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與自己和好」就能重新活出「不再拒絕自己」的新生命。(圖 / shutterstock)

當發現自己有「習慣性為自己或他人辯解」、「不願意與別人有心靈上的分享」、「從未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總要別人一直注意到自己」這些現象時,那就表示你可能因為曾經「被拒絕」,故而在情緒上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傷……

「華人文化」的特色與影響

蕭惠中牧師提到,「華人文化」無論是在人文風俗、生活方式、思想思維、道德觀、價值觀等都有其重要特色。

 

思維方面:華人的思想比較靈活,其思維中具有「中庸思想」,並非僅是絕對的對、錯之分。

道德觀念方面:華人是基於「儒釋道文化」建立的「複合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準則」。

價值觀方面:華人注重「集體利益」,認為「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

 

因此,從「華人文化」來看,華人孩子從小就被訓練要「長幼有序」、「彬彬有禮」。比方,家中長輩在宴客上總會把上等的美物,拿出來招待客人,因此當孩子眼巴巴的看著父母把他最想要的東西送給了別人時,他勢必也已記住了「父母『壓抑自己』與『成全別人』的性格

 

更進一步來看,因受到「男尊女卑」、「男性優於女性」這些傳統文化影響,使得「華人女性」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然而,她們因受到拒絕,導致許多女性也產生開始「拒絕別人」與「拒絕自己」等病態現象。

 

舉例來說,有位家庭環境不錯的望族老奶奶,她是個彬彬有禮的基督徒,無論是十一奉獻或去教堂做慈善,總是不落人後而美名在外。但真相往往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她媳婦在婚後發現,婆婆雖明面上是個「慈善的老奶奶」,但私底下竟是個「虎姑婆」。

 

老奶奶每餐都要求煮十菜一湯,還時常懷疑湯裡有人下毒;若遇到洗曬的衣服被風吹落地上,就會解讀成「故意要讓她穿髒衣服」。更嚴重的是,她除了會用錢去操控周圍的每一個人之外,還會成天都對周圍的人洗腦說:「你們都是笨蛋。」或說:「你們在社會上都是無用的蛀蟲。」

 

其實,造成老奶奶這種「病態行為」與「損人態度」的原因,正是因她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壓抑,導致其心中有太多的苦毒跟怨恨。

 

嚴格來說,她雖出身望族,但打從一出生就因著性別是為「女性」,而注定會被拒絕;實際上,她從沒有過一天是「真正的接納自己」,更從未曾「接納過任何人」。

  • news-details
  • 處理「被拒絕」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與自己和好」。(圖 / shutterstock)

什麼是「被拒絕」? 

「拒絕(Rejection)」的原意有兩種意思:其一,拋擲、丟棄之意;其二,攔阻成長過程,回到過去。

 

「被拒絕」通常是源由於,在人心裡面有不被需要、承認、接納的感覺;或是,這人不滿現況、悖逆,且因從未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以至於無法「給予愛」或「接受愛」。實際上,人往往因為「被拒絕」,而擔心、害怕再受傷,導致開始「拒絕自已」與「拒絕別人」。

 

人一但經歷「被拒絕」,將會影響到其「思想信念架構」與「人際關係」,導致他會變成不能享受「神預備的豐盛生命」。

  • news-details
  • 蕭惠中牧師。(圖 / 蕭惠中牧師 提供)

要如何處理「被拒絕」這件事?

蕭惠中分析,當一個人經歷「被拒絕」的狀況時,若想要從這傷害中走出來,「饒恕」跟「釋放情緒」是最重要的關鍵。她整理出,下列三個處理被拒絕的作法。

 

(1)與自己和好

這世界,也許是因為受到「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超乎大家所想像的,許多數內心其實都是「恨自己的」,也未曾「真正的接納過自己」。

 

實際上,大部分的人,都會恨自己無用、無能,或者認為自己這個做不好、那個也失敗;若要處理「恨自己」這問題,最重要的莫過於是「與自己和好」。

 

蕭惠中說明:「其實,想要『與自己和好』,就是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且以『上帝的眼光』來認識『自己不好的部分』。

 

在人的生命中,其實充滿了各樣的錯誤;唯有當你「認識」與「擁抱」這個錯誤時,「自我認同」這功能才會開始在裡面發動,進而讓自己心裡面的小女孩、小男孩,能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順利去成長。

 

(2)不只為他人而活,更要為自己而活

你可知,有許多人,不只是「沒有自己的」,更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憂鬱」!

 

嚴格來說,這些人早已「丟失了自己」。他們可能是,一輩子都在扮演孝順的兒女、完美的父母...等一卡車的角色。在這些人當中,有些人非常幹練,甚至是成功的企業家,但實際上卻也不認識「他自己是誰」。

 

每個人都需省思——當有一天,「你的功能性角色」被取代了,那你是否將會被其失落感、無助感給淹沒?因爲,非常可能到那時,你會認為自己已變得「毫無價值了」。

 

更重要的是,當你卸掉「一切責任」之後,你可還會知道「自己是誰」?是否還能找到「自己活著的目的」為何?或是,仍明白「自己的恩賜與疆界」到底在哪裡?

 

當一個人,活著的目的,全部都是『爲他人而活』,絲毫不是『為了自己』時,那他就會失去了自我。這種情況,也許不是因為『恨自己』,但卻是會讓『自己裡面的靈人』消失了!」蕭惠中分析。

 

(3)放下「功能性」的角色

實際上,有許多人是無法放下「自己的功能性角色」!

 

就這次的全球新冠疫情來說,在這期間,大家被整個大環境逼著需要去放下一些角色。而在這當中,對有些人來說,當他不再有以前的工作時,是否仍知道該怎麼去生活?這實在是一個極大的難題與考驗。

 

更有些人,因覺得自己有某些責任還未完成,又怎能配得享受休息;導致,他們的靈就不能安息,而會不斷去找事情來做。這時候,就算是眼前只有一根浮木,他也會緊抓著不放;因著他的靈不能安息,故而仇敵就能趁此機會要了他的命,或是使他深深陷入萬丈的網羅之中。

 

蕭惠中強調:「若要克服被拒絕的創傷,你就需要願意去面對問題、痛苦、恐懼。也就是說,你要去到神的面前,求神啟示『你內在傷害的根源』,謙卑的承認問題和需要醫治,並讓神來『掌管你的情緒』與『醫治你的傷痛』,也需要『領受神的愛與接納』而有能力去『選擇饒恕』。

 

唯有這樣,你才能破除家族性的咒詛、負面宣告、內在誓言,進而拆毀『不屬神的自我防衛機制』,去做到真正的『與自己和好』,進而活出得勝的生命。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