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繁星教會主任牧師陳建宏以「世界不只是孤單星球」為題,分享信息。(圖/繁星教會臉書)

儘管朋友眾多、身旁有許多人陪伴,你是否仍感到孤單?「孤獨感」似乎是現今社會的心靈殺手,它會使你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凡事都提不起勁,更會讓你遠離神。研究指出,孤單對健康的危害,與每日抽15根菸相差無幾!

 

「當孤單臨到生命,便是考驗自己平時跟神關係的時候。陳建宏牧師分享聖經中3個克服孤寂感、一個真實的奧卡族宣教見證,盼幫助我們破除撒但的謊言與試探,活出得勝新生命!

  • news-details
  • 年長者的孤單指數比年輕人低且平穩。(圖/繁星教會臉書)

年輕人比年長者,更容易被孤單困擾

繁星教會主任牧師陳建宏,分享信息「世界不只是孤單星球」。首先他分享信仰的價值核心,若用一個字代表,就是「愛」,兩個字而言,便是「關係」,但這兩者是最容易使人生產生糾結的,許多酸甜苦辣都因「愛」和「關係」而起。

 

國外有許多研究「關係」的學術網站,他在查詢、瀏覽數據時,網頁旁出現非常多關於孤單的廣告,上面大致寫著:「疫情不知道做什麼嗎?可以加入我們運動或讀書俱樂部」,看到這類廣告讓陳建宏感到驚訝,深入調查後才發現過去2年疫情,「孤單」躍身為重要議題,且許多人深受困擾。

 

感到孤單並非是丟臉之事,聖經中大衛常藉著詩句宣洩孤苦心情,甚至大方承認自己感到孤單,詩篇25:16,「求你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他在寫詩篇25章時,正被兒子押沙龍追殺,感到非常孤獨困苦,因而求告耶和華,求神將自己從痛苦中釋放。

 

事實上,我們並非只在獨處時才會感到孤單,有些人在婚姻、繁忙的工作中,也會感到孤單。有調查詢問:「在疫情當中,是否比疫情前更感到孤單?」超過66.8℅民眾認同有這種感覺,且進一步比較發現,社交能力較強的年輕人,比起年長者更容易感到孤單。

 

此外,孤單會影響職場表現,在工作壓力下,男性(32℅)比女性(23℅)更容易感到被同事拋棄。那些感受到孤單的員工,其職場上的敬業度、生產力、工作留任率較低,且無論遠端、實體工作,都有超過半數工作者表示「總是或有時感到孤單」。

 

不僅如此,孤單與健康也息息相關,英國在2016年的調查顯示,社交關係較差的個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9℅,中風風險增加32℅;2010年英國調查發現,孤單和孤立對健康的影響,與肥胖、酗酒,或每天抽15根香菸相似,孤單比不鍛鍊身體更有害健康!

 

因持續陷入孤單心態的人,會經常從事使自己暫時舒緩、麻木孤獨感的行為或物質,久而久之就會上癮,常見的成癮包括酒精、毒品、菸草、飲食、運動、上網、媒體、性、購物和工作狂等。

 

因此,當我們看到自己或家人出現以上成癮行為時,不只是有外顯行為的問題,我們還要禱告求主驅趕背後「孤單的靈」,破除孤單對我們生命的控制。

  • news-details
  • 孤單是心理狀態,即使在人群中也會感到孤寂。(圖/Shutterstock)

為什麼會感到孤單?

孤單是種心理狀態,無論在人群中、家庭、職場,或獨處時都有可能感到孤獨。重點不在所處的物理空間與人數多寡,而是那些感到孤單的人,其在心理上的自我孤立感。

 

世上無一感覺比孤獨更難受,自己彷彿在世上是孤單的人,也沒有任何人了解我們,甚至是不被人接受,孤單之人具以下5種特徵:

1.經常感到無聊、過度疲勞感。

2.常感到無助、情緒低落和受到威脅。

3.睡眠品質不好。

4.不想出去活動或運動。

5.無法控制的癮、衝動。

 

產生孤單感時,會覺得自己沒有真正的朋友,無人關心或在乎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事情,亦沒有人會顧念我們是生還是死,甚至為我們流淚。

 

