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以「華人文化」而言,多半會認為子孫不祭拜祖先,就等於不孝,同時成為「未信者」要受洗信主的最大挑戰之一。其實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不少「基督徒」們……

對於「第一代基督徒」來說,若想受洗成為神兒女,往往需面對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祭祖」。

 

這太不容易了!因若想使信主的人「不拜偶像」,似乎還比較容易,但對於「不許祭祖」這件事,通常會引發「家庭革命」,致使受洗卡關。

 

事實上,祭祖問題不只對「未信者」是一大挑戰,許多基督徒可能也會因信主後不再拜祖先,產生「對家族有虧欠」,或「對不起家人、祖先」的感受。

 

道聲出版社出版的《祭祖的真義—增訂版》,作者楊錫儒指出,對華人而言,「祭祖」是根深柢固的「文化問題」,導致有關「祭祖問題」,至今仍是華人福音工作的一大阻礙。

 

一定要祭祖才是孝順的「迷失」

祭祖問題到底有多難搞?楊錫儒以親身經驗,分享30多年前自己的受洗經過,供大家參考。

 

身為第一代基督徒的楊錫儒,當時決定受洗時,立刻返老家想跟母親報告此事。然已先得知情報的母親,打算反對他受洗、並抗爭到底。母親當著楊錫儒的面,無預期地對著家中祖先牌位,大叫一聲說:「我死了一個兒子了!」

 

楊錫儒回答:「媽,我在這裡耶!」他隨即非常不服的反問母親:「妳說,妳拜的是祖先,但他們也沒在那裡(祖先牌位)啊!」母親說:「我不管,這是我們代代相傳的規矩。

 

「媽,以前我看妳都是用扇子,當有人開始賣電風扇,妳也買了,甚至還換了冷氣。還有,以前妳都用走路,後來有腳踏車,妳也買了。過去我們是住在泥巴糊的房子,後來妳也搬家住進鋼筋水泥的房子了。如果,有好東西,妳全部都換了,為什麼這個『祖先牌位』的問題,妳就堅持要『代代相傳』呢?」楊錫儒對著母親細心分析。

 

然而,在兩人各自堅持的情況下,此構通模式無效。卻也讓楊錫儒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此問題。

  • news-details
  • 高雄福氣教會主任牧師楊錫儒,分享自己受洗時的經過。(圖 / 特約記者陳衿妮)

「祭祖」與「基督信仰」的衝突點是「儀式問題」

《聖經》中常提到:你要效法你祖「什麼人、什麼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或是,不要效法「誰、誰、誰」,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由此可見,《聖經》其實非常重視祖先!

 

嚴格來說,仔細分析後並不難發現,祭祖與基督信仰的「主要衝突點」,為「儀式問題」而影響此事結果的因素,往往為「教會處理手段是粗糙或細膩」。

 

楊錫儒發現並指出:「基督教過去針對『祭祖』這個問題,所有研究『出發點』都是從『聖經真理』出發;這當然沒有問題,也都是對的。但值得教會思考的是,為何『過去研究』是對的,『真理根據』也是對的,卻都無法解決『祭祖的實質問題』?

 

其實,從「真理角度」出發的研究,對「基督徒」來說是「最具權威性的解答」,但對於「未信者」而言,「聖經的權威」並不存在,因這非其「認同的權威」;也因此,這些「真理角度」的研究,無法解決未信者的問題。

 

很多時候實際情況是,當基督徒講《聖經》,對方就翻〈佛經〉;基督徒認為《聖經》說的是真理,對方覺得〈佛經〉講得也有理。

 

這說明,當基督徒與未信者對話時,若是沒找到「對話的共同基礎」,對話就「無法對焦」,以致雙方永遠只是「各自表述」或「各說其事」。對話基礎必須從「對焦」開始,否則不會產生交集。

 

祭祖根據為何?

祭祖的人多是在家族裡「拿香跟拜」,但當事者其實很少細想,拜祖先行為到底「對不對」或「合理不合理」?反正是「文化傳承」,大家都「照章行事」,並無可反抗空間。

 

然仔細探討不難發現,為何「木頭製作的『神主牌』」,會被認定為「祖先」,難道只是因為木頭上寫著「X氏歷代祖先的神位」?

