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今日報專訪楊實秋,談及生命中特別的苦境和使命。(圖/記者張嘉慧)

昨(19)日為國際父親節,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於社群媒體分享10張感人照片,顯露無情戰火下,父母與孩子的悲歡離合,並寫道:「做父親是一大責任,也是一大幸福。這是力量、智慧,是勇往直前絕不放棄的動力。」

 

全世界,正不斷寫下許多不為人知、交織淚水,卻充滿生命力的故事。對你來說,最撥動心絃的畫面又是什麼呢?

 

身為一名父親,對楊實秋而言,他將自己見過「最美的畫面」,化成了從政的使命;如同天父的眼光,做在那最不被人看見、最小的孩子身上...

「我不要為了選舉去信上帝」

民國87年當選,為使命而受洗

以前楊實秋的父親常說,人生有三大不幸:1.老年喪子,2.中年喪偶,3.少年得志。楊實秋,成為了第3種。

 

「我算少年得志,我當選議員時,是全台北市最年輕的議員,」那是33年前,他30歲,好不風光。但,83年那一屆落選時,即體會到何謂「少年得志大不幸」。

 

楊實秋的太太於美國念書時信主,兩人80年結婚,83年楊實秋開始成為慕道友。

 

我不要為了選舉去信上帝。」談及當時去到教會的心態,楊實秋認為,不能為了「自己的私事」懇求主。「那時候覺得,為了當選跟上帝祈求,好像太現實了。」

 

於是,他許下了「不為自己」的一個心願:如果能夠當選議員,希望做一件事,就是結合政府力量,幫助「乘風少年學園」(教會「中輟生」事工)的推動。

 

第八屆台北市議會議員選舉,他當選了;距離上一次落選,時隔9年,楊實秋記得很清楚,民國87年的12月5日,那一天他當選、兒子出生,「我跟神說要受洗。」

 

那一天,他40歲。12月25日,楊實秋就職議員,當天由朱台深牧師為其施洗,成為傳統信仰家中的第一位基督徒。

 

之後,他實現承諾,開始和市政府爭取預算,投注資源於「乘風少年學園」的興辦;教會結合公部門力量,將乘風做出極美果效與口碑。

 

民國91年參選連任,楊實秋又給了自己一個使命:如果當選,想在議會成立團契。順利連任的他,於92年起成立團契,有多位跨黨派基督徒和慕道友固定參與。

  • news-details
  • 40歲信主、信主至今24年的楊實秋,現在已學會,大事小事都可以向上帝祈求,「祂認為是對的,就會幫你完成。」(圖 / 楊實秋 臉書)

「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永遠不會站在頒獎台」

民國95年連任,為愛辦信望愛獎學金

想一想,從小到大,我們身邊常站上頒獎台的同儕,似乎總是成績表現最好的那些人?從學校到媒體,多是洋溢此表揚風氣。

 

在楊實秋那個年代,更是如此。「以往年代,最好的學生叫建中北一女、台清交大、出國留學,可是,真正留在台灣的,可能是那些功課很普通的人。」

 

楊實秋看見,教育強調德智體群美,德放在最前面,可是,市長獎永遠是全班第一名的那個人,而功課最好的學生,不見得留在台灣,反倒,與台灣長相左右的,並非功課最優異者。

 

我們應該為他們設立獎學金—以品行優良作為判斷標準。

 

這樣的想法,來自一次衝擊內心的「最美畫面」。

 

有次他與太太,在路上看到一位騎著車、年約40多歲、做回收的婦人,後頭跟著兩個小孩,看似介於10歲~13歲之間。那是在中午時間,母親和小孩共享便當,小孩吃得很開心,一點也不覺尷尬。

「我心裡就在想,這兩個小孩功課不見得會好,他們無法參加安親班,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才是值得鼓勵的。

 

如果是我,幫我爸媽拿著垃圾,我會覺得尷尬,但這兩個孩子竟然很愉快,很享受幫他母親的快樂。我就想,哇,今天的教育對於這樣的孩子,有給予尊重嗎?

