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本(8)月2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近期有不肖人士以「衛生福利部」名義製作假網頁,誘導民眾提供個資。(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台灣詐騙事件頻傳,不只一般民眾,連福音機構也受害。令人痛心的是,每筆奉獻都是肢體的愛心,且可能會阻礙宣教和事工發展,甚至影響營運;損失了金錢,但國度所受損害無法以金錢衡量。

 

對此,本報專訪從警21年的澎湖浸信會傳道吳中一,分享5種常見詐騙手法。詐騙手法日新月異,加上轉帳功能多元,唯有警醒自守、多方查證,避免遭害。

5種常見詐騙手法

近期詐騙事件層出疊現,不少機構、公部門或購物網站,紛紛於官網與社群媒體張貼警示提醒,以免民眾受騙。

 

以下為吳中一分享內政部警政署宣導的「5種常見詐騙手法」:

 

1.ATM解除分期付款詐騙

接獲陌生來電或境外來電(開頭有+),須提高警覺,勿隨意提供個人資料,或勿依照指示提款、轉帳。

 

2.假網拍詐財

網購商品應慎選優良有信用之網路商家,透過面交,或選擇提供第三方支付的網購平台,以保障雙方權益,減少消費糾紛。

 

3.假冒親友借錢詐騙

接到以親友名義來電借錢,務必以電話向當事人「親自」確認,切勿貿然前往銀行匯款,以免遭騙。

 

4.盜用網路帳號詐騙

詐騙集團可能會盜取「民眾帳號」,以盜用帳號傳訊向朋友借款,例如:剛出車禍急需用錢、不方便買遊戲點數卡等理由

 

5. 假冒機構(或公務員)詐騙

接獲陌生來電告知涉入刑案,或收到疑為政府機關公文書,都應小心求證,可先詢問對方單位、職稱、姓名等,掛斷電話後、再向該單位求證。

 

近期也常流傳「可領防疫補貼,複製連結到瀏覽器領取」的詐騙訊息。民眾點擊網址會出現網頁,但並非真實官網,連結的背後可能是釣魚網站、木馬程式,伺機遠端操控電腦或紀錄個資。

 

且正常而言,公部門若要發放補助,官網定有相關公文,並會請人員來電通知

  • news-details
  • 吳中一傳道提到,許多詐騙案都是針對人的「貪念」佈局,當謹慎自守,勿因小失大。(圖/吳中一 提供)

收到疑似詐騙訊息該怎麼辦?

「詐騙集團常運用人容易『貪心』和『害怕將發生之事』特點佈局,」若看到可疑資訊,可以網路搜尋關鍵字,多方查證資訊真偽,絕不要點擊訊息提供的「不明網址」,也不要輕易匯款、提供個資給陌生人,或接受陌生人好友邀請

 

吳中一歸納三大原則,盼幫助眾人避免上當:

1)切勿貪小便宜

以假冒衛生福利部的詐騙訊息為例,若收到訊息時,首先需思考自己有無確診,否則為何突然可領取補助?莫因補助金額令人動心,而受騙。

 

接獲陌生來電,若涉及政府機關公文,除能搜尋關鍵字查找官網外,也能在掛斷電話後,向該單位求證

 

2)不貿然採取行動

倘若接獲健保費帳單逾期未繳的詐騙訊息,勿慌張、亦不莽撞行動,尤其現今手機轉帳非常方便,建議以「電話」向公部門查證,或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以免遭詐騙。

 

3)交友圈勿太複雜

基督徒須活在神的保護中,應常連結於教會、小組;當接獲可疑訊息時,也可詢問教會肢體、同工,若有多一點時間查證,將大幅減少受騙機率。

 

吳中一同時提醒,不隨意加陌生人為友,保持單純交友圈。如,有位教會青少年,遇到號稱曾一同打遊戲的陌生人加好友,便不疑有他,加好友後相談甚歡,不久後,對方表示斷線,需幫忙買一百元遊戲網卡支援;因一百元不是很大金額,所以青年照辦。

 

之後,對方透露「想於現實生活見面」的訊息,但見面前,又要青年購買遊戲網卡,且獅子大開口,要求幫忙購買一千元網卡,青年拒絕後,竟遭對方威脅以擁有個資恐為由、遭恐嚇威脅。

 

實際上,對方並不知青年住哪,但此事導致青年長達一個月足不出戶,一見屋外有影子,就擔心是網友帶人找上門。尤其,現今社會盛行網路交友,人人都應提高警覺,不隨意加陌生人好友,使有心人士有機可乘。

  • news-details
  • 許多詐騙集團會利用電話營造「緊張感」,使人盡速匯款、或套取個資,這時更不應慌張,並及時求助警察。(圖/shutterstock)

被詐騙後心情低落,如何陪伴度過?

倘若身邊有人不幸遭詐騙,最重要的是以陪伴取代責難;接著陪同至警察局報案,如此能讓警察即時封鎖詐騙集團銀行帳戶,避免更多受害者受騙。

 

採訪尾聲,吳中一分享馬太福音10:16,「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提醒詐騙集團手法日新月異,只要仍有人被騙,詐騙集團就永不會有消失一天。面對詐騙,不慌張、不急於行動,謹慎查證,並求主幫助我們免去一切「貪心」,避免成為騙局中的網中人。

 

基督教今日報提醒您,若有疑慮應及時撥打「110」通報警方派員處理,或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諮詢。

  • 近期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加上網路交友盛行,詐騙集團觸角伸入網路,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拍攝網路詐騙手法特以說明。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