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困境」、「患難」的背後,其實就是「神的祝福」。(圖 / shutterstock)

基督徒有時會將自己的「困境」當成是「患難」,而會對神說:「神啊,祢把這患難挪開!」但神的真心話是:「抱歉,這個患難是不能挪開的,因它就是我未來要給你的祝福,一挪開,你未來的祝福就沒了……

台南佳音教會魏慶芳牧師,於主日講道〈進入安息〉信息中提到,「患難」就是神所安排在未來要給我們的祝福,但這個禮物,往往都要等到未來,才能體會其中的祝福是什麼。

 

你還在「耶穌已經完成的事情上」敲打補修嗎? 

有個基督徒,正為著沒辦法將福音傳給住在隔壁的木匠,而不斷禱告。有一天,一個小偷來到他家,正當準備要翹開門時,卻發現屋裡好似有動靜;因不想空手而回,他雖沒有進屋偷竊,但卻隨性的把「門」偷走了。

 

第二天,基督徒發現門沒了,就報警。隨後,他就請隔壁的那位木匠,重新訂製一扇新門。木匠買了上好的木材,搭配其完美的木作技術,趕在當日下午就順利完成了。

 

正當要安裝門片時,基督徒對木匠說:「這門不夠好。」木匠回答:「我的木工技術已經是村裡最好的了,還是,你有其他的想法與建議?」

 

基督徒說:「你到店裡拿鐵鎚跟一些釘子來給我。」拿到工具之後,他就開始在門片上隨意敲來敲去、釘來釘去;當整個門被補修的亂七八糟,他才滿意的說:「做好了,這才是最好的門。」

 

木匠看得一頭霧水,心想這基督徒莫不是被偷怕了,所以頭腦壞掉了。木匠滿臉疑惑,基督徒卻笑著問他:「你覺得,我做的這個門,可好?」木匠答:「你做的這些,根本是多此一舉,越釘越糟糕!

 

基督徒卻指出:「對啊!這就像是,耶穌為你被釘在十字架已經完成的工作,但你卻想要在其上繼續敲打補修,兩者其實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實際上,你真的覺得,能夠在祂完成的工作上,繼續改造或改良嗎?

 

木匠思考之後說:「我再怎麼做,也不可能至善至美,因神已經完成祂的工作了。

 

從此故事中,值得省思的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已經為人完成救贖了,你相信嗎?若相信,既然耶穌已經復活了,那我們還需做什麼,才覺得救贖完成了呢?

 

你是否想過,其生命是否也像這木匠一樣,總思量自己的生命「夠不夠」、「純不純全」、「有沒有達標」?其實,神說:「不,我已經為你釘在十字架上了,並且復活勝過陰間權柄了,你只要進來與我一同安息就好。

要如何進入「神的安息」

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 神歇了他的工一樣。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希伯來書4:10-11

 

這經文所說的,正是福音最大的「好消息」與「真諦」,基督徒真的要知道該如何進入「神的安息」裡面。

 

「安息」所指的不是禮拜天的「安息日」,因那只是分別出來記念神的日子。真正的「安息」,是我們每天都要「進入安息」

 

聖經中提到,耶和華用了六天來創造天地,在第七天「安息」。由此看來,神在完成創造大作之後的隔天,並非是「馬上再去努力工作」,而是「休息放假一天」,並且把這一天定為「聖日」,是為「安息」。

 

更進一步來看,神在第六天創造了人,隨後就進入安息;可見,神「創造人」最大的心意顯然是「與祂一同安息」,也就是祂要人「歇了自己的工作」。

 

「歇了」就是「完全交託了」,也是「工作非常完美不需要再修補了」。所以,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該自問:「你現在,已歇了自己的工作了嗎?實際上,我們常會覺得「歇了」,但卻其實「沒有歇」;明明以前已做完的工作,卻偏偏還想要繼續去敲敲打打來修補。

 

安息的三個概念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給第七日,定為日;因為在這日, 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世記2:1-3

 

此經文中,針對「安息的概念」有三個特別的關鍵:

(1)」是為「工作已完成」,因此不用再做前面的工作,而既工作已完成,那就不需要再繼續敲敲打打了。

(2)」是屬於「分別出來歸給神的」,也有「跟神對齊」之意。

(3)」說明這日子是一個「大蒙祝福」、「按造神的創造去敬拜神」、「享受神」的日子,這叫作「福份」,因神與我們同在。

 

綜合這三點,也可以說是:我們歇了自己的工作,然後將自己分別出來,在當中享受神一切的創造。可惜的是,自從「罪」入了世界以後,就變得大不一樣了!

