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親的你,曾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抱歉,擔憂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嗎?或許,你並不需要這麼想。
《渴慕神》網站的專欄作家瓦涅莎.里斯納(Vannetha Rendall Risner)撰文分享,自己因著小兒麻痺的殘疾處處受限,在成為母親以後,有時也因此不得不拒絕孩子的許多請求。她表示,多年來遇到了許多同樣「對自己感到不足」的父母親,不論是經濟吃緊、教育和生活資源的受限,也可能是原生家庭或姻親家庭的衝突、一個令人耗盡精力的孩子…他們往往相信,因著這些不足或「無能」,會使孩子限於相較更不利的地位。
但這樣的想法不一定是真的。身為父母,我們不用刻意追求盡善盡美更不用講求樣樣都好。「上帝以祂無限的智慧,揀選我們成為孩子的父母親。」瓦涅莎這樣說。
因缺乏而必須仰賴幫助,不見得不好
瓦涅莎說,因著天生的殘疾讓她不得不學習倚靠神。她知道若非上帝的能力和智慧,她不可能有辦法度過生命中的各種難關。很早就體會哥林多前書1:25的這段話:「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她等候神、尋求神的智慧,上帝也加添力量給她。即使疲憊又沮喪,上帝仍讓她在懷中安歇。因為缺乏而必須仰賴他人的幫助、倚靠上帝的幫助,促使她更勤奮的禱告,特別是在無法達成孩子的要求或期待時,她更迫切的禱告。
「如果孩子要什麼,我都能輕易地給他,我也就沒有理由尋求上帝的智慧和幫助了。」瓦涅莎會直接做出反應,不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也習慣性的認為「掌握全局」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翻開聖經,以色列人有被他們的鄰居基遍人欺騙的過往。基遍人騙他們自己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裝酒的袋子也不堪用了。約書亞記9:14這樣記載:「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並沒有求問耶和華。」以色列人所做看似理所當然的決定,卻不是正確的決定。
回看過往的人生,我們有多少次因著無知或自以為是而做出錯誤的決定?歷代志下20:12提到約沙法禁食禱告打敗敵人的故事,「我們的神啊,你不懲罰他們嗎?因為我們無力抵擋這來攻擊我們的大軍,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我們的眼目單仰望你。」或許我們都該如此──即使成為父母,還是常常不知道怎樣行,願我們的眼目單單仰望祢!
缺乏與軟弱,讓我成為更好的母親
瓦涅莎分享,她愈感到無力和缺乏,她就愈多的禱告也得到相應的供應。這樣的經歷如此奇妙,她深刻知道自己得到的祝福,每一個恩典都細細的被數算。
因著先天的殘疾,瓦涅莎必須和疼痛與不便為伴,這讓她無時無刻尋求神的幫助。家庭中的缺乏會讓我們的孩子更不利嗎?答案並不一定。在缺乏中長大的孩子,若被正確的教導,會明白上帝的供應從不延遲也不短缺;不會驕縱、自以為是,更不會視生活中的一切為理所當然。
「上帝使用我的軟弱,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在孩子的身上模塑出更深層次的品格。」瓦涅莎說。腓立比書4章13節與18節的經文皆相當寶貴:「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我已經充足,因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饋送,當做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
看見上帝在軟弱中要成就的事
父母會因著自己的不足,假設就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或讓孩子限於相較之下較不利的情況。從聖經的角度來看,不是這樣的解釋的。上帝從來沒有說,軟弱會使一個人限於不利之地,上帝也沒有要所以的父母竭盡所能的提供孩子需要,任何的缺乏都可能造成危機。
相反的,聖經有非常多談到軟弱與缺乏的經節,從沒有要我們以此為羞愧,而是要我們誇自己的軟弱、好讓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們。「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9)
瓦涅莎回憶,多年前一個下雨的夜晚,她開車送小女兒參加籃球賽。沒想到路上大塞車,她再次感到力不從心、雙腿發軟、焦慮害怕且不知所措。她的小女兒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立刻大聲的禱告:「上帝,請讓我媽媽的腿感到更強壯,讓交通更順暢。」他們一起來回禱告,她的抽筋好轉,最後也平安到了籃球場。
因此,不要害怕讓孩子看見你的軟弱。身為父母,這或許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極珍貴的禮物。唯有在缺乏和軟弱中,人們才會學會倚靠上帝。哥林多後書4:7的話很有意思,「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破碎的、不完全的怎會被稱為「寶貝」呢?然而軟弱中的依靠,卻更顯出上帝的恩典與榮耀。
親愛的父母,不要擔心自己的缺乏,成為倚靠神的父母,缺乏會成為孩子看見上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