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馮君藍牧師「復活」攝影展作品《次日》,講述馬利亞(右)坐在耶穌(左)墳前,帶著盼望靜待耶穌復活。(圖/僕人團 提供)

逾60歲的「斜槓」牧師馮君藍,為一名駐堂牧師,同時也是位藝術工作者,10多年來渴望用藝術專業,與人分享基督教的物質、世界與價值觀,並期望回應神的呼召,盡心、盡性、盡力、盡意事奉這世界與人們。

 

他說,自己曾與上帝求再多活10年,希望在被主接去前,努力為福音效力,帶下影響力。「即便我不能做到,如有其他基督徒藝術家,看到我做的努力,覺得自己可以做更好,我是否也因此能拋磚引玉、喚醒他?」除致力牧會,馮君藍甚願燃燒生命,將信仰精神永傳下去。

  • 「復活」攝影展現場。(攝影、剪輯/記者陳俐卉)

  • news-details
  • 馮君藍牧師與作品《次日》合影。(圖/記者陳俐卉)

人稱「阿藍牧師」的馮君藍,為士林「有福堂」駐堂牧師,平日盡心盡力投身牧會生活,也因著神的呼召,藉由自身藝術專業,連結教會與世界,成信仰對話的「橋樑」,用一張張照片,觸動人們心弦。

 

成了一台戲系列—復活

繼廣為人知的「微塵聖像」後,這次馮君藍以「復活」為題,舉辦攝影展覽。

 

頂著一頭飄逸長髮、留著粗獷落腮鬍的馮君藍,在分享舉辦此次展覽的理念時提到,華人在面對消亡時,普遍會把寄託放在家族上,而古代人認為人的靈魂若要常存,每代就需要有人繼承香火。

 

因此,造就了世族概念,認為群體的延續,就是個人的延續,宗族血脈不可隨意切斷,家族的凝聚更重於個人,然而,現今西方個人主義盛行,人們開始對此概念產生存疑,並更注重個人生活與觀點。

 

但以聖經角度而言,「死亡」指的是「受造物與造物主關係斷絕」,而「復活」意味著,神派遣愛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承擔世人罪責,使人得以恢復與延續這一份關係。

 

現今,土地因戰爭、疫情、環境汙染等,佈滿許多看似死亡的氣息,但神的復活,能幫助人在這世界上,重拾具永恆意義的豐盛生命。不同於以往,此次「復活」攝影展不只侷限於肖像照,而是將人物融於山水、植物等場景,拍攝出如同「一台戲」的照片,而「戲」的內容,主要根植於聖經故事。

  • news-details
  • 「成了一台戲」系列作品《次日》。(圖/僕人團 提供)

次日、拉撒路、行走在水面上

今次復活攝影展,包含了阿藍牧師各種系列作品,如:成了一台戲、道在萬物、骨中骨、微塵聖像等系列,而當中主要系列「成了一台戲」裡的作品《次日》,呈現出深愛耶穌的女弟子馬利亞,在耶穌受難後翌日清晨,靜靜坐在耶穌墳前,想像著耶穌躺在裡面,有隻小白蝶停在耶穌手上,象徵蝴蝶從幼蟲變成蛹,好似死去後,又再次破繭而出,此成為全新樣式的過程,領她回想到,耶穌曾預言自己將復活。

 

馮君藍說,照片內的人物,幾乎都是請教會內的弟兄姊妹或認識的人協助扮演;照片內的耶穌,由一位會友扮演,拍攝當時,對方剛好從事搬運工作,與耶穌早先為木匠的身體素質相似;而馬利亞這個角色,則是找到呼應照片構思、帶著信仰盼望的人來扮演;另一張作品《拉撒路》,則請來馮君藍身形瘦長的二兒子進行拍攝。

 

此外,這次不只限於拍攝單一人物,而是將「人與景」結合,提高了拍攝困難度,並為了在有限時間下完成拍攝,阿藍牧師會先於個人工作室拍完人物照,另到戶外取材,然後再用電腦技術,將人物與風景做調整、結合。

  • news-details
  • 《拉撒路》(局部)描繪耶穌上十字架前行的神蹟,使拉撒路復活,主要傳達耶穌是復活與生命。(圖/僕人團 提供)

  • news-details
  • 《行走在水面上》海景取自蘭嶼,阿藍牧師表示,海浪在聖經中常有「死亡」喻意,而耶穌行走在水面上,代表死亡不能轄制祂。雖然神願意為你我、祂所愛的人死去,但其本質可以凌駕、戰勝死亡。(圖/僕人團 提供)

