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南晨光教會主任牧師顧約翰。其相信,神使用每一個基督徒建造教會,活出呼召就是在書寫《使徒行傳第29章》(圖/記者辛毓珊)

10歲時的顧約翰,常和同學用塑膠布包覆三角木架,作成一只大風箏,再帶著它從山丘往下衝刺,看看能否飛得起來。20幾歲的他,取得滑翔翼執照,對自由的嚮往,深藏在其夢想基因裡。

 

後來,他作了台灣女婿,隨著妻子定居台南,至今25年。起初,顧約翰看著停紅燈的機車,直感到「像一座蟻丘」,克服種種環境適應過程,如今的他,深信關乎自己的「使徒行傳第29章」呼召,正在此地發生!

出生德國傳統教會,14歲後遠離信仰環境

顧約翰(Johannes Kuhhorn),出生德國,有四個哥哥,父親為路德派教會牧師。由於成長教會的文化較為傳統,步入青少時期的他,變得不太喜歡去教會,寧可把時間花在運動;15歲時,離家到寄宿學校讀書,開始學習獨立生活。

 

19歲畢業後,顧約翰服義務兵役時,因很喜歡飛翔,盼望未來能設計飛機,便計畫申請「慕尼黑理工大學」工程學學程,卻發現:這份工作將會「終身坐在辦公室」,於是萌生退意。

 

後來,他看到慕尼黑一所音樂學院,因此很嚮往成為高中音樂教師。但音樂教育昂貴、政府補助門檻高,每年只有20個名額、競爭激烈,從未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他,第一次考試時,便因鋼琴程度不夠好,未被錄取。

 

即使連指導老師也勸他打消念頭,顧約翰仍鍥而不捨地,每天練習鋼琴及單簧管數小時;兩年後,考取了心中志願,為世界知名學院之一,並後續獲得至美國交換學習的機會。

 

人生看似一切安排得當,未料,在異地學習時,上帝為他安排了轉彎路。

  • news-details
  • 右:顧約翰的父親;左上:父親牧養的教會,圖畫為朋友所繪,顧約翰成長於此,有許多兒時回憶;左下:母親為其整理的相片集,照片裡是顧約翰和四位哥哥。(圖 / 記者辛毓珊 翻攝)

異地文化衝擊下,於美國基督教大學「重生」

前往美國交換學習的顧約翰,遭強烈文化衝擊,才知「美國人和德國人有許多想法不一樣。」種種適應困難,刺激他不斷思考「我是誰?」自我價值與認同感,皆面臨劇烈震盪。

 

就在生命極不容易時,有基督徒陪伴他、為其困難一起禱告,使得在教會傳統長大的顧約翰,對基督教心生好奇,便跟著友人參與團契聚會,因而受上帝深深感動:「神哪,祢是真的!」

 

當時,顧約翰年約23歲,終於明白到何為「重生」。以前的他很少禱告、讀經或聚會,信仰的意義對其而言,只是「傳統」,然而此後,他開始想與人分享基督信仰,同時日漸對牧職產生渴慕;回德後,顧約翰表明,希望完成音樂學業後,能再讀神學──而這讓父親很不高興。

 

賣掉車子、樂器,自費前往加拿大讀「維真神學院」

身為牧師的父親認為,兒子畢業後應先開始工作,也因其經驗知道,牧者時常要面對人際問題,因而予以勸退:「想服事神,帶職參與事工也很好。」但此時的顧約翰心意已決,導致父子倆僵持不下。

 

最後,父親表明不會支持他學費,於是,顧約翰賣掉了個人汽車、薩克斯風,自籌費用。而後,音樂教育碩士畢業後,他暫別於德國學鋼琴的台灣女友沈維昭(現為妻子),便隻身前往加拿大溫哥華就讀「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

 

當時,一邊打工、任職警衛的他,一邊幫助一位教授翻譯,但學費仍有顧慮,不禁開始對此呼召有所困惑;一天,在禱告室聽詩歌、尋求神,突然自錄的歌曲中斷,出現「全職服事」四個字,神奇妙的再次堅定了顧約翰。

 

「當時我非常單純,覺得讀完(神學院)就可以當牧師,沒想到有那麼多教會體系,才了解這條路並不簡單。」他邊裝備、邊尋求,並前往獨立華裔「錫安教會」聚會、參與敬拜服事,牧者為港裔牧師趙仲權。

 

第二年,女友自德國畢業,來到加拿大與之共結連理,由趙仲權證婚;而後,顧約翰也在此按牧;畢業之際,他參與戴冕恩牧師(David Demian)在加拿大維斯勒(whistler)開始的首次「回家聚會」。

  • news-details
  • 左上:顧約翰早期全家福;左下:顧約翰與妻子沈維昭師母。右:顧約翰與屬靈父親趙仲權牧師。(圖 / 顧約翰 臉書)

與妻子來到又濕又熱鬧的台南」

後來,顧約翰與妻子定居於台南,起初於「天橋教會」服事青少年,也參與在敬拜服事、並製作敬拜讚美的音樂CD;三年後,決定開拓教會。

 

這條路並不容易,然而,神感動了8位弟兄姊妹願同行支持;2000上半年,顧約翰的大女兒出生三個月後,「教會」就在自家客廳開始聚會;當時為了家庭生計,他曾到成功大學教授德文,並接鋼琴家教工作。

 

邊牧會、邊申請教會成為財團法人,但此門檻「人數雖低,卻需一筆費用」;後來,一間「晨光教會」的牧者正要回加拿大,似乎打算關掉教會,對方問顧約翰:「你要不要這個教會?」他馬上說:「當然!」

