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9日晚上,耕莘文教院《漂流的旅人》分享講座,匯聚天主教徒及基督教徒共同與會。一同探討聖經視角下的外方人、移民與難民。(示意圖/Shutterstocks)

聖經中描述人類一代又一代的四處遷徙,有的被迫、有的自願,直至耶穌降生,祂一出生就是旅人,又在旅途中帶著門徒傳講福音...,21世紀面臨的全球人口流動的挑戰中,我們當如何以聖經視角看待移民、難民及未得之民?

由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主辦《漂流的旅人》分享講座,越裔美籍聖言會會士阮文清神父,是《漂流的旅人》作者,目前任職於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教授新約,講座分享會一開始,他本人特地在美國預錄開場引言短片,感謝天主恩賜這次美好又有意義的跨教派合作經驗。

 

藉此提醒動盪的世代中,尤其烏克蘭戰爭爆發仍不停息,全球傷亡及難民的數字持續升高,人類已面臨最大規模的流離失所,而移民危機波及全球時,基督徒該如何面對世代的危機徵兆呢?


他提到,基督徒們必須確實知道,並能以聖經的視角來看待,並抱持著開放及接納的心態,重視移工、難民與外方人的議題,藉彼此分享與省思,讓愛能夠照亮黑暗,給予希望。如同書中,他從聖經角度分享,自己的異鄉經驗,以及遇到異鄉人的體會。

  • news-details
  • 越裔美籍聖言會會士阮文清神父,是《漂流的旅人》作者,他提醒以聖經的視角來看待,接納並重視移工、難民與外方人。(圖/截自漂流的旅人講座直播影像)

移民是福傳的使者

伯利斯仁慈聖母傳教會修女,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執行祕書-韋薇修女,曾任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她致力於服務移工和新住民20多年,協助處理移工在各面法律上、勞雇關係上的難題、悲慘的處境,曾親自陪伴,解決社交生活難處,聆聽他們的心聲及盼望。

 

她以天主教社會倫理及社工專業角度去關注,竭力結合教會單位、社福機構和政府公部門人員,合作創造移民平台,捍衛人權。以23年豐富的移工服事經歷,藉由講座,帶大家用聖經的眼光,看待並回應移民或難民。


耶穌在地上的生活,本就是居無定所的人,從出生之始,羅馬下令清查戶口起,母親瑪利亞離鄉,帶著祂誕生於馬槽,再回到拿撒勒,從出生的日子就不安定。而當他開始盡職,更是如同遊民,以憐憫心腸,遊走各城各鄉,為人醫病、趕鬼並到處拯救罪人,

 

一如聖經記載,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8:20)

 

漂流的旅人》作者於書中提到,根據調查統計,全球移民的宗教背景大約49%是基督徒。人口流動的最大宗就是基督徒移民,最喜歡遷移至北美洲和歐洲。

 

如果每一位基督徒移民,帶著信仰飄揚過海,而天主(上帝)也真實陪著他們遷移,移民,就是推動福傳的大好機會。

 

對於福傳使者(宣教),開始於舊約聖經中的約納(約拿),搭船逃跑,不想前往當時敗壞的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天主(上帝)卻差派他前往,警告當地人要快快回改並遠離邪路,約拿雖一再逃跑,最後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服從天主的命令,而將「慈愛(希伯來文hesed)」的福音傳給外人。

 

然而,耶穌的門徒所領受的使命正是-「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將大好信息傳到地極。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馬太福音28:19)

 

到了新約聖經《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描述初代教會是在聖神指引和帶領之下,開啟移民與福傳的時代。使徒彼得(伯多祿),因著聖靈引導,將福音傳給了外方人(外邦)哥尼流,即使是「非自願」的移民,也能完成神奇妙的工作。

 

而使徒保羅(保祿),更是經歷移民的生活,他離開猶太地,行經四次行程,將福音遍傳至歐洲、地中海地區,路程中雖經災難或磨難,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獻上,福音終究是傳開了。

  • news-details
  • 左:伯利斯仁慈聖母傳教會-韋薇修女,曾任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以20多年移工服事經驗,分享從聖經來看,移民是福傳的使者。右:衛理公會邱泰耀牧師回應。(圖/記者吳旻樺)

宣教者及支持者,將福音廣傳!

