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左為馬偕所建的淡水禮拜堂。右為馬偕150周年在古蹟舉辦的系列展覽之一。(圖/Tamsui Wiki、蘇文魁長老 提供)

去到淡水,許多民眾習慣看到馬偕雕像、滬尾偕醫館等,仔細想想,一個地區的代表人物竟是宣教士!吸引許多民眾參觀,著實奇特

 

淡水文化工作者,亦是淡水長老教會長老的蘇文魁,分享其中奇妙見證。

馬偕後代承襲愛台灣精神

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因淡水長老教會擁有豐富馬偕資料,經由新北市府委託,於古蹟得忌利士洋行展出「馬偕150,航向福爾摩莎-淡水」。

 

展覽主持人淡水長老教會長老蘇魁文,與馬偕頗有淵源。昔日,蘇魁文的父親住進馬偕醫院時,一旁恰巧為馬偕第二代偕叡廉,他在病房熱心傳福音,影響蘇文魁全家進教會。

 

巧合的是,父親受洗時,正為馬偕來台90周年。

 

蘇文魁還受馬偕外孫柯設偕影響。孫柯設出生時,因父母盼繼承馬偕精神,將孩子取名「偕」,並由馬偕親手洗禮,成為馬偕創辦的牛津學堂(淡江高級中學、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發源地)首屆學生。

 

孫柯設以優越能力,成台大首屆畢業生,卻婉拒至臺北一中(建中前身)任教機會,回母校淡江中學服務,亦是著名的鄉土文史學者。

 

柯設偕曾編書籍《詩美之鄉─淡水》,作詩歌頌淡水,「詩之港,畫之街,富於歷史與傳說的淡水美鄉。翠綠的丘岡,殷紅的城砦!充滿色彩與旋律的港街。詩美之鄉,淡水!」可見對這塊土地的熱愛。

 

忠心服事神,於教會主日學擔任多年校長,及任教會長老,影響許多人。妻子蕭美玉曾說:「上帝的話語是我們靈性的糧食,要牢記在心,而且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柯設偕是我非常重要的啟蒙導師,並留下很多資料。」蘇文魁回憶,自幼常受柯設偕一家照顧,記憶中,身為歷史學家的他,幽默風趣,很會說故事。

 

馬偕後代傳承基督信仰、關懷台灣,這讓乘載歷史的馬偕故事代代相傳。

  • news-details
  • 馬偕外孫柯設偕與蕭美玉。(圖/Tamsui Wiki

神奇妙工作,馬偕成地方代表!

30年多前,台灣社會對馬偕認識不深,但因本土意識剛抬頭,各地盼推動代表人物,淡水長老教會即想到與當地息息相關的宣教士—馬偕。

 

馬偕留下日記、書籍、宣教報告、照片等豐富史料,還有子孫的口述故事,經教會整理後舉辦展覽,並透過導覽方式介

 

馬偕對愛台灣的關懷與服事,深感動台灣人民,也引起政府重視,日漸成淡水重要代表人物。

 

全台幾乎沒有任何地區是以宣教士為代表人物,從中可見基督徒的熱心,及神的奇妙工作。

 

走進淡水,隨處可見馬偕蹤跡,河畔有馬偕雕像;馬偕故居亦為此地重要觀光景點;馬偕生平也融入文化、戲劇創作等,增加社區民眾對教會的認同感,並潛移默化領人認識神

 

後來回到淡水的蘇文魁長老,積極推動鄉土文化工作,更受淡江校長之託,與校友耗費一年半,編寫厚厚的校史課本,並藉由許多展覽留下的資料,創辦校史館,助學校追本溯源,看見馬偕對神及台灣的愛。

 

回到1872年,蒙受呼召的馬偕,突破重重阻礙登台,向鄉下牧童學台語,以醫療服務社區,並在家開始禮拜,馬偕曾說,為台灣人「我不止一千次,情願犧牲我的生命」。

 

馬偕曾親自教導學生,因缺乏校設,上課常以「以蒼天為頂,青草為蓆」,故鄉牛津大力發起募款運動,讓馬偕在淡水購地,並親自設計督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此為現今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藍地。

 

馬偕這份關懷土地、憐憫人的心腸,蒙台灣人深刻紀念與感懷,也值得教會學習,活出愛神愛人的樣式。

 

馬偕葬於台灣時,留下遺言: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的生趣在於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 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

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 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

找到我的歸宿…

 

最後,蘇文魁分享,此次展覽有宣教、醫療等,內容豐富,且展覽地點「得忌利士洋行」與馬偕關係密切,馬偕日記中曾提及與船長為好友。首次在此舉辦馬偕展覽,深具意義。

 

馬偕的生命不僅限於文字,更留下牛津學堂、滬尾偕醫館、馬偕故居等蹤跡。馬偕150周年之際,不妨走訪淡水來趟「馬偕巡禮」藉此思想馬偕宣教士留下的佳美腳蹤,及看見神透過馬偕完成的奇妙工作

  • news-details
  • 馬偕150周年舉辦系列活動。左為台灣國樂團以馬偕故事為藍本,用馬偕生命中三個女性的觀點出演「馬偕情書」。右為在得忌利士洋行的展覽,展期將至12月4日,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8:00;周六、日9:30-18:00。(圖/蘇文魁長老 提供)

  • news-details
  • 馬偕巡禮地圖。(圖/淡水長老教會)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