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座落於世界各地、特殊地形的會堂,建造背後都有一段小故事。(圖/取自 塞多納聖十字禮拜堂官網、 Google map由 Danny van Haaren上傳)

亞伯拉罕於所到之處就築壇獻祭,藉著聖經的啟示讓我們看見,基督徒敬拜的祭壇,也應隨信徒生活的足跡,而遍地建立

 

神的心意,讓各地都能看見「教會」的存在,今天就來介紹5家地理位置特殊的教堂,讓我們一同驚呼:「哇,原來這裡有教會!」

 

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書 3:15

1.從垃圾山變成神的家—聖西蒙教堂(St. Simon "The Tanner" Monastery)

報導,教堂所處的莫卡坦(Mokattam)區,以前是用來做資源回收的地區、遍地垃圾,但因著一位名叫奇德斯(Qiddees)的基督徒,趁著前往當地高官家中收垃圾時,把握機會向官員傳福音、邀請他來垃圾山看看,終至官員內心感動,願意前往。

  • news-details
  • 聖西蒙教堂是由本為垃圾堆積的洞穴搖身一變而成。(圖/取自 Google map,由 jw K上傳)

當這名官員來到莫卡坦,一張印有經文的紙張剛好被風吹至腳前,他看到紙上寫著:

 

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使徒行傳18:9-10)

 

神藉此感動官員信主,也讓他大發熱心積極傳福音、開始推動教會的建造。

 

受到官員的感召,莫卡坦居民自發將一處洞穴打掃乾淨、著手整理成適合聚會的樣子。

起初,這個集合眾人之力,從充滿垃圾的洞穴轉變成神家的地方並未命名;直至1977年,當時頗負盛名的第117任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教宗欣諾達三世(H. H. Pope Shenouda III)來到此地舉辦「聖西蒙節」聚會,並讓這個聚會自此固定在這裡舉辦,時間一久,教會也因此被命名為「聖西蒙教堂」。

 

2.跟大橋融為一體,矗立於河岸峽谷邊:拉斯拉哈斯聖殿(Las Lajas Sanctuary)

拉斯拉哈斯聖殿是一座天主教堂,地處哥倫比亞南部,建造在瓜伊塔拉河(Guáitara River)峽谷之中。

  • news-details
  • 拉斯拉哈斯聖殿的建造,是由一段神蹟顯現的歷程開始。(圖/取自 Google map,由 Yolanda Lagos上傳)

會在此地建堂,據稱是源自於1754年的一場神蹟。

 

名為瑪麗亞‧奎諾斯(Maria Quinones)的婦女和女兒羅莎 (Rosa)遭遇暴風雨,並在瓜伊塔拉河峽谷的一個洞穴中避難,危難中,在牆上看見了聖母瑪利亞的影像,此事傳開後,許多人紛紛來到該牆前朝聖、於此疾病得到醫治。

 

為紀念這項神蹟,當地人先用稻草和木頭建造了一座簡單的會堂,並在後續的2個世紀中,陸續打造了一座磚砌小教堂、一座橋樑和一個至今仍在運作的人工瀑布。

 

3.與土丘和岩壁共生、俯瞰沙漠風光:塞多納聖十字禮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Cross In Sedona)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塞多納聖十字禮拜堂,與赧紅岩壁合為一體,是在1950年代由當地人合力打造。

在相關介紹中提及,會堂立基在高約250英尺的岩壁之上,最大特色是牆面上立著90英尺高的鐵製十字架,牆面則是維持粗獷風格,以融入自然景色。

 

目前塞多納聖十字禮拜堂除了聖誕節和復活節暫停訪客參觀外,其餘日期每天都於早上9點到下午5點,向所有人開放,主日早上則有兩堂禮拜舉行,也有夜間主日的服務,期待更多人能親近上帝。

 

4.聳立於85米高的火山岩頂部:艾古力聖彌額爾禮拜堂(Saint-Michel d’Aiguilhe)

艾古力聖彌額爾禮拜堂於西元962年建成,若想參觀教會風采,需要先攀爬268級台階才行。

  • news-details
  • 艾古力聖彌額爾禮拜堂為傳道人為了紀念朝聖之旅而建造。(圖/取自 Google map,由 Danny van Haaren上傳)

建堂緣由,是當時的一位主教高德斯卡(Godescalc)和執事特里亞努斯(Trianus)前往西班牙朝聖。回來後,他們決定建造一座小教堂,來紀念這趟朝聖之旅。

 

為了重現旅途中的徒步跋涉,兩人往火山岩的頂端邁開腳步,爬上會堂的石階也正是沿著當時兩人的腳蹤建造。

 

5.竭力靠近上帝的靈修場所:卡茨奇柱修道院(Katskhi Pillar)

身為基督徒,將眼目全然定睛於上帝一直是個重要的課題,為要在密室中進入祂的同在,敬拜祂,聆聽祂對我們說的話,歷來不乏有先賢前往人跡罕至之處尋求上帝。

  • news-details
  • 卡茨奇柱修道院高聳入雲,是要親近上帝的避靜好選擇。(圖/取自 Google map,由 Elene Ckhomelidze 上傳)

在喬治亞(Georgia)這個東歐國家,西元7世紀時,曾有人在境內一塊名為「卡茨奇」的130英尺高石灰岩柱上,建造了一座小教堂。

 

只不過,這座上千年前蓋好的教會,到了18世紀時,原本可以登頂的道路已經毀壞了,無人知道該如何登頂,只能眼睜睜地從地面仰望,看到會堂隨時間一步步傾頹。

 

到了當代,1940年時有人透過攀岩的方式登頂,重新探索早年神職人員的靈修空間。

 

1993年起,一位尋求避靜的修道士馬克西姆.卡夫塔拉澤(Maxime Qavtaradze)重新搬回卡茨奇柱修道院居住,會堂又逐步重新恢復使用。

 

馬克西姆在卡茨奇柱修道院住了約20年時間,每週只下山兩次,其餘都專注在認識與尋求上帝之中

 

目前,卡茨奇柱修道院已於2009年時受到喬治亞國家資助計劃的資助,完成了修復工作,向大眾開放。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