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王玉香的第二段婚姻美滿幸福。(圖/王玉香 提供)

王玉香有著破碎的過往。離婚後,僅剩自己與女兒相依為命,然女兒在大學時,又罹癌被主接走,但面對重重挑戰,她始終用信心跟隨神。

 

服事中,領受神的祝福,擁有第二段婚姻,王玉香形容,自己就像聖經人物路得般,走過流淚谷後,神賜下一位「波阿斯」,現兩人一同委身服事、同奔天路,她也從中得到極大的愛與安慰。

婚姻破裂,苦難中認識神

用溫柔的嗓音,帶著喜樂的笑容,大直真理堂主責教師王玉香娓娓道來生命的奇妙見證。多年前懷孕期間,一位畢業後就未再聯絡的學姊,突然主動打電話關心;得知她懷孕後,還獨自帶著嬰兒,開著手排車,來到汐止,為她肚子裡的孩子禱告,並留下一本聖經。

 

學姊溫暖的關懷,令其心中湧起一股暖流,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隨手就將聖經丟在一旁,再也沒有翻閱過。直到女兒出生那一年,生命中經歷痛苦的打擊,才想起基督信仰。

 

新生命的誕生,本該是全家歡慶的時刻,但她卻發現前夫不忠,好友參與其中,因而遭受雙重打擊,她心如刀割,僅一個月就瘦8公斤,且心中的委屈、悲痛無處可說,「我開安親班,總不可能告訴我的員工。」

 

追求傳統信仰、撥打生命線、算命,甚至到道場灌頂,想要尋求慰藉,但每個「師父」說的話都大同小異,無法給她安慰。痛苦中,想起一年前熱心的學姊,便主動打電話尋求幫助。

 

「玉香這太嚴重了,我也沒辦法幫妳!」學姊聽到後非常擔憂,趕緊打電話請牧師協助。當牧師開口禱告時,完全說出其內心深埋的委屈與痛苦,令她淚如雨下,「這位神真的太厲害了!…我覺得好像有位天父爸爸,在聽我講話。

 

牧師問她要不要信耶穌時,她立即緊抓這根救命稻草,「要要!」並跟著牧師做決志禱告。

 

進到教會聚會,王玉香開始尋求神,但對於破碎的婚姻,許多牧者有不同的建議。她決定親自尋求神的心意,到苗栗的禱告山上,抱持不顧一切的決心禁食禱告,但才第2天就頭暈腦脹,第3天已抱著馬桶吐出綠色的膽汁。

 

她搖搖晃晃地走到大廳,不停求主加添力量、顯明旨意,還不知道如何讀經的她,隨手一翻經文,就看到以賽亞書60章,「…你雖然被撇棄被厭惡,甚至無人經過,我卻使你變為永遠的榮華,成為累代的喜樂。 …」雖不太明白經文意思,但隱約知道當時不要離婚,且神在未來會有更大的祝福。

 

領受神的恩惠,王玉香在家中受洗,雖非常感動自己重生得救,但當天舉目無親,唯有女兒在身旁,略感悲傷。兩年後,前夫執意要離婚,無奈之下只能簽字,之後,靠著神話語堅固,獨自把女兒養大。

 

為何這段婚姻最終仍走向破裂?一開始她不明白神的旨意,但後來才發現,此為神安排最好的時間。當時,她正在大直真理堂安親班服事,讀經時,有一個意念進來,「妳要成為傳道人!」她聽到後非常震驚,很快又於晨更時看到相關經文,但因還在安親班服事,不知如何開口?


