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教會提升對心理、精神疾病的衛教認識,有助陪伴牧養情緒障礙者。(圖/freepik)

昨(17)日上午,基督徒藝人艾成疑因憂鬱纏身墜樓過世,令人深感不捨,也引起相關討論,不論如何,都再次提醒眾教會,能在此需要上為每個靈魂多走一哩路。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院牧部牧師成如慧,和伯特利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魏棻卿受訪時皆建議,教會能和心理師合作,成立心靈成長支持團體,或加強心理與精神疾病衛教判斷,對症介入和陪伴,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除了陪伴,我們還能提升對精神疾病認識

魏棻卿指出,若主流媒體報導內容屬實,根據其臨床判斷,艾成除了憂鬱症外,可能還伴隨其他精神疾病。

 

艾成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每天都聽到有人在耳邊叫自己去死,且不自覺用頭猛撞地板,甚至一度失控拿刀要砍前來幫忙的會友,並於某談話節目透露「精神病院又不收」。可見,他曾想求助醫院,但被拒絕。

 

魏棻卿分享,心理和精神疾病是不同向度,前者較容易透過諮商心理進行治療,但後者為精神疾病,可能由腦部生理功能失調引起,若無醫學治療介入,身旁人幫助則很有限。

 

例如:精神疾病之一的思覺失調症,病發嚴重時,會建議住院治療,以避免輕生或傷害他人。這也是她認為,艾成可能伴隨精神疾病的因素之一,若單純為憂鬱症,較多是向內自我攻擊,不會有攻擊人的風險。

 

多年前,魏棻卿實習時,教會界對心理和精神疾病尚不了解,可能會要患者停止服藥,否則視作對上帝欠缺信心,但隨著社會演變,教會愈多認識,也接納心理疾病患者,若要著手「關顧」,可能需回到根本:加強心理和精神疾病衛教,才能在關鍵時刻介入與治療。

 

成如慧也有如此見解,她建議,教會成立心靈成長支持團體,成員中不只有牧師、家屬,也能包含精神科醫師、專業心理諮商師和相關專家,以團隊方式陪伴憂鬱者,如此才能走得長久。這就是「教牧諮商輔導」,以心理學知識、助人技巧,融合基督信仰幫助有需要的生命。

  • news-details
  • 左:魏棻卿諮商心理師,右:成如慧牧師在辦公室為人代禱。兩位皆建議教會提高對心理、精神疾病的認識,或組織心靈成長支持團體。(圖/伯特利身心診所、成如慧 提供)

教會陪伴NG話語

需要小心的是,「靠主得勝」這句常在教會家人間彼此勉勵,但,可能會不經意刺傷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

 

魏棻卿解釋,教會常教導要保持喜樂,可能無形中會給予患者壓力,認為任何事都只能往正向思考,不應說出負面話語。而,這可能會導致遺漏重要「線索」,例如:對方有無自殺「意念」或「計畫」。

 

她認為,生病期間是更多認識自我的過程,而罹患疾病只是生命失衡的「累積結果」,因此不須自我貼標籤。

 

關顧彰基病患與員工的成如慧分享,常見不可對心理與精神疾病患者說的NG話語,包括:「你要加油」、「你會好起來的」、「不要這樣想」,因如此會使對方感到被否定。

 

接著,她分享關懷案例說明。若對方說:「我好想死喔」,她會回答:「真的喔?你現在很想死,現在的狀態一定很沮喪對嗎?有沒有不是很想死的時候,那次(正向感覺)是怎麼辦到的?」

 

建議可先複誦對方言語,並展露自己正傾聽,與嘗試理解對方的態度,接著再引導對方思考生命中美好事物。

 

成如慧鼓勵,哪怕對方只有一點點亮光,經長時間陪伴建立安全與信任感,加上這類對話練習,相信患者能逐漸走出憂鬱隧道,如亮光的美好事物也會越來越大。

  • news-details
  • 成如慧為病患按手禱告。她分享,禱告與藥物治療是雙效藥。(圖/成如慧 提供)

禱告與用藥,雙重更有效

除了回憶正向事物,提升患者的希望感之外,也能透過祝福禱告,填滿患者靈性空缺。成如慧分享,有位牧養一年多的員工,穩定服用藥物,但仍不時感到憂鬱。

 

而透過禱告與牧養,該員工於今(2022)年受洗,並在教會做見證:「認識信仰,才知道我們有身、心、靈。受洗前,我的靈是空虛的,難怪我會不快樂,但現在我要多認識這位神,用祂的愛填滿空缺。」可見心理藥物、禱告和靈性餵養,需相輔相成。

 

魏棻卿說,教會和治療團隊並非互相牴觸,而是並肩作戰的兩個團隊——教會負責支持與代禱,專業治療交由醫學團隊。若只打著「靠主得勝」口號,可能會給人錯誤期待和想像。

 

訪談尾聲,魏棻卿特別指出,小組長與牧者因自身教會角色,當心理與精神出狀況時,可能會對求助醫學有所顧慮,而她認為,「領頭羊」的角色實為重要,若自己願意接受外界幫助,反而能為組員做出最佳示範,且上帝會為我們預備最合適的醫生,唯有領袖先穩住身心靈,才能為主牧養羊群。

 

基督教今日報提醒您愛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可播打24小時的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或張老師專線:1980。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