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新酒浸信會主任牧師盧哲盛,在系列信息「開啟幸福的鑰匙」中,以「恩慈」為題分享信息。(圖/新酒浸信會 YouTubeˋ、shutterstock)

「燃燒彈的威力很大,但饒恕和愛的力量更大!」恩慈的行動背後,是體恤、幫補與饒恕;人無法帶著苦毒或仇恨,感受生活周遭的幸福,因而,恩慈是開啟幸福之門的其中一把鑰匙。盧哲盛牧師以越戰中,遭燃燒彈嚴重灼傷的潘金福故事為例,講述因基督恩慈的愛和恩惠,人得以除去憤恨的帕子,按上帝的方式對待每個人。

愛的關係最能感受到幸福

新酒浸信會主任牧師盧哲盛,分享「恩慈」主題的信息,首先詢問大家,如何能感受到幸福感?

 

大衛.梅爾(David Myer)博士投入研究後發現,「有意義愛的關係,最能帶來幸福感。」可見,要感受幸福,須日常經營關係。

 

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醫師也曾說:「有意義愛的關係,比每日均衡飲食、充分睡眠或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人常極力追求飲食、健身,但其實,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有意義愛的關係,此意謂關係之間,有愛的流通,能付出、也接受家人和朋友對自己的愛,彼此能在愛中相互成全。

 

哥林多前書第13章,提及愛的起頭為「恆久忍耐」,接著便談到恩慈,得見恩慈的重要性。恩慈的英文Kindness,或是Gracious,指人心中存有體貼、憐恤、顧念他人的心,表達出親切、仁慈、和藹和殷勤的生命,這也是基督徒可在日常展現的實際行動。

 

恩慈具「醫治」功效,能修補破碎心靈、重建信任關係。以下,盧哲盛歸類出6種會對人感激的情境,並強調,此處的重點並非要以此要求他人,而是省察自己能以此待人。

 

1)當別人顧念我們的需要時

2)當別人體貼我們的心意時

3)當別人憐恤我們的軟弱時

4)當別人了解我們的難處時

5)當別人肯定我們的付出時

6)當別人體恤我們的辛勞時

 

展現恩慈最好的場域,就是家庭、教會。我們有無經常肯定、體恤家人的辛勞?當一個人願意服事,卻只收到指正、批評,而非支持、鼓勵時,服事則容易感到辛苦,缺乏動力。

  • news-details
  • 有意義愛的關係,能帶來幸福感。(圖/shutterstock)

身為基督的身體,彼此相愛就能見證神的榮耀。我們能如何表達恩慈?盧哲盛分享3個實踐恩慈的務實方法。

1.承擔他人虧欠

恩慈字面意義是「充滿恩典、慈愛,能體恤軟弱,給予人鼓勵」。人際相處必然有衝突,各持己見必會導致兩敗俱傷,倘若能以恩慈對待,彼此承擔虧欠,即能互相成全。

 

這相當不容易;在知道他人有所虧欠下,選擇報復,會留下仇恨,選擇恩慈,反而會建立生命。

 

以弗所書 4:31,「一切苦毒、惱恨、憤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苦毒」原文有刺痛之意,表明受傷感;人若經年累月因受傷感到痛苦,會轉為憤怒,亦為苦毒之意。

 

被苦毒充滿的人,常感到憤慨、不滿,易攻擊他人,如不定時炸彈。希伯來書12:15,「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汙穢」,苦毒若不醫治,會生出擾亂,使人沾染汙穢,聖經稱之為「毒根」,因為苦毒根深蒂固,被隱藏在心裡,易成為慣性反應。

 

箴言27:17,「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面對他人虧欠,要小心處理情緒,不讓傷害擴散,成為汙穢毒根。

 

有個名叫胡佛(Bob Hoover)的試飛員,開螺旋槳飛機在空中呼嘯而過,令觀眾嘆為觀止,但在準備著陸時,突然轟隆巨響,兩座引擎完全失靈,幸好他機智化解。

 

經安全人員調查,發現是用油錯誤,保養員在引擎內竟裝噴氣機的油,負責的年輕技工得知自身過失,驚嚇地看著胡佛,深怕他提出控訴。

 

只見胡佛上前伸出手輕擁技師,並堅定地告訴他:「為證明你的能力足以勝任此工作,請繼續保養飛機。」從此,胡佛的飛機再也沒出過差錯,因著他再次給予技師的恩慈,使對方成為自己的最佳拍檔!