  • news-details
  • 守安息日,是分別出來記念神的,不是真正的「安息」。(圖 / shutterstock)

從「歇了自己的工」來看安息

「歇了自己的工」,是停止反抗神」這種徒勞無功的活動,好把自己完全停下來,全然的去倚靠神,讓神來做、來醫治、來帶領;因我們的工作,不可能做得比神更好、更完善。然而,人卻往往讓自己陷入矛盾、反抗裡面,以至於總是勞苦愁煩。

 

只要神肯,瞎眼能看見、瘸腿能行走;對神來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因神所創造的工作是完美的。但人卻常常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做「神的工作」,不喜歡交託與放下自己的工作。

 

當神指出:「孩子,你為什麼不把『你的主權』交給我,你做不到的讓我來做?我希望,你能進入『我的安息』與『倚靠我』,呼求我來為你做。」這時,我們常對神說:「主啊,祢來做。」

 

然後,我們往往會在禱告後,又去對神說:「主啊,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做看看。」說實話,神真正想說的是:「你要做?好啊!但是,你做的會比我好嗎?孩子,或許現在的環境沒有改變,不過,藉此去學習你對我的信心與對我的仰望與交托吧!

 

從「神的工作角度」來看安息

魏慶芳分析,基督徒有時會將自己的「困境」當成是「患難」,而會對神說:「神啊,祢把這個患難挪開!」然在幾年後,又去問神:「主啊,祢的祝福在哪裡?」神只能說:「抱歉,那個患難就是未來的祝福,一旦將它挪開後,那你未來的祝福也就沒有了。

 

神的工作」其奧秘之處在於,「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

 

一件事情,在當下看來也許是患難,但從中我們卻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在生命的無盡裡,我們要看的是「未來」而非「現在」,因未來有更大的盼望與作為在那裡。

 

若眼目只看眼前就哀聲嘆息,那不妨試著去想想看未來,也許是2年或10年後,神站在那裡;當你回頭見到祂之時,定能了然一切,明白了神的祝福與同在。

 

在這樣的歷程中,當我們真知道「神又真又活」且「神與我同在」,那我們的心定能常常是安息的即便這世界要攪動我們,使人不能安息,想竊取人的平安,但神說:「我要給你平安,因我『永不搖動的耶和華』,是你的盾牌,是你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當你覺得失控時,不要害怕,把你覺得會失控的事交給我。

  • news-details
  • 「安息」是要「竭力」去進入的。(圖 / shutterstock)

「竭力」進入安息

「竭力」表示要進去是很不容易的,且還需要是盡力的去做。若我們不能夠盡力的全心竭力進入安息裡面,就會很容易淪為「不信從的人」。

 

魏慶芳指出:「我鼓勵你,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心思意念,不要成為那不信從的人,而導致安息無法鄰近你的生命。神配得讚美,你要隨時去讚美神,更要相信神必不誤時。你應該學習,全然去倚靠神;若你生命裡面的哪一樣東西,使你無法進入安息,那就學習把那樣東西給丟掉。當然,你或許會不捨,但安息卻是比你所在意的那件東西更為重要的。

 

進入安息的兩大關鍵:

(一)歸回

在以賽亞書第30章15節中,以賽亞提到「耶和華如此說」;也就是,這是神說的,而既是祂所說的,那就一定算數,是有打包票的。

 

神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這指出,神要我們進入安息,回到祂的面前,然後學習安靜倚靠,使自己能有智慧;這樣,我們所做的事,就盡都亨通順利。

 

請先思考,你是否會常常沒有「先進入安息」,而是「先工作」?並且,在工作完之後,又想請神幫你簽章,去讓一切都能亨通順利?

