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當你面對神的呼召時,若所預定的任務與自身期待不同,你是會排除萬難完成,還是跟神賭氣,直接背道而行?

 

先知約拿,起初因為沒有以「神的眼光」來看待呼召,而選擇逃避。但其實,人無法逃避神,祂總有辦法把人「逼」出來!

「約拿」這個名字就是「他的命定」

「約拿」原文「 יוֹנָח (Yo-nah)」,就是「鴿子」之意。這說明,「約拿」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他的命定」——需要「成為信差」。

 

約拿是小先知中的第五個,在耶羅波安二世的年代當先知,同時,神也差遣他至尼尼微城傳達「預言」。

 

當時,神因不願見到外邦人滅亡,於是差派祂的僕人約拿,前去呼喚尼尼微城的百姓悔改。殊不知,約拿竟「逃避」了神賦予的任務......

 

「榮耀豐收教會」陳維濬牧師指出,聖經記載約拿的故事中,神憐憫尼尼微人,希望使其有悔改機會,好免去該受的刑罰;同時,神也憐憫了背棄祂的約拿,使其有機會認識祂慈愛的心腸。

 

偉大的尼尼微(時代背景)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約拿書1:1-2)

 

「尼尼微」的原文「 נִינְוֵה (ney-ni-veh)是複合字,意指「尼努斯(Ninus)的住處」;「尼努斯」是當時有名的巴比倫王尼努斯,在希臘神話也作「半人馬」。而「大城」的「大」,即為「偉大」之意。

 

當時,「尼尼微大城」是世界性的大都市,位於底格里斯河東岸,在今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附近。它是個極大的城,徒步行走需三天才走得完。自公元前11世紀起,尼尼微成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原本極繁華,但隨著亞述帝國正式滅亡,尼尼微也隨之沒落。

  • news-details
  • 「榮耀豐收教會」陳維濬牧師分享《從聖經人物來解析屬靈生命系列》。(圖 / 陳維濬牧師 提供)

約拿領受來自神的呼召/命令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約拿書1:2)

 

以當時代背景來看,當日亞述與以色列是敵國,亞述經常侵略以色列。而神要約拿傳話的原因,是因亞述拜偶像、行邪淫。當時,亞述充斥著令人髮指的暴行,神已經無法再容忍。

 

一)神對約拿的第一次呼召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給了船價,上了船,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然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水手便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約拿已下到底艙,躺臥沉睡。(約拿書1:3-5)

 

在舊約時代,「先知」等同「神的代言人」,極具權威。當時,約拿是突然間被神呼召,要去對尼尼微城人傳達神的旨意。

 

然而,當面對神的呼召時,約拿卻選擇「不順服」——神要他往東去,他偏要往西邊逃。約拿不走原本的陸路,改走海路,由約帕上船、要往他施去。

 

約拿所乘坐的船隻,是腓尼基人的船隻,於是神使海起大風,船就陷入危險之中。當下,腓尼基的水手各自請求他們的守護神,卻未果,在急難中,水手為自救而丟棄貨物,盡一切所能盼得救。在其中的約拿,卻是沉睡。

 

二)神對約拿第二次的呼召

然而那些人竭力盪槳,要把船攏岸,卻是不能,因為海浪越發向他們翻騰。他們便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們懇求你,不要因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死亡,不要使流無辜血的罪歸與我們;因為你─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意旨行事。」他們遂將約拿抬起,拋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約拿書1:13-17)

 

「巴勒斯坦沿岸」多有礁石,通常,水手們面對風浪時,大多寧願把船搖出海,也不願把船攏岸,以免觸礁擱淺。

 

不過,在當時的情況,卻是眾人竭力盪槳想把船靠岸,卻無能為力,因海浪向他們翻騰。船員們非常懼怕,便質問約拿,當如何行?約拿深知此浪是因自己而起,故回答,只要把他拋入海中,就能平息風浪。

 

詢問約拿的意見後,船員們便將約拿投入海中,當下,狂浪真的平息,眾人也因此大大敬畏耶和華。

 

面對約拿的不順服,神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了他,使約拿在魚腹中待了三日三夜。常理說,當人被置放在魚的胃中、應該並不好受。

 

