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提醒,近期COVID-19疫情有上升趨勢,須持續注意防範。(圖/ shutterstock)

乘著這波疫情再起的趨勢,許多過去被稱為「天選之人」,即2020至2022年間未曾染疫的民眾,紛紛於近期確診,令人不禁好奇,為何過往所向無敵的「防護罩」突然失效?

 

針對此議題,本報邀請站在疫情第一線,實際執業的醫師與藥師受訪深入解析,也願不論疫情起落,人人都有祂傾注的恩典與平安。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發布的消息,隨著COVID-19疫情持續趨緩,除口罩令鬆綁,另自3月起,陸續進行一系列防疫措施鬆綁,包括輕症免通報、免隔離,5月1日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降階為第四類傳染病。

 

然而,針對病毒帶來的可能威脅,以及罹患COVID-19的中重症民眾人數,疾管署仍持續密切監測。30日提醒:「COVID-19疫情上升,上週平均每日新增209例COVID-19本土個案(併發症),檢出16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5月至今,本土併發症累計已達4,904例。

 

為何「天選之人」紛紛失守?

台南奇美醫學中心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宏睿解析,COVID-19病毒對於自身抵抗力較差的民眾影響力仍鉅,須持續做好個人衛生清潔與防護,以達到避免染疫目標。

 

以近期奇美醫院收治的COVID-19重症病人來說,都還是可發現有明顯肺部發炎、影響呼吸的症狀,在病程最嚴重時,多半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甚或,有高齡民眾染疫後,因合併其他併發症,加上老年時的生理限制,對於藥物反應不佳,最終選擇安寧照護,在兒孫陪伴下走完人生旅程。

  • news-details
  • 隨著疫情再次攀升,許多過往被稱為「天選之人」者,在這波疫情中,紛紛染疫。(圖/ shutterstock)

然而,深究疫情波動原因,以及過去所謂「天選之人」紛紛染疫,陳宏睿指出,以「傳染病三角」的理論來看,一個疾病能發生與傳播,需同時具備「感染原」、「傳染途徑」、「易感染主」三大要素,這三者環環相扣,成為疫情得以傳播的感染鏈(Infection chain)。

 

分開來看——

1.感染原:

可能是已染疫並發病,又或者尚處於潛伏期的任何人;以及環境中受污染物品,都會是傳播疾病的可能途徑。

 

2.傳染途徑:

包括直接接觸、間接接觸及飛沫傳染三種管道,染疫者可能是接觸受污染物品(如水、食物、器械)而遭傳染,又或是與人互動時,經由飛沫顆粒、或空中飛揚的塵埃微粒而被傳染。

 

3.易感染主:

以COVID-19病毒為例,易感染主有糖尿病、白血病、淋巴瘤、癌症患者;長期抗生素治療、接受放射線、免疫抑制劑、化學藥物等療法之病人;手術或長期臥床之病人;幼兒及老年人;免疫缺陷病人,這些皆為易受感染對象。

 

在過去,上述族群中未曾染疫者,可能是經由按時施打疫苗,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的個人防治工作,使自身有較好保護力,也透過外力來清除病毒,使傳染途徑得以中斷。

 

然而,當口罩令鬆綁,日常生活中多數情境不會強制民眾戴口罩,以及疫苗效力隨時間延長而減退,在「病毒其實無所不在」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染疫確診。

  • news-details
  • 本報邀請奇美醫院陳宏睿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昱男藥師、台中榮總陳信華醫師受訪回應。(圖 / 奇美醫學中心、林昱男、陳信華 提供)

新冠、流感症狀相似

不舒服當及早就醫

陳宏睿提醒,目前主流的新冠病毒株為Omicron XBB,表現出的症狀仍多是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但此一Omicron變異株,相較之前具更強傳染力,若要防止染疫,需持續做好個人衛生清潔。

 

而未有特殊情況、或沒有對疫苗成份過敏的6歲以上民眾,建議盡快完成「至少兩劑」疫苗接種,以保護自己,也盡一份力、一起打造群體免疫力。

 

如過去未曾施打新冠疫苗的民眾,建議以「次世代疫苗」作為基礎劑選擇,次世代疫苗能誘發較優的中和抗體免疫反應,達防範當今流行新冠病毒株較佳成效。

 

同時,「流感病毒」是目前十分盛行的疾病,加上流感的症狀、傳染途徑,與COVID-19病毒相似,提醒民眾,若是出現類似染疫症狀,不妨在家先作快篩,若快篩呈陰性,但身體持續不適,應前往醫療院所就醫,由醫師進行流感快篩。此外,符合流感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在罹患流感後,可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物。

  • news-details
  • 除了近年來陸續研發問世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去年9月起,疾管署亦採購「Evusheld單株抗體」,提供給無法接種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施打,以降低染疫風險。(圖 / shutterstock)