在專業領域上,重拾「話語權」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展覽,馮君藍認為,這是與社會「對話」的機會。雖這批作品,不是希望立即把人帶進教會,但希望能在專業領域上,領人認識神的屬性。

 

馮君藍說,早年代的神學涵蓋範圍其實很廣泛,神的僕人需學習許多東西,如科學、文學、音樂、藝術與建築...等,神職人員不只在神學上受人尊重,在專業方面也具有「發言權」。

但如今,神學越發被限縮在狹窄的項目裡,偏專科化,教會好像只能在「圍牆內」發聲,在各領域逐漸失去發言權。然而,馮君藍很認真地思考並認為,信仰應是整個思想的主體與根本,涵蓋在攸關這世界的每個面向,並語重心長地說,「基督徒如果不在每個學科上努力,提出基督徒的看法,就會對世界失去影響力。

  • news-details
  • 「骨中骨」系列作品《聖約》。馮君藍牧師以一本厚重經典為基座,右側立起神似守護者六翼天使的脊柱骨,左側的兩塊關節骨,則表徵十誡的兩塊法版,構成了一個象徵約櫃的紀念碑式雕塑。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摩西,當年在奉天命把以色列百姓,從埃及的奴役統治中解放出來,帶到曠野後,又一次奉命上了西乃山,領受神所頒布的十誡,作為「神人立約」的關鍵,藉此教訓這群仍具奴性的烏合之眾,勉勵他們成為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子民。十誡的前半,攸關神人的倫理,後六誡則是人際之間、人與萬物之間的生命原則,分別規範呼籲著世代之間的責任與義務、尊重生命、尊重性與婚姻、尊重他人的財產、語言文字思想的誠信,乃至於禁戒貪婪,只因一切罪惡都由心而發。十誡並非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卻是使神人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可以長治久安的生命原則。(圖/僕人團 提供)

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

談及起初要開始攝影與舉辦這些展覽時,馮君藍坦言,自己也很猶豫,因其是牧會傳道人,生活已非常忙碌,每周有2天要帶查經班,並有需要個別談話與牧養的弟兄姊妹,要講道的他,又要抽空籌畫展覽,過程中,還有許多除拍攝以外的事務性工作,甚至,也沒有向教會募款,而是額外用自己的錢籌辦展覽,不管是時間還是財務上,常有不夠用與吃緊情況。

 

但神很明確賜下呼召。在一位非常愛主、與他很親密的同工提出疑問時,馮君藍就向神禱告:「如果祢在一個月內不給我鼓勵,我就不再用這樣的方式拍照了。」本以為在1個月內,不會有人提到此事,沒想到,禱告完1周後,分別有法國巴黎與清華大學的人,陸續找上馮君藍辦展,於是知道,這是上帝給的回應。

  • news-details
  • 左:「微塵聖像」系列作品《天命》;右上:「道在萬物」系列作品《佳美的腳蹤》;右下:「道在萬物」系列作品《餅與杯》。(圖/僕人團 提供)

而越到後期,馮君藍發現,神也透過這項專業,開啟意想不到「福音大門」!

 

透過舉辦展覽,日漸有很多非基督徒的文化單位,甚至有世界各地的人邀請他演講、傳遞作品理念。馮君藍說,當初有位當代美術館攝影聯展的負責人,因辦展而認識他,馮君藍向他傳福音後,對方後來信了主,現在是他們教會的一位執事。

 

雖然,每次策劃展覽的過程都相當不易,然而馮君藍就只有一個心志,認知自己是「上帝與眾人的僕人」,而「神是他的主人」,並相信,神已給了他足夠的恩典、能力、思想與意志...等;若這是上帝要我們做的,神一定會成就而自己,就是盡力用上帝所賜來完成使命,持守對神的忠心,同時深知,能完成這一切,都是因有眾人與來自神的幫助。

  • news-details
  • 馮君藍因在兒時沒有玩具,4歲時看到一個吃剩的排骨很漂亮,想充當玩具,母親就幫忙把骨頭洗刷乾淨,曬完後給馮牧師,之後引發馮君藍蒐集各式骨頭,作為積木或作品素材的興趣,「骨中骨」系列便由此而生。其中的作品《每一早晨》,來自每天早上為確保孩子們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補足身體上需要,馮君藍會為他們煎兩顆蛋,並為確保其靈裡得飽足,會讀段聖經、為他們禱告,供應靈魂養分。(圖/僕人團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