同時,牧師也面臨兩難,因安親班即將結束營運,想到王玉香失業還要養育孩子,只能滿懷歉意的告訴她這個事情。但她反而開心回答,「幾天前神就呼召我出來服事了!」此為神巧妙的安排,牧師聽到後,也非常支持與祝福。

 

報考神學院時,王玉香發現,就讀條件要夫妻同心或是單身,因那時已跟前夫離婚才能符合條件,且神也供應她所有花費,可一邊養育孩子,一邊專心上課,這筆錢就連身旁人都覺得太奇妙了。此外,她也在禱告殿中服事,還曾在觀音區的一間教會兼職。

 

那間教會的青年團契一度是燙手山芋,不停更換輔導,經過禱告尋求,她憑著信心承接艱難的挑戰,盡心竭力服事。

  • news-details
  • 王玉香順服神的帶領,在觀音區教會的青年團契中服事,也因此認識宋牧心。(圖/王玉香 提供)

神奇妙引領遇見「波阿斯」

某次週六,一個年輕人宋牧心自行走進教會,靦腆地坐下。那天,她正在講述啟示錄,並強調,在團契裡面不要著重於戀愛,而是要專心追求神。這個年輕人正巧對原本教會的男女關係感到失望,因此離開,聽到王玉香的教導後,眼睛為之一亮,決定要認真委身在這間教會。

 

王玉香認為,這個年輕人非常特別。他曾面臨家庭破碎,有段時間生活非常辛苦,但身為第二代基督徒,卻已清楚的決志信主,即使在家人離開教會時,仍堅守信仰;還認真投入教會生活,成為王玉香培育的其中一位小組長。

 

在大學,宋牧心是體保生,僅大一就罕見的被選為先發球員,教練還想栽培他成為下一任隊長,但當神的呼召臨到時,甘願放棄屬世成就,全時間服事神;他也很有才華,會創作歌曲、自彈自唱。

 

此外,在許多年輕人關注流行、時尚的階段,宋牧心卻非常有愛心。在觀音區交通不便,若步行需走很長的路程,只要看到有人走在田埂路上,不管對方是新住民、原住民、男女老幼,他都會叫對方上摩托車;甚至有時沒有帶安全帽,還請對方在原地等,特地回家拿安全帽。王玉香非常驚奇詢問,「你不怕遇到壞人嗎?」他回答,「對方一個人在路上走很可憐。」

 

每當王玉香去禱告殿通宵禱告後,要從台北回桃園時,他還會特地前來接送,並時常關心她,亦會傳送自彈自唱的影音等。

 

看到這位年輕人非常愛主,又心疼其成長背景,王玉香對他照顧有加。隨著時間推移,這份感情開始產生變化。

 

過去17年間,王玉香從未與異性有超出友誼的關係,有許多牧師想介紹對象時,也都婉拒,但卻對宋牧心另眼相看,萌生好感。剛心動時,她不敢置信,兩人是輔導的關係,又有25歲的年齡差距,怎麼能產生這種感情?她完全不敢跟任何人說,也下定決心要跟對方保持距離。

 

但有次在禱告殿禱告時,突然有個強烈的意念浮現,「他是妳的丈夫。」她不敢相信,再次禱告,「如果是出於祢的,祢把印證給我,讓我看到丈夫二字。」之後在靈修讀經進度時,就看到「丈夫」兩個字,她大為震驚,也決定不要拖延,要立即面對。

 

一同服事時,兩人的前方剛好有一張海報,是天父一手牽著一個人往前走。她詢問宋牧心,是否對彼此的關係有相同的領受?青年嚇一大跳,腿軟從椅子上跌下來,並表示她想太多了。確認對方沒有領受後,她立即放棄這個想法。

 

隔天,宋牧心突然主動接王玉香去主日,還滿臉笑容分享,自己在昨晚做了非常清晰的異夢,是如同海報上的畫面,天父一手牽著自己,一手牽著她。另一個畫面是王玉香身穿白紗,手往後伸,他也向前握住。一個人領受到話語,一個人領受到異夢,但對於婚姻大事,他們仍非常低調,小心尋求印證。

 

一次參加特會時,有個時間要安靜領受神的話語,王玉香面對這份關係,仍小信的尋求,「主啊,若這段關係出於祢,可不可以讓他當眾說出來,不只我們私底下知道。」

 