針對新冠肺炎,陳宏睿說明,治療COVID-19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如輝瑞Paxlovid(倍拉維)、默沙東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等,都有持續供應。

 

確診為新冠肺炎、符合公費使用標準,且經主治醫師,評估適合使用的民眾,皆能在醫師處方下,按照指示來用藥,降低轉為重症需住院之風險。

 

陳宏睿另特別提醒,在服用Paxlovid前,記得告知醫師自身有在固定使用的藥物,若是腎功能有異常的民眾,也當告知醫師,以調整藥物劑量,避免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與過強副作用,確保利大於弊的治療效果。

 

最好防疫手段仍是落實個人衛生工作

除了勤洗手、戴口罩、盡快完成疫苗注射,為提供國內具高重症及死亡風險之免疫低下族群「更完善的保護」,以降低疫情對國內醫療量能之衝擊,自2022年9月起,疾管署開始採購「Evusheld單株抗體」,提供給無法接種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施打,以降低染疫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學部藥品管理組組長林昱男藥師解析,對於身體情況屬於「免疫低下」族群的民眾而言,其施打疫苗後,體質使然,會對疫苗反應較差,致使無法產生足夠抗體。

 

而「Evusheld」此種藥物,本身已具備抗病毒能力,毋須再經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活化,因此,對重症及死亡風險較高的民眾來說,能達到增強保護力的目標。

 

林昱男進一步解析,根據疾管署的規畫,Evusheld也與Paxlovid、Molnupiravir等大眾較熟悉的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同列為治療用藥之一,但就臨床使用來說,則多會使用於「預防」角度,醫師會視情況,主動與符合適應症的病患,討論是否要使用此藥,用藥後,亦會觀察是否有急性過敏反應產生,並就其不適,給予個別治療及支持。

  • news-details
  • 藥師呼籲,雖有預防藥物Evusheld單株抗體的問世,但要避免染疫,最好方式還是作好個人衛生清潔,如有不適,仍應就醫,接受正規治療。(圖 /林昱男  提供)

「然而,也要提醒的是,針對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藥物,仍屬很珍貴的醫療資源,僅限『不具健保身分之非本國籍人士在臺期間確診』,才可視情況自費使用,若本國籍民眾,僅能經醫師診療後,視需要開立處方箋,藥物一律是公費且免收部分負擔。」林昱男呼籲。

 

此外,對於「避免染疫」的課題,林昱男認為,最好的防疫手段仍是落實個人衛生工作,若真的對疫情抱持擔憂,在家可準備一些解熱、鎮痛的指示藥或成藥,「真有不適、非常擔心(的人),還是要就醫,尋求正規醫療。」

 

目前對於新冠肺炎的治療,已有明確治療模式,只要積極防疫、感到不適時尋求醫師治療,盡快依照疾管署公告,完成個人疫苗接種,即使疫情仍高低起伏,也毋需過份焦慮。

 

轉向「神的眷顧」

回看這三年的疫情動態,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信華回應,最終仍是要「轉向祂的眷顧!」

 

防疫工作中,vax(疫苗)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此單詞也入選為《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21年度熱詞。

  • news-details
  • 疫情中,若要尋得真平安,仍要回到神面前,轉向「祂的眷顧」。(圖 / shutterstock)

「vax」是英文「vaccine」或「vaccinate」的縮寫,1796年,英國醫師詹納(Edward Jenner)透過牛痘病毒來製作天花疫苗,並進行接種實驗後,1799年「vaccine」首度出現(「vacca」的語源來自於拉丁語,原意為「牛」)。

 

用信仰角度來看,「X」是取自希臘語Χριστoς(基督)的字首X,如此來解析「vax」,就可以拆解成「Very Active Christ(奮力活躍的基督)」。陳信華以此提醒,當我們願意尋求神、回到祂的面前,「VAC」能又再反向為「CAV」,並擴寫成「Christ Actively Visit you(基督已顯現於面前)」

 

創世記18:19,神應許,「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

 

陳信華表示,人所做的一切,神都知曉,主耶穌正等候轉向祂、尋求眷顧的乾渴罪人。如同召會詩歌〈轉向祂的眷顧〉所唱:

何不放聲,呼求祂名:「喔!主耶穌!」

轉回你的靈,享祂恩典的傾注。

呼求:「喔!主耶穌!」將你心事向祂傾訴,

祂聆聽且在乎,祂巴望並催促;

祂永世的渴慕,就等你轉向祂的眷顧。

神的大能與恩典,廣闊到人無法測度,「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16)」

「主耶穌正等待著祂的兒女回轉歸向神,最簡單的可以從『禱告、呼求主名』開始做起,願意親近神、尊神為主,就能享受祂恩典的傾注,不論疫情起落,都有平安!」陳信華勉勵。
分享
意見反應