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演藝界名人余天二兒女-余苑綺日前癌末離世,引起眾人更加重視如何面對臨終及安息的議題。(圖/Shutterstocks)

死亡仍是生命之重,常叫人難以面對。近日,演藝界資深藝人余天、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經8年艱苦抗癌,最終病逝,令父母家人皆悲痛萬分。

面對「臨終」——生命最後末期,幾乎每個人都需要陪伴,無論是病者或陪伴者,你準備好了嗎?

據媒體報導,余苑綺罹患直腸癌,挺過8年近70次化療,日前病情惡化,癌細胞擴及全身,醫生評估不適合再化療,最終病逝,歇了地上勞苦。

 

面對「臨終」,的確有許多層面需準備好,我們當如何同行?

 

馬偕醫院安寧中心吳淑慧牧師,有社工背景,進入安寧病房中心服事已滿13年。豐富學識及陪伴關懷的經歷中, 她深知,臨終陪伴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議題。

 

當病人即將進入臨終或安寧階段前,她所服事的馬偕醫院,會進行靈性全人評估,包含醫學、身體、心理和家庭關係等評估,後向病患與家屬提出全面性作法,協助提供不同關懷。

 

靈性照顧,每個病人需求都不同

「面對臨終,每一個人的信仰狀態都會影響。」她指出,個別關懷的會談不可少,當病人仍能溝通時,要先根據病人狀態確認需求,提供合宜陪伴及關懷,因病情常會突然變化急遽,也許過幾天病人就安息。

 

所以,團隊更要在有限時間內,盡快為病人提供靈性關懷。

 

有七成以上病人,不論與家人關係如何,都有家庭需要,至終回到「家庭系統」裡。而病者面對死亡的不確定感,多會期許宗教信仰至高者的帶領。

 

安寧或臨終階段,該如何陪伴與連結?吳淑慧提出三個角度:

病人與家人連結

病人與上帝連結

病人對於自我的連結

 

尤其是「自我」連結的部分,包含自我接納、自我認同。當病患仍能表達心意與連結時,可透過真實陪伴、儀式感、動作或方法,完成其臨終前的心願或心情。


吳淑慧說,馬偕醫院安寧中心以完整團隊來評估,最終會提供合適關懷,用「圓夢計畫」、「臨終道別」、「建立關係」等過程,協助患者完成心願,或與家人連結、和好。


她提到一個真實案例,曾有一位科技公司中階主管,壯年因罹肝癌而來到馬偕安寧中心,對方個性冷漠,不開口、不理人,一切都要自己來,由於創業失敗,也不聯絡家人來。當他越發虛弱,只能倚靠醫療人員協助。

 

院牧同工不斷陪伴關懷下,才漸得知,他一直無法放下母親過世的傷痛,意志消沉並自責,此時內心深處自認是很不值得的人,更是心靈貧乏者,因而對生命失去盼望,所以凡事相應不理。

 

當院牧部神職人員用行動予以接納關懷,他深刻感受到上帝的愛及擁抱,才漸敞開。

 

牧師以真理的話鼓勵:「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諸天的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5:3)聽見這話,其眼睛發亮,相信神的憐憫與救恩,並回憶起兒時,母親曾帶他去過教會主日學,所以,主動要求於病房受洗。


院方社工同時持續尋找他的家人,直到他離世後,才終於連繫上對方弟弟。雖家人非常傷心,但得知他受洗且平安,實為安慰。

生命最後末期,幾乎每一個人都需要「陪伴」。

  • news-details
  • 生命最後末期,幾乎每一個人都需要陪伴。如何提供適切關懷?家人、病者都要充分溝通並和好。(圖/Shutterstocks 、余苑綺臉書)

臨終陪伴有三環:醫護牧養、病人、家屬

1. 醫護牧養:醫護人員提供臨終衛教,幫助家屬不要有過多焦慮,可注意病人身體、呼吸等細微變化。院中牧者也能提供上帝的連結與代禱,得到屬天的愛與力量。

2.病人:主動提供靈性上的陪伴,院牧為有需要的病人,以音樂性詩歌關懷,現場獻詩、或透過廣播硬體設備傳送詩歌,或為其代禱。

3.家屬:家人通常都有預期性悲傷,家屬需彼此連結,彼此對未來有共識;可透過藝術治療,使悲傷有出口,留下愛的作品與回憶,成為真實安慰。另外,神的福音也能為陪伴家屬找到力量。

吳淑慧提醒,當認識臨終的生命,是在上帝的愛與恩典裡,因為即使是「死亡」也是被祝福,是被上帝看重的,因萬物生命都在神的主宰裡。馬偕醫院安寧中心服務已滿32年,吳淑慧參與服事多年來,看見非常多上帝愛的見證與生命感動;疫情前,每周末院區會舉辦「福音茶會」,幫助許多家屬,有家人因此受洗,至今仍享受教會生活。

 

她特別難忘的是,「專業人員」面對生命終末的挑戰,如何願意接受幫助?進而分析,專業人員原是習慣幫助他人者,心裏相對而言很有力量,但到了生命即將終末時,「被迫」成為被幫助者,臨床陪伴者面臨的最大難題,反而是如何讓他們接納自己的有限。

 

吳淑慧曾牧養一位資深心理學者教師,罹癌的他剛安排來到安寧中心時,便問陪伴者:「我都已經預備好了,為何我還沒有離世?」

 

吳淑慧協助說回覆:「其實,如果神給你一段時間,是否該想一想,還有需要真實面對的部分?或者還有(生命)深處需要處理的事?」 

 

對方以為自己都已預備好。年輕時因著生命被傷害的歷程,進而從事心理諮商研究,先自我醫治,於業界的就卓越,地位相當受到推崇。

 

沒想到,生病臨終階段之際,經牧師提醒,才發覺心靈最底層的深處,靈魂受傷的部分。他以為已治癒不需要,才發現原來上帝都知道,也唯有上帝的愛能包容並醫治他,更回想起自己小時曾在羊群中,卻成為「不聽話的小羊」。

 

他感謝,唯有神參透生命的事,繼而主動要求,於病房中受洗。不久後,平安歸回天家。

 

總而言之,癌末晚期、病危臨終期間,皆需有醫護人員、心理師、社工師、關懷師及牧師,一同協助病患與家屬,評估是否需靈性人員介入、提早做那些預備,使家人關係建立、凝聚共識,應對醫療決策,始能盡量讓衝擊降至最低。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