巴比倫的猶太人當中作先知,哈巴谷可說是先知中的約伯。
他們曾經在火坑裡、被推入獅子坑中、為亡國哀哭,流亡巴比倫的使者們,不管環境如何,仍是要為耶和華說話。
作者彼得說道:「真想知道先知們,會不會覺得我們宣講神話語的方式太隨意了?」
3.「聲望」何時成為衡量事工成功的標準?
為上帝說話可能意味著被苦待、被剝奪,一再忍受反對、鞭打、監禁,甚至被鋸成兩半。在一個講道能力由社交媒體上的大眾按讚數決定的世界,先知們肯定會摸不著頭緒吧!?
再進一步想想,定意只讓教會會眾「開心」的講道,難道就不會激起聽眾的「不安」?或者「削弱教會」嗎?耶利米被稱作「流淚的先知」,他為神的百姓而哀哭,難道他需經由「書籍銷量」來確定他的影響力及聲望?
「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原文作民女;七節同)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利米書9:1
4.「上帝的時間表」有成為談論的內容嗎?
雖然,將先知的說話,僅僅定義成對今世或未來的預言,太過於簡單;但今世代的教會,對於先知當時談論的未來了解多少?「無法擺脫」的上帝時間計劃裡,先知們知道必定會完成,無論外在環境如何,皆沒有停止傳講。
彼得接著問道:「先知們,是否會對我們今天『談論多少』,感到困惑呢?」
5.害怕談論「當代文化」的具體問題?
想想我們的講道,是否經常缺乏對未來上帝計畫的展望?另一面,是否也無法融入世代文化,甚而無法找到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翻轉」當今世代所聽到的誤謬觀點。
彼得說明,教會講壇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從文化價值觀及主流的社經信念中「撤退了」。很多時候「佈道」給人的感覺,都是在教會的「牆內」,只像在做一個特殊社會福利的演講,並「故意」不碰觸四圍牆外的世界。
如果,聲稱現今的社會不再聽教會的話?也有許多人不進教會了。「我可以想像先知們,包含約拿、那鴻及其他向著異教者傳講上帝的先知者,會驚訝而尷尬地揚起眉毛,滿臉狐疑吧!」
6.你對自己所說的話,有信心嗎?
先知們若出現在今世,也許會對於幾個世紀以來,上帝已經應驗的見證而雀躍鼓舞;反觀現代教會,生活節奏的快速變遷中,是否已對永不改變的上帝缺乏信心及信念呢?先知們的信心,更是大大反應出我們對上帝的小信!
7.繼續宣揚吧!
或許先知們會記住自己的掙扎,並憐憫地敦促我們繼續前進。因他們所經歷的正是看不到果效及自己努力可能白費的過程。作者彼得鼓勵說,宣揚上帝的話語,高舉「耶和華如此說」,並繼續前進吧!這是極有價值的!
「你覺得他們會說什麼?」
最後,他提醒:「基督徒的生活不是每週一天的主日研討會,而是一段為迎接永恆做準備的終生旅程。」
全球各國正預備與疫情同時共存之際,也許有些人漸漸「忽略擔憂」,有些人也可能「增加恐懼」,但,教會媒體該「可靠地」告知人們什麼呢?尤其,我們將在越來越反對基督教信仰的環境中服事,信息、交流、思想等的「限制」將會越來越多。若更深入探究一位特定的先知,會更有趣地發現「他們可能還會說些什麼?」或許能教導我們用正確的狀態來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