 

楊錫儒幽默強調:「如果因為在神主牌上『寫就有』,那絕對不要寫『祖先』,而要寫美女、黃金萬兩…,因為『寫什麼』就『有什麼』。

 

從此「邏輯辯證的角度」思考,若「寫就有」的話,那麼寫黃金萬兩、豪房、名車...等,豈不更好?

 

再則,若「寫就有」,不就等於「你歷世歷代祖先全住在家」?總共有多少祖先?你家房子還能住嗎?更重要的是,房子若將來要賣,要否告訴買方這間叫「陰宅」?

 

祭祖真正的迷失是—只是在「神主牌」寫上祖先名字,祖先真的就會在裡面嗎?若我們和堅持祭祖的人提到此問題,多數人會回答:「喔,其實不是啦!祖先『有在』或『沒有在』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紀念跟尊敬祖先,祭祖是一個『紀念意義』。

 

楊錫儒分析,若沒人拜拜祭祖,祖先就會變成餓鬼,此假設是表示,祖先會真的吃下人所拜的東西,若以此為前提,那你怎麼可以自己「一天三餐」,拜祖先卻只有「半個月(或幾個月)才拜一次」,這豈不是打算把祖先活活餓死?

 

實際上,「祖先牌位」源於「東漢」。當時,有個農夫丁蘭生性暴躁,母親因懼怕他,與其追逐時,驚慌失足而跌入急流,無法尋回。

 

丁蘭愧疚,自己在母親生前並沒好好孝敬,於是在河中撿回一塊木頭,於其上寫上母親名字、奉祀在正廳。此後被眾人仿效,把「木牌」當作「神主牌」來奉祀祖先。

 

這故事只要上網Google就知道。所以,此「拜祖先」方式,是歷史半途才有,並非真理。

  • news-details
  • 祭拜祖先的東西,祖先真的「吃得到」嗎?(圖 / shutterstock)

祭祖真義是為「慎終追遠」

祭祖「形式」是為要表達其「內涵」,且「任何形式」都不會單獨存在。「形式存在的目的」一定有「一個內涵」要被表達,「形式的存在」才有意義。

 

因此,若「只有形式」而「沒有內涵」,則無意義,因「內涵比形式更重要」。由此來看,祭祖的重要性不在於「絕對形式」,而是「要表達的內涵究竟為何」。

 

若把拜祖先給「物化」,是「祖先真的在這裡」,此形式才有必要。若祖先並不在這裡,那麼祭祖就屬「紀念性質」,因而,不能將「形式禮儀『絕對化』」,且應能有「不同形式」表達。

 

曾子曾為「孝道」定下三個等級:

最大的孝:讓父母以你為榮。

第二等的孝:你無法使父母有榮耀,起碼不要讓其丟臉。

最低等的孝:養父母,給他們吃、穿。

 

從曾子定義的孝道三等級來看,完全沒有提到「拜祖先」,這說明「孝的內涵」比「形式」更重要。

 

若從「慎終追遠」角度來看「祭祖內涵」—「慎終」指的是,你的仁德善行始終如一不間斷,也就是做好事要做到底。「追遠」最準確解釋是,「追念」並「效法」祖先的美好遺德。

 

楊錫儒強調,「祭祖的意義」就是每一個人都要「追念」和「效法」祖先,使所有祖先的美好德行,在後代子孫身上能看得到;若大家都如此行,社會道德水準保證提高。

 

現在,真相終於大白了!原來,曾子提到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其中意涵竟和「聖經教訓」完全相同。而人卻把「追遠」變成「拜拜」,產生此天大誤會!

 

「祖德流芳」的「芳」是一個味道,「流芳」是指,你可以聞得到那個味道,「祖德」是指祖先的美好德行。

 

因此,「孝」與「不孝」的重點,不是在於你「有拜」或「沒拜」,也非是「拜一支香」或「拜一把香」,而是要看到:「你是否有祖先的美好德行」彰顯於生命。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