除了移民中的使徒,「接待者」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使徒行傳中描述的賣紫紅布匹的婦女呂底亞,神開啟她的心,使她願意把家庭打開,自願服事許多移民與使徒(宗徒)保羅及同工,讓福傳受到支持及繼續廣傳。

 

百基拉及亞居拉的家,不但支搭帳篷自力更生,開放家庭接待,更接受差遣,去到哥林多、去以弗所,即將基督的信仰帶去,也成為重要的福音傳揚之家。

 

可見,使徒的福傳(宣教),不是靠個人魅力,乃是靠著許多人「同工」,有人支持、接待,有人傳講,而使大好信息傳出去!接待過程,福音繼續被傳揚。

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神。他聽見了,主就開導他的心,叫他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他和他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事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

—使徒行傳16:14-15

當移工變成「聖詠團」

書中描述,前往加勒比海地區的菲律賓移工,約有20多位是天主教徒,平日工作的身分是藍領移工,一到主日,就成為「聖詠團」,唱詩彌撒。

 

韋薇修女提到,目前台灣約有超過67萬的藍領移工,最多是印尼勞工約23萬,其次是越南勞工、菲律賓勞工及泰國移工。她服事多年,發現來自菲律賓的勞工天主教徒最多,在教堂裡非常活躍,積極參加教會活動,一起來讀經、唱詩,或用舞蹈讚美天主,彼此祈求代禱,組成聖詠團、彈吉他等,喜愛以詩歌、音樂事奉天主。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就主動參與。

 

而,越南籍教友會帶著未信主的人,來到天主教堂,或去聖母院獻花。一如本書作者越南籍天主教神父阮文清所闡釋的,傳教史是靠移民,無論是被迫或自願的,只要移動,就將信仰帶到各角落去了!

 

總而言之,不管在哪個地區,都有多元族群同居,無論是否為聖職、傳道、牧者,人人都應有跨文化的敏感度,去服務,去福傳,而,所有移民或移工,能成為「福傳者」的因素,不是以暴力「同化」,而是「接納」。 

  • news-details
  • 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主辦《漂流的旅人》分享講座,吸引天主教、基督教及許多關心移民議題者的前來,共同探討並關心。(圖/記者吳旻樺)

共通的語言是「耶穌」

衛理公會的邱泰耀牧師回應,移民福傳,如同多元文化事美麗的拼圖,語言、習慣的不同,亦可能存在著衝突。他說道:「需要學習欣賞與接納,可在生活上、信仰上,幫助我們有不同的看見,不同的體會,拓展多元視野。」


他以多年前自身前往香港進修時的生活體認來分享,曾有一次是來自泰國的牧師教導大家歡唱泰語詩歌,活潑的帶動唱,現場有來自香港、尼泊爾、泰國、寮國、緬甸越南等地的「短暫移民學生」,雖然歌詞聽不懂,但氣氛融洽,共通的語言是「耶穌」及其中洋溢的愛。   

 

所以,異鄉生活的人,需要被了解、接納以及關懷,而這也正是福傳的管道與好機會。如同衛理公會桃園成功佈道所中,一同聚會並福傳給來台的菲律賓移工。

  • news-details
  • 左:台灣聖公會聖約翰座堂主任牧師林立峯牧正。  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友廖斌洲老師。(圖/記者吳旻樺)

從漂流者看到神的心意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友廖斌洲老師,擔任台灣民間支援香港協會政策與研究部主任,如同阮文清以自身的移民經歷,從聖經角度來看,則能從漂流者看到神的心意。 

 

舊約到新約,猶太人一路經歷多次國家興盛衰亡,西元70年,耶路撒冷淪陷以來,一直到第二次建國,多次國家難關及變遷,反而能從信仰中去認識上帝的心意。無論是來台的港人、東南亞移工或新住民等,我們都當學習耶穌,設身處地的陪伴並關懷人。

 

最後,台灣聖公會聖約翰座堂主任牧師林立峯回應說:「回想自己前幾代的先人,也正是從大陸來到台灣的移民,許多人因當時戰亂或環境因素來到台灣,對於原住民來說,我們也算是漂流的移民或難民。」


甚至,我們都幾乎忘記自己也曾是「漂流者」的背景, 他進一步說明,自己所屬的教會堂區內,有許多香港移民來的弟兄姊妹,仍常對於原生長環境,產生擔憂、焦慮的情緒;而我們該如何理解或包容?當我們面對漂流者該接納時,是否先反思自己曾經身為移民的立場。

 

特別是面對故鄉受壓迫處境之人,弟兄姊妹該怎樣看待、接待不同地區而來的人?更切身的說,所謂「在台灣漂流的旅人」,常指著自己家裡或教友家裡的「外籍勞工」或「新住民」,正是投入勞力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而基督徒當思考如何「就近」將福音給他們,一如耶穌來就近人!

  • news-details
  • 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主辦《漂流的旅人》分享講座,眾講者圓滿完成講座。(圖/記者吳旻樺)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