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神給她一個恩典,雖然還是會痛,但知道了上帝在那裡,痛苦不會勝過上帝的恩典。」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劉俠的大弟劉侃,身兼伊甸監察人及勝利之家院長,在該會創立40周年之際舉辦的第三場「雙福事奉線上論壇」上談到,姊姊劉俠直至離世,疾病從未消失,類風濕性關節炎每次只要痛起來,全身關節都如針扎一樣疼,且在當時,尚未有可治療的類固醇、特效藥,但她仍繼續「相信上帝」。
原本無法接納病痛與自己的劉俠,因著信仰而明白,恩典與祝福是從神而來,選擇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事物後,也渴望將神賜予的美好,帶給與其有同樣境遇的人們,於是成立了「伊甸基金會」。
更重要的是,因深信上帝創造每人都是獨一無二、有其目的性,並非有任何瑕疵或缺損,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鍾彥彬表示,伊甸以「職業訓練」起家。
「我們不是要養他們,而是訓練他們,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活出人的尊嚴與價值,向社會證明,他們同樣可以活得頂天立地、坦然自得,和他人沒有差別。」
—劉俠女士
「以基督為中心」的精神,成了伊甸的精神,各方面無不定睛於十架,並期望做到「服侍善工」。劉侃說,耶穌以僕人身分,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服侍人,為人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份核心價值、上帝的恩典,成了該會的源頭。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4節
此次論壇,為首次所有講員採全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實為挑戰。圖為主持人蔡妙瑛牧師(左上)及主要講員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鍾彥彬(左下)、伊甸基金會監察人劉侃、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董事長林忠雄牧師、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右上起1至3)。(圖/伊甸雙倍祝福 YT截圖)
「服侍善工」:把「神的國」帶到世上
什麼是「服侍善工」?劉侃解釋,「服侍善工」由希臘文「Diakonia」而來,指教會對整體人類的關懷、指耶穌的事工,表「福音的行動版」。
而「服侍」與「服事」不同,「服侍」是從下到上的行動,「服事」則為有對價的服務。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可以做很多善工、善事,但「服侍善工」的重點在於,如何將「神的國」帶到地上,使人在善工裡得嚐「天恩滋味」。
劉侃認為,今天基督徒有能力把「神的國」縮影到世上,使身邊人能感受到平安喜樂、苦難中的忍受、人長久的耐心與愛心等,這並非受苦,雖在外人看來是如此,但在基督徒心中卻甘之如飴,享受神的恩典。
所以重點不在於外在所見、所做,而是一人信主後,由內而發的信仰反射,以致發出「基督徒的信仰關懷與信仰責任」。
鍾彥彬表示,因著神看待每人都是有尊嚴、價值,不應被獨立出來,且有選擇自由,縱然人有選錯時,上帝也不曾放棄我們,因而,鍾彥彬盼望任何人,包括所服務的對象,都享有權利,可與整個社會、環境融合一起,並有選擇的自由。
如之前有位服務對象需坐輪椅,行動非常不便,卻因著此核心理念的帶領,使其不看缺陷,而注重神造內心的渴望,以致重新認識自己,知道生命有更多可為的事。
後續,對方回台北求學,從事資訊業,甚至自己成立資訊公司,並進而協助鍾彥彬的其他服務對象,使用電腦、與外界溝通。
禱告,是延續愛的關鍵
基督教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董事長—林忠雄牧師思想,德蕾莎修女如何能把「服侍善工」做到如此深入,並持續有如此多的愛與力量?
林忠雄指出,在德蕾莎修女的自傳上提到,她早上都會花很長時間禱告,在付出時,就像與神同工,並且,做在最小的人們身上時,如同看見耶穌的化身,以此做在耶穌身上。
因此,「服侍善工」的關鍵,是來自於上帝。「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林忠雄進一步引以賽亞書42章1節表示,神將聖靈賜給耶穌,耶穌是靠聖靈能力來服侍人,並時常禱告。
「禱告,讓神的愛更多激勵、澆灌;在服侍時有神的同在、幫助,服侍起來就很喜樂,(這)是服侍的動力。」
圖上為伊甸基金會的使命,圖下為其推動的「雙福文化」核心價值。(圖/伊甸雙倍祝福 YT截圖)
如好撒馬利亞人,實踐神的愛
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於埔里基督教醫院投身山地醫療,約有65年,回憶起近幾年基金會所做的「服侍善工」、「行動的福音」時,他說,服侍善工就是「主工人的回應」,是神定義要成就的善工,並要有人順服回應去服侍,是始於「主」,終於「與神同工」。
同時,李希昌以近年該會面臨的轉變舉例,在仁愛鄉合作村有個小屋,住著一位88歲阿嬤,從埔里開往山上,要1個半小時車程,那裡位居海拔1,500公尺,前幾年冬天非常冷,小屋常灌風,屋裡堆滿許多雜物及破衣服,用來取暖。
之後,團隊開始透過如居家、送餐方式服務阿嬤,1至3年來都是如此行,卻突然驚覺,好像少了什麼,阿嬤的日子仍如常地過。
於是,團隊進一步思想,可以再為阿嬤做些什麼?不只是做到世界以為的福利服務,而是於後續開始投入「服侍修繕」,將其屋子破洞補起、增浴室空間,使居服員有地方協助阿嬤洗澡,必裝上電熱水器,使冬天隨時有熱水,以及幫助把雜物清乾淨,整理出較舒適的居住空間。
如同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撒馬利亞人動了慈心,不只用油和酒等專業方式,處理好路人的傷口,更進一步將對方送到旅社予以照顧,第二天再拿兩錢銀子來,最後還答應持續參與傷者的療養、恢復工作。
李希昌強調,正如上帝給予的重要提醒,除專業服務、食衣住行外,我們願不願意為了把一個人完全帶到神面前,持續努力,多走一里路?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路加福音10:33-35
伊甸基金會第三場雙福論壇「真愛智造──基督教NGO服侍善工的策略與實踐」線上完整直播。(影片來源/伊甸雙倍祝福 YT)
【相關閱讀】
一生受病痛所苦,成沒有講壇的傳道人! 劉俠:願我救主,成每人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