 

神在曠野中開了門,顧約翰便延續此教會名稱;教會從他的自家客廳開始,幾經搬遷到了現址,人數也從起初8個人,增長至如今近300人,並已差派牧者到德國開拓一間華人教會,以及由楊俊賢牧師夫婦開拓的「永康晨光教會」。

 

台南晨光教會成為在地「回家聚會」的重要地點

顧約翰離開加拿大時,適逢「回家聚會」剛起步,當時參與敬拜服事的他,內心多有不捨,未料後來「回家聚會」也來到台灣。

 

一次,北部師母致電問:「要不要來吹薩克斯風?」原來,戴冕恩來台北舉辦台灣首次的回家聚會,於是顧約翰北上參與。而後,「回家」服事足跡遍及香港、澳門、大陸、日本等地,顧約翰皆同行其中。

 

如今,回家聚會來到台南,一直於「晨光教會」舉行,已至少辦理過5次聚會;「對我而言,這些都是神的記號(sign)。」顧約翰說。

  • news-details
  • 回家聚會於台南晨光教會舉行。(圖 / 顧約翰 提供)

十二磨小豬成員之一,與葉杰瑜夫婦異象中「相認」

顧約翰為「十二磨小豬(台南中生代牧者團契)」成員之一,與葉杰瑜牧師同有一位屬靈父親——趙仲權。

 

本來,兩人於台灣並不認識。葉杰瑜在台服事第一年,尋求中,從師母的異象裡得知,「要找一間內部有兒童遊樂園」的教會;後來,夫婦倆來到晨光教會,一看即知是神的帶領──教會中央正是一座兒童嬉戲的繽紛空間。

 

顧約翰和葉杰瑜兩人,也在後續談話裡彼此「相認」,才知彼此相同背景,於是同行服事了兩、三年;後來,葉杰瑜開拓「世代合一禱告祭壇」。顧約翰分享「十二磨小豬」時說:「這並不是什麼合約,而是大家很自然想要這份關係。」有如回應呼召,跟隨耶穌的十二門徒,這份關係並非出於勉強。

 

顧約翰分享,牧者關係或許「一對一」時並不容易,但在團體中,「每個人的軟弱都可以被遮蓋,每個人的好處都可以被使用,」而團體明確的目標,就是為「成全基督的身體」。

  • news-details
  • 「十二磨小豬(台南中生代牧者團契)」合影;左上:右起葉杰瑜、顧約翰、邵聖光及陳弘彬。右上:右起顧約翰、李伯利及楊俊賢。(圖 / 顧約翰 臉書)

因孩子教育回德,「連線牧養」與教會展現寶貴關係

相較台灣的熱情,德國人生性較為保守,在家鄉吃飯各付各的,但台灣人不時會出現「爭相請客」;德國教會奉獻也因有國稅支持,而普遍消極,「但在台灣,教會奉獻很多、且樂意給予,讓人很感動。」

 

顧約翰從中體會到,會友對教會及領袖的信任。而談及下一代的教育,自德國長大的他說:「我們(德國人)不需要讀太多書。」德國學校下午1時就放學,回家作業也常在一小時內完成,有很多時間從事興趣活動、自我探索。

 

因而,他們的孩子國小畢業後,顧約翰夫婦因擔心升學生活會吃不消,便作出重大決定:將孩子送到德國完成中學;兩人也與教會溝通「父母陪同孩子」的想法,在教會全心信任下,顧約翰夫婦用整整五年的陪伴,逐年使孩子獨立。

 

這段時間,顧約翰仍是晨光教會的主任牧師,他使用網路連線講道或開會,與同工保持密切聯繫、了解教會情形。

 

隨著孩子的適應,顧約翰開始往返兩地服事,直到三年前,再次將全部心力放回台灣;這段時間,教會與牧者展現出寶貴信任關係,也成為後來差派牧者開拓德國教會的重要預備期。

 

為父的心,與青少年相處融洽、照顧教會如「天父花園」

身為主任牧師的顧約翰,同時牧養青少年;他可以開懷地與青少年打成一片、玩單腳破冰遊戲,其開放心胸,深獲年輕人的心。

 

生日時,顧約翰總收到青少年獻上的感動祝福,感謝他「給了一份父親的愛」。訪談當日,顧約翰的桌上有一盒外地寄來的甜點,正是來自過去牧養的青少年送上。身在異地的對方,始終視「台南晨光教會」為自己的家。

 

在顧約翰的牧養下,曾有家庭破碎的青少,如今成為神國精兵,並委身參與服事;也曾有隔代教養的青少,現已為敬拜團一員,有著美好生命;不少缺乏家庭支持的孩子,在顧約翰如父親的關懷下,長大、成熟。

 

「我可以幫忙人開啟一扇門。」顧約翰認為,自己如天父花園的「園丁」,盼建立教會成為一個好的平台,且妥善保護它。若有人想控制或傷害教會,他會嚴格維護,若看見一些美好事萌芽,他就推其一把。

 

「很多事,就是為了團體來發生,不是為了我個人。」他分享。

  • news-details
  • 教會對牧者展現寶貴信任,顧約翰分享,自己因「不善中文,很需要幫忙」,此軟弱反而帶來「融合」,與會友關係緊密。該教會氣氛自由、親切,相當重視「彼此尊重學習」的文化,強調在神的話語裡,建立屬靈家人的關係。(圖 / 台南晨光基督教會 臉書)
  • 影片內容為顧約翰分享德國家庭的點點滴滴,並透過新書《以豐盛為名》予以勉勵。(攝影、剪輯 / 記者辛毓珊)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