 

其實,上述的這些問題都是人的常態。但神真正的心意,是要人先「進入安息」或「歸回安息」

 

(二)學習「耶穌的樣式」

馬太福音第11章28-29節中,耶穌說到兩種安息。其一,「得救的安息」是「與神和好的安息」;其二,「得勝的安息」是「內裡的安息」。

 

(1)學習「得救的安息」

第28節,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講的是「得救的安息」;也就是,當人帶著勞苦重擔到耶穌那裡去的時候,就會「得救恩」、「得安息」。

 

不難發現,很多現代人的嘴裡說:「我好忙、好累,好想休息喔~」但當他真正可以休息時,卻又反而「顯得恐慌」與「很恐懼沒事做」。

 

實際上,現在的文明人,「不做什麼」比「要做什麼」還要更害怕!放連假,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反認為,還不如去工作或跟朋友聊聊。在生活上,更是沒有聚焦的重點,打開電視也沒在看電視,看著手機其實也根本沒有真的是在看什麼。

 

這種「假日恐慌症」的文明病,是一種生命中「勞碌命的咒詛」。基督徒一定要奉耶穌的名,去砍斷這咒詛;因現在,你已經信主了,這詛咒已不能夠再轄制你了。

 

「活出安息」是每個基督徒都要學習的「屬靈生命功課」,需要學習「耶穌的柔和謙卑」、「負耶穌的軛」、「耶穌生命的樣式」。

 

我們應該要問自己,在生命裡面,我常常是要神讓步,還是自己願意讓步?大家好像都喜歡是別人讓步,但當遇到事情我們會讓步嗎?試問,當我們跟配偶、小孩、同事、教會同工吵架時,我們要誰先讓步?

 

值得省思的是,若無法在現實的環境裡去負那個軛,就不能「進入神的那個份與祂同揹」,那人就沒有辦法真正去「看見」與「安息」。

 

(2)學習「得勝的安息」

第29節,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這裡說的是「世上的安息」,是得勝後「內裡的安息」。

 

耶穌說:「負我的軛是容易的,因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是輕省的。實際上,雖負了軛之後,不可以走自己的方向,感覺像似沒有自由的;但這其實反而是「你會走對的路」,因你不會亂走了,而會按照主人的方法去做。這說明了,「負軛」不是「卑賤」而是「降服」,其心裡是柔和謙卑的。

 

當遇到問題時,若願意去學習負那個軛,就能看見「神的同在」,進而明白那位熬煉我們的神必不放棄我們,祂會負責到底的。

 

有此可見,學習負那個軛,雖當下來看可能是吃虧的,但吃虧就是佔便宜,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彷彿是,當你願意捨棄放下了,那有捨才有得。

 

學習「得勝的安息」其功課是耶穌的兩種樣式:

第一種樣式:虛己

聖經中提到,耶穌本有神的形象,但卻不以自己與神同等,反倒「虛己」。這說明了,是耶穌拋棄了自己的合法權利(獨生愛子的權利),他本跟神同等、同尊、同榮,但聖經卻形容祂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無佳形美容。

 

第二種樣式:取了奴僕的樣式

耶穌說:「我來是做『眾人的贖價』,是取了『奴僕的樣式』,我來『也不做王』。

 

太難理解了,耶穌使人復活,是為「神人」。但祂卻從沒有被人高抬過,唯一的一次是祂騎著驢進城來,這還是為了印證「神的話語」。

 

再來看看,耶穌每天天未亮就到曠野禱告,每次講道總是一個人服事3、5千人,忙到根本連飯都沒空吃,根本是把傳道的三年半當作一百年在活。這些都是因為,耶穌取了「僕人的樣式」;正如祂所說的,在上的要降為卑,在下的要升為高。

耶穌所示範的樣式,是放棄自己合法的權力,叫作「謙卑」;而在神面前願意「讓神來掌權」,這叫作「柔和、溫柔」。


魏慶芳強調:「安息就是,在你的工作上去尊主為大,凡事皆尋求神、倚靠神為第一順位,而不再用自己的方式與方法。在你我的生命裡面,都該去學習負那個軛,而不是每次都叫神挪走。

 

在負上軛之後要對神說:『主啊,我願意放下我自己的驕傲及想要的一切,願祢要的、祢需要的進入我的生命裡面。』這樣,你的心裡就必會得安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