 

他們永遠不會得市長獎,他們可能考不上建中北一女、台清交,他在這個社會上,永遠不會站在頒獎台,因為,他不是傳統教育中所謂的好學生,可是在我的眼裡,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好學生。

這一幕,讓楊實秋夫婦著實感動,他也在質詢時,將此故事分享出來。

 

於是,民國95年,再度連任的他,又心生一使命:辦信望愛獎學金

 

他和吳清基(時任台北市教育局局長,曾任教育部部長,現任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之)交談,公部門應該要辦一項獎學金,專門針對這樣的孩子,上台頒獎讓大家看到的,不是那個100分的;而是,可能是小兒麻痺的孩子,他幫忙母親在菜市場賣菜;可能是家中貧窮的孩子,他幫忙中風父親擦身體...等等。

 

「我說我希望,我們能從這個角度來出發(辦獎學金)。」

  • news-details
  • 楊實秋會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孩童。圖為響應家扶基金會關注受虐兒的照片。(圖 / 楊實秋 臉書)

那一屆當選議員後,楊實秋向民間團體募了50萬,自掏腰包50萬,捐給教育局100萬,開辦第一屆信望愛獎學金,當時有馬英九、吳清基及基督教牧師共襄盛舉頒獎。

 

有人叫楊實秋也參與頒獎,但他說:「我不去,我辦這個不是為了選票,這是我認為,主讓我當選,我要做的事情。

 

他記憶猶新,當時在萬華一間國中的升旗台上頒獎,其中一名小兒麻痺學生,不要別人為其代領,而是堅持自己走上頒獎台,這一幕,令頒獎牧師看了相當感動

 

藉此,楊實秋也盼使社會眾人看見,頒獎台上的人,不是總是拿市長獎的學生,而是那些功課比較辛苦、卻有著美好品行的孩子,將來,他們就是社會上最重要的螺絲釘,例如:開計程車、或清潔隊員...等等,是這個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人才。

 

事實上,辦此獎學金並不容易,甚至可以說不討喜,對師長而言是額外負擔,但讓楊實秋願意堅持,也認為值得投入的原因在於:「那時我跟主講,我希望信望愛獎學金,可以讓那些真正有愛的孩子,他(們)才是我認為更值得表揚的一群。

 

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以賽亞書49:15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1-12

 

「我常說,上帝對我很公平,選了10次(議員),從28歲選到58歲,當選5次,落選5次。」40歲信主、信主至今24年的楊實秋,現在已學會,大事小事都可以向上帝祈求,「祂認為是對的,就會幫你完成。

 

而與天父共築的夢想,不止於此,還包括「天行者」孩童的事工。

 

這一顆為父心腸,來自身邊也有亞斯伯格症和過動症的孩子;這一顆震撼彈,炸出了一條有苦難言的苦徑,卻也炸出另一條更為寬廣、不為自己的使命大道,讓楊實秋至今仍奔走在這條未見終點的愛的旅程

(編按: 天行者,對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妥瑞氏症、及過動症孩子的統稱)

 

未完待續~

 

  • 楊實秋見證聽訪問。(採訪、剪輯 / 記者張嘉慧)

【小知識】原來國際父親節和基督徒有關

1909年,美國華盛頓州一位杜德夫人(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在參加完母親節教會的禮拜後,突然有個念頭:「為何不能有父親節?」於是隔年發起推動父親節的運動,獲許多教會支持。

 

杜德夫人於13歲那年,母親因生產時不幸去世,留下6名子女,父親威廉‧史馬特不再娶,父兼母職養育6名兒女。1909年父親過世後,杜德夫人於母親節感恩禮拜後,與教會牧師分享,希望有一個特別日子,向父親致敬,並藉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父親,於是提出設立父親節的建議。

 

同時,也寫信向市長與州政府提議,在杜德夫人奔走努力下,華盛頓州於1910年6月19日,舉行全世界第一次的父親節聚會。直至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簽署文件,將每年6月的第3個星期日,定為美國的父親節,成為永久性國定紀念日,並逐漸受世界各國認可及跟進。

 

願我們也一起想想,自己可以為這個世界付出什麼!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