這就是撒但最大的謊言與試探!為要毀壞我們人生,否認耶穌在十架上犧牲的愛,以及成為神兒女的榮耀身分,使我們與屬靈家人、親友分離,進入更孤立狀態,讓生命更容易被撒但操弄。

 

陳建宏表示,有一位曾陷入抑鬱的親人,他站在安全島附近等紅綠燈時,突然一個聲音告訴他,「既然這麼痛苦、不幸福,當車子開來就跳下去,痛苦就結束了!」正感到痛苦時,他呼喊:「主阿!救我!」馬上就清醒過來。可見撒但透過孤單及背後的恐懼操弄我們,但孤單卻是每個人的必要課題。

  • news-details
  • 孤單是每個人在不同生命時期,都會碰到的課題。(圖/Shutterstock)

孤單是每個人的重要功課

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不時經歷孤單,許多門徒、使徒也不例外,比如:耶穌在曠野禁食40天、摩西在曠野行走40年、約瑟被關到監牢裡,但我們可以學習「感到孤獨,卻不至孤單」。

 

耶穌接受試探後得勝有餘,是榮耀的得勝者,因此成就一切救恩,使我們可以倚靠祂勝過孤單,這也是最大的確據,我們與耶穌一同得勝。然而,卻常忘記對孤單感的正確反應——轉向上帝,特別是在面對壓力,或在試探的環境中。

 

上帝渴望與我們建立關係,更希望每位孩子回到祂的愛裡、屬靈家中,祂理解我們彼此相愛和團契的必要性,因此聖經中常可以看到肢體彼此相顧的提醒,若我們因軟弱或偏行己路,導致缺乏與屬靈家人擁有合神心意的連結,就容易感到孤單與空虛。

 

當孤單悄然臨到身上,首先要轉向上帝,祂是我們在過渡時期的安慰,上帝也可能會利用這段時間塑造品格、強化力量,耶穌在曠野中不被擊倒,反而越來越有力量,足見神透過孤單,操練我們的生命

 

大衛辛苦撫育孩子長大,沒想到兒子押沙龍長大後追趕自己,被迫逃離城裡,離開住處與家人,在孤單、受苦之時,他對上帝發出真誠的呼求,懇求憐憫和上帝的介入。

 

詩篇25:16、21,「求你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求你保護我的性命,搭救我,使我不致羞愧,因為我投靠你。」大衛唯一的盼望在上帝身上,如同上帝幫助他免於掃羅王的追殺一樣,上帝是唯一大能的幫助者,拯救大衛脫離網羅與死亡。

 

不管在職場、家庭、婚姻中,都可能會遇到「孤單」的狀態,因此學習抵擋孤單的力量很重要,而首要關鍵就是跟神連結,如此一來,無論遭遇何種處境,都可以輕鬆得勝!

  • news-details
  • 在孤單時仰望上帝,能幫助我們遠離自我孤立的心態。(圖/Shutterstock)

聖經教我們在孤單中得勝的3要點

1.與上帝和好連結

我們可能在全天候被人群圍繞的狀況下,仍感到孤單,但只要願意仰望上帝,去感受和認識祂的愛,總是能找到祂,且幫助我們遠離受傷委屈的情緒,與自我孤立的心態。

 

以弗所書2:14-15,「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孤單的人會自我孤立,覺得周邊都是牆,甚至覺得自己跟神中間也有道牆。

 

耶穌醫治我們最大的方式,就是藉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把聖所到至聖所的厚牆拆毀,成為我們通往神的橋樑。在我們與上帝連結的瞬間,祂的愛和力量會重新進入我們的生命,使孤立感全然消失。

 

約翰福音15:5,「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我們一離開耶穌這顆葡萄樹,就無法結果子,只能靠微小的力量拼搏。

 

約翰福音15:11,「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與神連結才能喜樂,如小兒子願意找父親時,立即被醫治、恢復榮耀身分,成為被神愛的孩子,反而生活在大家族裡的大兒子,卻因自我孤立,斷了枝子跟葡萄樹的連結,因此要1)與神關係和好、2)常常尋求祂(在祂裡面)、3)在鍛鍊中得力

 

