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左圖)校園福音團契總幹事-莊逸宏牧師;(右圖)學生福音事工具有其重要性。(左圖/本報資料照;右圖/shutterstock)

七年前一次的回應獻身,當神的呼召臨到時,他不再害怕家人的失望,「是神不斷改變我生命,我沒有理由要為自己保留!」神把沉甸甸的負擔放在心中,校園福音團契總幹事莊逸宏牧師,開始全職服事學生事工。

 

「你得著今日的學生,可能就會改變未來的一個教會和職場!」盼望興起校園學生,看見神國度的價值,未來在各行各業、各地方教會,成為大有能力的精兵!

在教會圖書館認識神

13日晚間,基督教研究智庫【KG知識健身房】,由神學工作者林鴻信牧師專訪校園福音團契總幹事-莊逸宏牧師,分享其生命見證,以及從事學生福音事工的心路歷程。

 

從小在大家庭長大的莊逸宏,身為長子長孫的他,被視為家中的「大少爺」,要樹立典範,因而背負了許多期待和壓力。

 

他發現自己生命中有許多勝不過的黑暗,到廟裡拜拜,卻沒有任何改變,時常在房間裡獨自哭泣,卻不敢讓家人知曉。

 

直到準備大學聯考時,來到新興長老教會的圖書館念書,圖書管理員向他傳福音,因而信主,生命從此不再一樣!

  • news-details
  • 左為校園福音團契總幹事-莊逸宏牧師,右為神學工作者林鴻信牧師。(圖/基督教研究智庫FB直播影片)

發現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情

在就讀東吳法律系的五年間,他看著校園中人來人往的同學,發現最有價值的事情,不是以法律幫助人解決問題,而是看見同學信主後的改變

 

有一次,莊逸宏帶同學來到團契,並為其禱告了兩周,對方在團契中經歷上帝的愛就信主了!「那時候給我一個很大的觸動,如果可以看到人生命的改變,經歷聖靈的工作那有多美好,這是我會作學生工作的開始點!」

 

神的靈臨到,獻身服事學生事工

1991年,在第五屆青年宣道大會,最後的呼召環節中,有一段提到:「如果你們現在不清楚神的呼召,有一天神呼召你,你願意獻身的舉手。」此時,莊逸宏舉手回應,但結束後就淡忘此事。

 

7年後,他來到金門當兵,放假都在讀經禱告,那段期間與神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有一天,神的呼召臨到他-要全職從事學生事工。

 

花了五年時間就讀法律系的他,頓時感到進退兩難。「當時我無法作這個讓家人失望的決定,因此想著可以作法律系老師,這樣就兩全其美!」但是神卻沒有這樣帶領,甚至他感受到神不喜悅他的不順服。

 

1998年,在某次主日中,神的靈充滿莊逸宏,令他回想起多年前的青宣大會上,自己曾舉手回應神的呼召。「是神不斷改變我生命,我沒有理由要為自己保留,我(禱告)把家人交託給神,把自己獻上!當下,他不禁淚流不止,深知這是對神深切的回應。

 

如何確定這是來自神的呼召?他分享到,過去曾讀過一本書寫道,神呼召人有不同的方式,可能是賜下一句話或是圖像,也可能會把沉重的負擔放在其生命中。這句話深深打動了他,發現自己不論到哪裡,都很在意學生的生命改變。

  • news-details
  • 當神的呼召臨到時,我們是否會毫不保留的回應?(圖/shutterstock)

在投入學生工作後,看見學生信主後生命得著改變,甚至會再跟其他同學繼續分享福音,這成為他心中最大的喜樂!

 

當時許多男生為了「追女朋友」,跑來團契,此時莊逸宏會邀請他們來認識這份信仰,將他們帶到上帝面前。後來有一個男生因此信主,把蒐集多年的色情光碟都丟了,因為重生之後,深知不能再活在罪惡中。

 

有時他們去到偏鄉學校,發現當地沒有輔導員可以關心學生,有次甚至有7位輔導因工作或家庭因素而離開。此時,他與同工們一起禱告:「主阿,求你眷顧,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經歷漫長的等待,後來總共有9個新進輔導接任!

  • news-details
  • 學生在團契中信主,生命得著改變,成為莊逸宏心中最大的喜樂。(圖/shutterstock)

得著今日的學生,可能改變未來的職場和教會!

學生工作的成敗,不在於人數多寡,而是能否培育出,可以在地方堂會服事幾十年的人才

 

在牧養學生的過程中,莊逸宏會思考:「到底要把他們帶到哪裡去?」如何讓學生在畢業後,不會被社會洪流給淹沒,而是成為中流砥柱,為神國度來作見證?

 

他發現,不能只滿足於聚會人數的增多,更重要的是,讓人有深刻的神學反思,使信仰和生活可以連結一起,知道如何應用在職場和家庭

 

培育學生擁有福音的「心志」,看見上帝國度的價值,以神國的事為念,成為真正委身,願意付代價跟隨耶穌的人。如此在離開團契之後,依然能堅定在信仰的道路。「你得著一個年輕人,可能就會改變未來的一個教會和職場!

 

最後,他鼓勵年輕人,「遲延的回應不是順服」,如果感受到上帝的呼召,要立刻回應,神一定會信實的供應,不要讓世界的物質和享樂主義,左右成為主門徒的心志。「有上帝同行的路,將會是最喜樂的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