陳維濬分析,神做此安排的目的,可能是想讓約拿「在自己選擇造成極其痛苦的環境下(快死了)」,能發現「順服神的旨意是『相對輕鬆』的。」

 

從故事發展來看,約拿經由在魚腹中的思考後,終於知道自己的問題。

 

於是,他在大魚肚子裡、開始向神禱告,並獻上感恩的心。他說:「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永遠關住。耶和華─我的 神啊,你卻將我的性命從坑中救出來……。

 

陰間的「深處」原文「 בֶּטֶן (Be-ten)」,為「肚腹、子宮」之意,在此處,恰巧為約拿在魚腹中的景況做解釋。

 

在希伯來人的思維,認為海陸各有界限,陸地有門使海不能越界。所以,「『地的門』將約拿關住」意即「約拿不能返回地上」。但救恩出於耶和華,祂必有預備。

 

約拿認為自己被投下海,是「神的作為」,而非只是「水手的決定」。他的意思是「神使我落到困境」,故而,其反應開始改變,仍要仰望「神的聖殿」。

 

接下來,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這是神「第二次」要約拿去尼尼微城,宣告祂所吩咐的話。這一次,約拿終於照著神的話去了

 

最有能力的佈道

約拿進了尼尼微城、走了一日,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那時,約拿雖順服神到尼尼微宣告祂的話,但並非傾盡全力,而是只用了三分力,僅是簡單宣告一句話、來執行此任務。由此可看出,約拿顯然不太希望尼尼微城的百姓得救。

 

豈知,神竟使用他的這句話,成為「最有力的佈道」,進而演變出,與約拿所期待的不同結果。

 

那時,尼尼微人聽了之後的回應是:信服神、宣告禁食、全城都穿麻衣。尼尼微王的反應是下寶座、脫朝服披麻布、坐在灰中。那時,王也通告全城:「人與牲畜禁食禁水、人與牲畜披麻布、人離開惡行與強暴。」

 

縱然,尼尼微人並不確定上帝是否會赦免他們的罪行,但因其悲傷痛悔的表現,使神決定不降災禍。

 

蓖麻的啟示

約拿眼看,原本自己期待的「審判」,卻因為尼尼微人的「悔改」,而改變結果。他立刻表達出不悅,甚至對神發怒

 

約拿甚至不要神後悔不降災,此舉可謂近乎是在「賭氣」地對神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陳維濬分享,換個角度來看,若考慮到「約拿的立場」,畢竟,先知發預言需要「精準」,如果預言沒成就,可能會被當作假先知,而假先知在當時代是要被石頭打死的。

 

因而,神沒有明說或責怪約拿,而是要約拿好好想一想。其實,神可以大發烈怒,按約拿所求的毀滅他,但神選擇「接納與教育」。

 

接下來,約拿出城、要看尼尼微城的結局如何,所以在那城的東邊搭棚。當時,神安排一棵蓖麻迅速長大,遮蓋約拿的頭,以除去酷熱的苦楚。這份恩典臨到,使約拿大大喜樂。

 

「蓖麻」原文「 קִיקָיוֹן (qey-qaw-yown)」,是一種生長迅速的熱帶植物,高可達三公尺,葉寬蔭濃,爬在棚上可以遮蔭。

 

豈知,次日,神就安排乾燥焦灼的東風殺蓖麻,並使酷熱臨到約拿。不難想像,約拿又「發怒」,而再次與神槓上。神問約拿:「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約拿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

 

神回答約拿:「這蓖麻不是你種的,在一天中發生又乾死,你還愛惜。但尼尼微大城中有十二萬不能分左右手的人及牲畜,我豈能不愛惜?

 

在此時,約拿的表現仍屬血氣,完全沒有體會神的慈愛心腸。約拿期待的是「神能兌現降下所說的災」,但神愛世間的罪人,因而才會差派祂的僕人,去呼喚尼尼微城百姓悔改,因祂不希望見到外邦人滅亡。

陳維濬強調,神是慈愛和憐憫的神,基督徒身為神的僕人,應以「神的眼光」與「神的心意」來看待所有事情,才不致如約拿一樣,「逃避」神的呼召,錯失了「讓罪人可因著神的慈愛、憐憫而悔改的機會」。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