有時孤單是環境使然,以弗所書3:1,「因此,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替你們祈禱」,保羅被關入監獄時無法參加小組、講道,但禱告的火力卻非常強大,當孤單臨到生命,便是考驗自己平時跟神關係的時候,保羅不僅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為不同教會禱告。

 

2.與主內家人合一團契

木柴很多時,火就會越發旺盛,因此平時須保持團契生活。

 

1)相愛合一

約翰福音17:19-21,「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耶穌不但為被神拯救的我們禱告,也為那些因聽到我們分享的福音而信耶穌的人祈求,而祈求的目的是要我們合一。

 

合一的相反是「分離」,孤單的心態亦是自我孤立,跟人、上帝分離,因此耶穌如此說,是要避免我們進入孤單心態。

 

傳道書4:12,「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肢體合一就有力量、喜樂

 

2)一起服事

若要合一,一同服事是很好的操練方法,希伯來書10:24-25a,「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

  • news-details
  • 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在苦難、孤單狀態中,以禱告呼求上帝取代抱怨。(圖/繁星教會臉書)

3.傳好消息連結眾人

與神連結後就能連結肢體,接著連結未信主的朋友,並且樂意給予。孤單會因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變得更加沉重,然而,走出去幫助別人、關心身邊家人的狀態、為他人禱告,或接受屬靈家人的連結,人們會被你微笑擁抱、擁有積極的態度而吸引。

 

羅馬書10:14-15,「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神特別尊榮那些傳福音的人,因他們不只想到自己的需要,而是看到、想到神的心意,那時他們的生命反而會更有力量。我們要成為一個「有目標」的人,這個目標並非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是為了完成大誡命、大使命。

 

這也是神建造教會的最大功能與目的,讓我們可以在愛裡多結果子,把福音傳出去後,又看到更多福音的見證,喜樂就會越來越加倍。

 

講道尾聲,陳建宏分享宣教士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的故事,進一步舉例。1926年,伊莉莎白生於布魯塞爾的一個傳教士家庭,她夢想成為聖經翻譯者,後來就讀了惠頓學院 (Wheaton College),遇見配偶吉姆.艾略(Jim Elliot)。

 

他們擁有共同的宣教呼召,因此兩人到厄瓜多爾宣教後,在當地結婚,於1955年生出他們的寶貝女兒。

 

傳福音時他們發現,亞馬遜部落深處有奧卡族(Aucas),現被稱為瓦達尼人(Waodani),當時聽聞奧卡族很封閉、兇悍,但他們盼望拯救不認識神的族群,因此宣教團隊決定駕駛水上飛機去接觸他們。沒想到1956年1月,五個年輕宣教士著陸不久後,都被奧卡族人殺害,伊莉莎白的先生也失去性命,此消息震撼美國教會界。

 

伊莉莎白可以抱怨一切事情,為何服事上帝,卻淪落到這個地步?但她沒有抱怨,反而更多禱告、連結神,上帝在當中親自安慰、建造她。一日禱告完後,她決定帶著3歲孩子、被害飛行員的妹妹,回到該處鄰近的部落作見證,與較合善的奧卡族學習他們的語言。

 

兩年後,伊莉莎白受到許多奧卡族婦女的接納,加上其奧卡族語較成熟後,她決定回到當初殺害先生的奧卡族那裡,全球宣教界都屏住呼吸,不斷為她們禱告,後來當地族人納悶她們怎麼敢回來,並被其見證感動、接受福音,當地因而興起許多屬靈領袖,最後成為牧者。

 

伊莉莎白曾寫過一本書,叫《通往孤單之路》(The Path of Loneliness),雖然這是孤單的路,卻是找到神為自己預備的命定之路,她思念也捨不得先生,但從未後悔和先生踏上宣教之路。她曾回憶道,吉姆在出發前表示,自己從不為選擇後悔,因這是神喜歡做的,因此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得無數不認識神的的靈魂。

 

她知道,先生是這樣對神有信心的人,因此也以行動回應上帝,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基督徒女性之一,2015年才回天家,享壽88歲。

 

她既非財團,也沒有顯赫的職位,但其愛上帝的心卻改變了整個世界,「找到與神相遇的曠野之路,也許是孤獨之路,可是當你生命有力量時,就是改變世界之路!」伊莉莎白將孤獨化為力量,用一生活出所傳揚的道。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