不久後,平時個性低調的宋牧心,突然衝上台去,抱著講員不斷哭泣,並拿起麥克風在千人的特會中說,「神賜給我一個禮物,我很開心神把這個禮物給我」而這個禮物正是指王玉香。

 

之後,他始終抱持這樣的態度,珍惜王玉香,也陪伴她走過流淚谷,不管是面對愛犬離世,及女兒回天家,都帶給她很大的安慰。猶記是在服事時,接到如家人般的愛犬過世,王玉香雖非常悲痛,但隔天,她與宋牧心一早立即遠赴台北,在立法院門口站崗,捍衛家庭婚姻。

 

一邊思念愛犬,一邊含淚服事神,在哀痛的時刻,神透過宋牧心支持她;且在女兒離開世界的時刻,也給予很大的愛與安慰。

  • news-details
  • 王玉香與宋牧心都非常愛神,同心委身服事。(圖/王玉香 提供)

跨越婆媳難關,見證神的信實

在神的帶領下,王玉香與宋牧心的關係逐漸加溫,一同去向牧者尋求遮蓋。台北真理堂的主任牧師與他們對談時指出,年齡不是問題,重點是異象、溝通能力,及在婚姻中的角色等。兩人在各方面都非常匹配,他認為結婚沒有問題,但拍拍宋牧心的肩膀說,「你要挺得住!」並勉勵日久見人心。

 

娶比自己大25歲的姊妹,宋牧心遭到身旁的人強烈反對,被罵得狗血淋頭,宋母也極力抵擋。承受極大的壓力,每當快要支撐不住時,都會打電話向王玉香訴苦。

 

面對許多人的不諒解,王玉香心中仍有很大的信心,堅信,「若是出於神,神會給我們恩典!」不斷陪伴、鼓勵、支持宋牧心。現在回憶起這段辛苦過程,宋牧心常感謝妻子的堅定不移,「還好妳撐得住。」

 

突破重重困境,在牧者的祝福中,宋牧心、王玉香在教會舉行小型婚禮。但母親仍不支持,就連婚禮都不願參加,直到面對病痛才改變婆媳間的關係。

 

宋牧心的母親罹患癌症時,痛苦不堪,甚至好幾度想早日回天家,但因怕傷兒女的心,不敢說出口,只能把很多心裡話告訴王玉香,她鼓勵婆婆可以向神禱告,訴說心中真實的想法。在安寧病房中,兩人有更多的互動,過程中,婆婆逐漸改變對她的看法,也產生更多信任。

 

受到媳婦很大的安慰與幫助,婆婆在臨終前,對沒有參加他們的婚禮表達歉意,還要所有孩子都接受王玉香。

 

當婆婆蒙主恩召後,在追思禮拜中,還事前錄製好一段影片,祝福三個孩子的婚姻都幸福美滿。看到這個影片,王玉香在獻詩時被聖靈充滿,不停流淚痛哭,回想起婆婆曾經極力抵擋這段婚姻,後卻轉而祝福,是神非常奇妙的帶領。

 

王玉香身為大直真理堂主責教師,這段婚姻也受到教會弟兄姊妹的祝福,現兩人同心於教會服事。婚後,亦有很多學習,在教會中她是領袖,但在家中,反過來要讓丈夫作頭,雖仍很多的磨合,但因著基督信仰,學習彼此相愛、相伴,攜手同奔天路。

 

她感謝,丈夫一直用對待「禮物」的心態,祝福、保護自己,也期待能成全年輕的丈夫,令其像老鷹般展翅高飛,成為下一代祝福。她分享自己的英文名字是路得,一直非常喜愛聖經中路得的故事。當遇到宋牧心後,更看見對方就是神所應許的「波阿斯」,敬虔愛主,有豐盛屬靈產業,兩人的婚姻幸福美滿。

 

王玉香非常感動,「神曾應許要給我波阿斯,我看到神的話語的信實!

  • news-details
  • 儘管年齡差距大,但王玉香與宋牧心非常恩愛。(圖/王玉香提供)

  • 王玉香分享感情見證。(圖/王玉香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