 

透過此故事可發現,看重損失絕對會損失更多,但承擔他人虧欠,往往會有意外收穫,如經文馬太福音5:7所言,「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 news-details
  • 盧哲盛牧師說:「有能力給是祝福;沒有也給,是幸福;越給越多,是蒙福。」(圖/shutterstock)

2.幫補他人需要

「承擔虧欠」較為被動,而「幫補他人需要」,是較積極主動的恩慈行動。

 

以弗所書4: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恩慈的行動背後,是憐憫之心,有如此的心,就能在人的需要上看見自身責任,思想「我能做什麼?」反之,當我們只看見他人的責任,就會問「你怎麼沒做?」

 

路加福音6:38,「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恩慈的行動並非有了才給,而是給了就擁有,且豐盛有餘。

 

有能力給,是祝福;沒有也給,是幸福;越給越多,是蒙福。」盧哲盛分享近期見證,進一步說明,隔壁的新會堂正在施工裝潢,他和教會團隊希望把最好的獻給神,但很現實的,費用將成為壓力。

 

當他和師母莊月紅表示,新會堂裝設音響大約需多少錢後,她馬上詢問:「可不可以先不要做?」音響是教會的必備物品,雖這陣子疫情升溫,要傳遞此負擔不太容易,但他們依然為此事禱告。

 

沒想到,隔天帶莊月紅信耶穌、一直很關心新酒浸信會的老師,突然來電,對方已退休,每月退休金約3萬元,經濟並非寬裕,卻在瞭解教會需要後,憑感動為裝潢奉獻50萬。

 

他們很感謝這位老師,在理性中,「給予」應事先衡量能力,但憑信心給予的行動,就如寡婦的兩個小錢,將被上帝永恆記念。恩慈,就是在他人需要上,為他人多做一點。

 

在美國法庭中,曾有位老人家因偷麵包被移送法辦,基督徒法官告訴他:「依據法律,我必須罰你十塊錢」,講完話後,法官馬上拿出錢,要替老人家支付。

 

接著,又拿起帽子對法警,和所有出席法庭的人說:「現在罰每個人5毛錢,因為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竟讓一個老人家需要偷麵包果腹。」於是,老人家含淚拿著47塊5毛,感謝在場所有人。得見,恩慈使人超越刑罰,以愛勝過罪惡。

  • news-details
  • 恩慈能使人跨越刑罰、罪惡。(圖/shutterstock)

3.饒恕他人過失

愛的極致為饒恕,這也是主的命令,能見證神的大能。以弗所書4: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每個人都不完美,可能會被傷害,也有可能無心中傷害他人,但因著上帝饒恕我們,所以有力量寬恕人。

 

饒恕是開啟幸福人生的鑰匙之一,有人會問:「饒恕之後,是否就不再記得傷害?」絕對不是。然而,或許記憶永遠會存在,但感受卻不再一樣,將從苦毒、審判,轉為憐憫。

 

1972年越戰期間,有位名叫潘金福的小女孩,9歲時受戰機投下的數枚燃燒彈波及,痛苦從火海中逃出的她,衣服被燒光,全身更遭嚴重灼傷,在醫院治療14個月後才保住性命。當時,一位名叫黃幼公的記者,拍攝照片後,將她送醫。

 

該照片獲得普利茲獎,引起國際注目,大眾紛紛追尋小女童,才得知其見證。潘金福雖全身留下永久傷疤,卻沒留下傷疤的心,長大後至古巴留學,並接受基督信仰。

 

她在1996年越戰軍人節,於美國發表演說:「沒有人可以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一同為未來世界和平努力。」演說完畢,約翰.普隆默(John Plummer)向前走來,高喊「我就是當時參與攻擊的人!」接著跪地不斷道歉,坦承當初參與戰爭,導致許多家庭破碎的心理壓力,幾乎要壓垮自己。

 

潘金福攙扶、安慰對方,接著做見證說:「從前我以淚洗面,但寬恕使我從仇恨中得自由。燃燒彈的威力很大,但饒恕和愛的力量更大!

 

提多書3:5,「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上帝拯救人,並非因我們的才能,而是照著祂的憐憫,並使我們除去憤恨的帕子,擁有恩慈的生命和寬容,能按神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以及回應每件事。

 

講道尾聲,盧哲盛分享寓言故事,進一步說明恩慈。大門上有副大鎖,一根鐵棒自豪地認為,自己一定能打開鎖,拚命地打、卻一點動靜也沒有,這時一把小鑰匙,輕輕鑽進鎖孔,一下就把鎖打開了。鐵棒不解地問:「你怎麼辦到的的?」鑰匙輕聲回答,因我最懂它的心。

 

有時,一切方法命令,還不如一句讓人感到溫暖的言語,能打開冷冰冰、緊閉的心門,進而創造和睦關係。「恩慈」就如那把小鑰匙,能開啟人的心,帶來幸福與滿足

 

最後,盧哲盛分享經文歌羅西書3:12,「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期勉這不只是一篇道,而是使上帝心意進入每個生命,帶來果效;並非是期待丈夫、孩子或他人轉變,而是我們自己的生命要變得不同。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