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原生家庭」是對每個人最早、最有力也最持久的影響因素!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深入、有系統且完整地去探討自己的原生家庭,一方面是「要為自己今後的行事為人負責」,另一方面是「需要正視家人有意無意間對我們的傷害」。

《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完全手冊》由「雅歌出版社」出版,作者林國亮結合聖經、神學、社會學、心理學,深度探索原生家庭的各個角度問題。

 

「原生家庭」的含義、功能與限制

所謂的「原生家庭」就是指從己身所出的家庭,至少包括自己、父母、祖父母三代。

 

人在一生中,會和許多系統發生關係,包括教會、學校、醫院、政府等等。其中,對人影響最早、最有力也持續最久的是「原生家庭的系統」;它不但影響到你對自己的看法、感覺與你的人際關係,還可能影響到你和神的關係。

 

一般來說,「大學時期」是一個積極地「重整『自我形象』」、「建立『自我認同』」的大好時機。

 

此時,若有系統的做「原生家庭探討」,則能兼具「教育」與「預防」的雙重功能,去幫助學生們對自己有更客觀而深刻的認識;使他們在「人神關係」、「人際關係」上開創許多新機,進而為建立「健康的兩性關係」、「幸福的人生」奠定良好的根基。

 

林國亮強調,在交往、擇偶的期間,男女的互相吸引、選擇、彼此互動的模式,都強烈受到雙方原生家庭經歷的影響。若兩人能從這個角度去彼此觀察、分享、認識,必然會有「不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果效。這大有助於彼此的調適並在「或分」、「或合」之間,做出成熟而正確的抉擇與委身。

 

實際上,在婚前透過原生家庭探討這個角度互相調適的結果,必能「減少」和「減輕」許多婚後的差異與衝突。

 

聖經中「原生家庭」的相關原則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

 

古希伯來的社會,是屬「父系社會」。顯然,男子結婚時要離開父母,這是指看重夫妻的關係,不受過去父母的影響所轄制,並非是指離開父家而去與女方的家庭同住。其中,「與妻聯合」和「成為一體」更指著在婚姻中彼此「意志的委身」與「身體的合一」。

 

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34:7

 

若從經文的角度來分析,要建立婚姻與家庭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個人能夠身心成熟分化,割斷臍帶作大人,超越父母與祖先的影響。

 

實際上,我們父母甚至祖先的生命經歷,對我們會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的過犯可能會造成長達三、四代之久的深遠影響。而他們正面的影響卻可能更加深遠。因為,神說:「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當在探討過去原生家庭的種種時,需記住,所要尋求的是「一個解釋」,而不是「一個藉口」。畢竟,雖然過去的家庭經歷能夠影響我們,但卻不能決定我們「當前的選擇」。

  • news-details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圖 / Shutterstock)

原生家庭影響的限制

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原生家庭經驗對子女的影響,受到子女「與生俱來的性格」以及「在家中所扮演角色」的影響。

 

也就是說,歹竹可能長出好筍,好竹也可能長出壞筍。而且,當我們離家越久遠,在外面的經歷越多時,原生家庭的影響也變得越不直接。

 

林國亮提出,神給人「自由意志」,使我們「不只是在重複原生家庭的經歷」。因此,我們需要記得,個人、婚姻、家庭都是「開放的系統」,其影響來自多方面。

 

當原生家庭的份子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再扮演「權威」或是「其感情依附的對象」時,它在我們當前生活的重要性,也會逐漸從被正視、接納進而被超越。

 

要注意,當我們客觀地從原生家庭的經歷來看眼前的問題時,我們其實還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發現」並「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使我們能負起自己的責任積極的活在現在,並有強烈的意願來改變並解決問題。

 

畢竟,「過去」只能「影響現在」,並不能「決定現在」,更不能「決定未來」

 

建立「以十字架為根基的人際關係」

聖經中提到,耶穌基督用自己的身體,在十字架上已經拆毀了人與人中間隔斷的仇恨之牆,並且在「祂裡面」把我們塑造成一個「新造的人」。故基督徒每日的人際關係,至少有以下兩方面可以落實。

 

一、彼此接納 

就如同基督無條件接納我們一樣,我們要在基督裡面先接納自己,然後才能接納人。

 

1)接納「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

每個人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你當對自己的性格有清楚的掌握,並設法予以調適、補強。若能再進一步約略了解周遭親人、同事、同工的性格特質,這會對「自我接納」與「彼此接納」有極大的益處。

 

2)接納「原生家庭生活的經歷」

性別、出生別、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教育水準、宗教背景等等,對家庭份子的角色與關係誠然都有極大的影響。換角度來看,當我們從原生家庭整全探討的角度來看待家人時,雖不見得會對其認同,但至少能了解造成他們行為的原因,而比較願意借著基督來接納、饒恕、關愛他們。

 

二、彼此饒恕

當我們深入、有系統而完整地探討原生家庭時,一方面我們認定其目的是「要為自己今後的行事為人負責」,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正視家人有意無意間對我們的傷害」。

 

一旦你能正視「家人在何處傷害你」,以及「為何會如此傷害你」;這時,你的心田就像是一塊好土,「饒恕」就會比較容易在你的生命中發芽、生長、結實。

 

主耶穌所給我們的大使命,是把「和平的福音」傳給遠處的人,也傳給近處的人。這是人與人之間,在基督裡不再有隔斷的牆,兩下合而為一,並且與神和好的福音。

 

耶穌如何接納我們,我們也當彼此接納;祂如何饒恕我們,我們也當如何彼此饒恕。

 

林國亮指出,當我們透過許多角度有系統地探討「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時,另一方面也從基督信仰的立場,因著十字架的緣故,選擇接納、饒恕、愛。探討原生家庭的目的,絕不是要推卸責任,反倒是徹底落實「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具體有效的途徑。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